20年如一日,課比天大
趙東(dong) 元在上《普通化學》課。黃海華 攝
不到兩(liang) 年,幾次三番,因其匆匆離去的背影、快步奔走的身影,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化學與(yu) 材料學院教授趙東(dong) 元“火”出了圈。
第一次,他在人民大會(hui) 堂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翌日清晨,如常出現在了學校的《普通化學》課堂上。帶著剛上完課的興(xing) 奮,他臉色紅潤地回到自己辦公的複旦大學袁成英樓前,被偶遇的同事叫住拍了照。那張證書(shu) 就在他手拎的布袋裏,他轉身又去工作了。照片在網上“紅”了,他也被稱為(wei) “布袋院士”。
第二次,他獲得上海科技功臣榮譽稱號,記者在現場看見:媒體(ti) 采訪一結束,他轉身一路小跑趕去上課,這一次還是給本科生上《普通化學》。他的背影照,再次引發關(guan) 注。
第三次,就在數日前,記者目睹:在他密集的工作日程中,一次集體(ti) 采訪結束後,他又匆匆趕去機場,這一次是參加國際學術會(hui) 議。
在趙東(dong) 元匆匆奔走的背影、每每快步的身影裏,是否正藏著對創新時不我待、創新活力湧動的時代呼喚?在大學教師、科學家、團隊領軍(jun) 人物的切換與(yu) 聚變中,趙東(dong) 元有著怎樣的創新體(ti) 悟?
鼓勵創新思維
作為(wei) 國家一級教授和院士,在承擔繁重的科研任務的同時,趙東(dong) 元堅持給本科生上課,20年如一日,因為(wei) 國家需要人才,需要科學精神。
課比天大。趙東(dong) 元最喜歡的稱謂是“趙老師”,他常說,“遲到5分鍾就是教學事故”。為(wei) 了上課,他寧願推遲手術。選修趙東(dong) 元的課需要“秒殺”。上了20年《普通化學》,趙東(dong) 元說“敢和任何人叫板”,戲謔中不失底氣。底氣,來自他對化學通識背後的深刻理解,也來自每次上課前“雷打不動”的備課。上兩(liang) 小時課,他會(hui) 拿出半天時間備課。即便出差,他也總是盡量連夜趕回,有時就在飛機上備課。今年,這門課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趙老師的《普通化學》是我念本科時的第一門課,我一下就被帶進了一個(ge) 美輪美奐的化學殿堂。”化學係2019級博士生田泳說,直到他加入趙東(dong) 元課題組,才知道精彩背後是趙老師精心的準備。“晶體(ti) 格子有14種而不是16種,這是《普通化學》的一個(ge) 難點,為(wei) 了讓學生一聽就懂,趙老師用不同方法給我試講了幾遍,讓我從(cong) 學生角度挑一種最好理解的。”
“就創新思維而言,我們(men) 最不缺乏的就是標準答案。”趙東(dong) 元說,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需要“破除師道尊嚴(yan) ”,老師說的不一定都對。因此,他每次給學生布置作業(ye) 都是思考題,沒有標準答案。
化學融入生活
說到化學的有趣,趙東(dong) 元的神情就像是一個(ge) 孩子。記者至今難忘,跟著他去上《普通化學》課的車上,他忙不迭地打開筆記本電腦裏的課件,演示化學實驗。看著溶液在藍色和無色之間不斷切換,他的眼裏有光,“好玩吧?這就是化學!”
化學,早已融入他的生活,甚至模糊了與(yu) 工作的界限。有時思考問題到半夜,他突然有了靈感,恨不得立刻開車到學校做實驗。“每天中午吃飯的碎片化時間,他挑起的話題總是三句不離化學。”複旦大學化學係副主任李偉(wei) 教授說。
在趙東(dong) 元團隊,有一個(ge) 不成文的規定,每次他獲獎所得獎金,其中20%—30%會(hui) 用來扶持年輕學者。他對人才的培育可見一斑,學生們(men) 也從(cong) 他身上獲得“創新”的滋養(yang) 。
讓田泳最為(wei) 感佩的是,趙東(dong) 元經常關(guan) 切地詢問他,手頭的研究有何新意,和前人有多大差別,目前的猜想是不是解決(jue) 問題的關(guan) 鍵。“趙老師讓我懂得了科學精神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照貓畫虎,而是瞄準亟待解決(jue) 的科學問題,用創新的方法突破。”
李偉(wei) 讀博期間“5年發表9篇論文”,鮮為(wei) 人知的是,最初3年他的實驗經曆了許多挫折,一篇論文都沒有發表。他至今清楚記得,導師趙東(dong) 元對於(yu) 他的“失敗”給予正向的評價(jia) ,並告訴他任何失敗的實驗如果能從(cong) 中去分析得失,並探尋新的方法解決(jue) 問題,就是有價(jia) 值的。“這些話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懂得了如何去做科研。”他的心態平和了,思路清晰了,實驗越做越順手,短短2年發了9篇高質量論文。
在學生們(men) 看來,趙東(dong) 元性格溫和,但做事“言必行行必堅”。1998年,他從(cong) 海外學成歸來。當時的科研條件遠比今日艱苦——3萬(wan) 元的啟動經費,每月1000元的工資,以及一間空蕩蕩的實驗室。他沒有一句埋怨,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ge) 小時。“直到現在,年過花甲的趙老師依然每天工作到深夜,一直在探索創新,我們(men) 也絲(si) 毫不敢懈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