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到東便門可沿河“一走到底”
北京西南二環水係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21日完工,即日起麵向市民開放,後續還將進行綠化等收尾工作。
該工程通過連通濱河步道斷點,新建下河梯道,修複破損擋牆,實施局部岸坡綠化,沿河增設親(qin) 水、垂釣平台等便民服務設施,將兩(liang) 岸全長約56公裏的濱水空間與(yu) 外界空間進一步互聯互通,真正實現了從(cong) 頤和園到東(dong) 便門“一走到底”。
走一個(ge) 來回全無障礙
西南二環水係北起頤和園南門,東(dong) 至東(dong) 便門通惠河起點,包括昆玉河、永引渠下段和南護城河全線。早在2019年,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就組織開展了西南二環水係步道連通及河道設施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建設。一期工程主要打通西南二環水係8處濱河步道斷點,改善13處橋下通行高度不足節點等,並將八一湖南側(ce) 930米巡河路改為(wei) 慢行係統。
一期工程的順利實施雖然初步提高了部分濱河步道的通達性,但在有些區域,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昆玉河沿線有8座橋區,大部分缺少下河梯道,行人可以從(cong) 橋上穿行,但要想從(cong) 橋上走到河邊的步道,卻需要繞行數百米甚至一公裏。此外,西南二環水係沿線,在長河口、甘雨橋、白紙坊橋、右安門橡膠壩左岸等7處點位,還存在濱河步道不通節點,市民步行走到這裏,需要繞行社會(hui) 道路,多有不便。
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副主任楊連生介紹,為(wei) 了讓市民更加方便地開展親(qin) 水活動,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於(yu) 去年11月開始實施西南二環水係濱水空間提升工程(二期),利用昆玉河段現有8座跨越快速路、河道的橋梁,通過增設21座下河梯道的方式,連接河道與(yu) 外圍空間,進一步開放濱水空間;通過打通7個(ge) 濱河步道斷點,構建河道兩(liang) 岸全長約56公裏的連續濱河步道係統。“現在,從(cong) 頤和園南門到東(dong) 便門可以單線走到底再走回來,形成一個(ge) 循環,中間有橋的地方還可以兩(liang) 岸互通。”楊連生說。
昆玉河跨河橋增下河梯道
初冬時節,站在海澱八裏莊北橋上向下望,昆玉河河麵平靜無波,兩(liang) 岸樹葉泛黃,給喧囂忙碌的城市帶來一絲(si) 難得的靜謐。
“包括這座橋在內(nei) ,咱們(men) 昆玉河段沿線有8座跨河橋,其中5座是交通橋,以前都沒有能走到下方濱河步道的下河台階,另外3座過街天橋隻有單側(ce) 有,所以市民如果想從(cong) 橋上走到河邊去就非常不方便,可能需要繞行將近1公裏才有能下到河邊的台階。”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工程管理科副科長白偉(wei) 華說,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城市河湖管理處在不改變現有橋梁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增設下河梯道的方式,在8座橋區總共增加了21座下河梯道,讓濱河步道空間與(yu) 外部空間互聯互通。
“像八裏莊北橋,原先一段台階都沒有,所以這次咱們(men) 在東(dong) 南西北4個(ge) 角都布設了。”在白偉(wei) 華的指引下,記者注意到,新鋪設的下河梯道寬度適中,台階嶄新,走起來很穩固。
“原來雖然也能走過來,但得先往南繞個(ge) 五六百米才行,現在就方便多了,從(cong) 橋上直接就能走下來了。”家住附近的市民黃先生正在橋下的河岸邊釣魚,他告訴記者,天氣暖和的時候,來這裏釣魚、散步的市民特別多,“現在這種規劃就挺好的,很人性化,大家過來想從(cong) 哪個(ge) 橋下到河邊都行,不用像原來似的,繞過來再繞回去。”
7處濱河步道斷點打通
“現在這塊兒(er) 太方便了,能沿著河一直走,不用繞路,也不擔心過車。”自從(cong) 右安門附近這處沿河棧橋修好後,住在附近的市民王女士幾乎每天晚上都要來走上一圈,“一邊遛彎兒(er) 一邊賞景,多好啊!”
右安門棧橋位於(yu) 西城區右安門外護城河左岸,是7處濱水步道不通節點中的一處。白偉(wei) 華介紹,右安門這處點位原來存在建築物,占用了濱河步道空間,行人至此需繞行社會(hui) 道路才能通過。“現在這個(ge) 建築物已經拆了,並且為(wei) 了減少對水工設施橡膠壩的擾動,我們(men) 把原有建築物的基礎保留,同時開放一部分橡膠壩管理站的空間,上下遊新建人行棧橋進行連通。”白偉(wei) 華說。如今,新建棧橋與(yu) 原有平台連接,形成了一條長百餘(yu) 米的濱河步道,與(yu) 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健走步道串聯,更加方便市民進行親(qin) 水活動。
據了解,西南二環水係是《北京市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確定的中心城區藍網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還修複了河道的部分破損擋牆,並同步實施局部坡岸綠化,增設親(qin) 水垂釣平台以及坐凳、垃圾桶、燈杆等便民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務體(ti) 係,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北京西南二環水係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21日完工,即日起麵向市民開放,後續還將進行綠化等收尾工作。
該工程通過連通濱河步道斷點,新建下河梯道,修複破損擋牆,實施局部岸坡綠化,沿河增設親(qin) 水、垂釣平台等便民服務設施,將兩(liang) 岸全長約56公裏的濱水空間與(yu) 外界空間進一步互聯互通,真正實現了從(cong) 頤和園到東(dong) 便門“一走到底”。
走一個(ge) 來回全無障礙
西南二環水係北起頤和園南門,東(dong) 至東(dong) 便門通惠河起點,包括昆玉河、永引渠下段和南護城河全線。早在2019年,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就組織開展了西南二環水係步道連通及河道設施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建設。一期工程主要打通西南二環水係8處濱河步道斷點,改善13處橋下通行高度不足節點等,並將八一湖南側(ce) 930米巡河路改為(wei) 慢行係統。
一期工程的順利實施雖然初步提高了部分濱河步道的通達性,但在有些區域,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昆玉河沿線有8座橋區,大部分缺少下河梯道,行人可以從(cong) 橋上穿行,但要想從(cong) 橋上走到河邊的步道,卻需要繞行數百米甚至一公裏。此外,西南二環水係沿線,在長河口、甘雨橋、白紙坊橋、右安門橡膠壩左岸等7處點位,還存在濱河步道不通節點,市民步行走到這裏,需要繞行社會(hui) 道路,多有不便。
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副主任楊連生介紹,為(wei) 了讓市民更加方便地開展親(qin) 水活動,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於(yu) 去年11月開始實施西南二環水係濱水空間提升工程(二期),利用昆玉河段現有8座跨越快速路、河道的橋梁,通過增設21座下河梯道的方式,連接河道與(yu) 外圍空間,進一步開放濱水空間;通過打通7個(ge) 濱河步道斷點,構建河道兩(liang) 岸全長約56公裏的連續濱河步道係統。“現在,從(cong) 頤和園南門到東(dong) 便門可以單線走到底再走回來,形成一個(ge) 循環,中間有橋的地方還可以兩(liang) 岸互通。”楊連生說。
昆玉河跨河橋增下河梯道
初冬時節,站在海澱八裏莊北橋上向下望,昆玉河河麵平靜無波,兩(liang) 岸樹葉泛黃,給喧囂忙碌的城市帶來一絲(si) 難得的靜謐。
“包括這座橋在內(nei) ,咱們(men) 昆玉河段沿線有8座跨河橋,其中5座是交通橋,以前都沒有能走到下方濱河步道的下河台階,另外3座過街天橋隻有單側(ce) 有,所以市民如果想從(cong) 橋上走到河邊去就非常不方便,可能需要繞行將近1公裏才有能下到河邊的台階。”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工程管理科副科長白偉(wei) 華說,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城市河湖管理處在不改變現有橋梁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增設下河梯道的方式,在8座橋區總共增加了21座下河梯道,讓濱河步道空間與(yu) 外部空間互聯互通。
“像八裏莊北橋,原先一段台階都沒有,所以這次咱們(men) 在東(dong) 南西北4個(ge) 角都布設了。”在白偉(wei) 華的指引下,記者注意到,新鋪設的下河梯道寬度適中,台階嶄新,走起來很穩固。
“原來雖然也能走過來,但得先往南繞個(ge) 五六百米才行,現在就方便多了,從(cong) 橋上直接就能走下來了。”家住附近的市民黃先生正在橋下的河岸邊釣魚,他告訴記者,天氣暖和的時候,來這裏釣魚、散步的市民特別多,“現在這種規劃就挺好的,很人性化,大家過來想從(cong) 哪個(ge) 橋下到河邊都行,不用像原來似的,繞過來再繞回去。”
7處濱河步道斷點打通
“現在這塊兒(er) 太方便了,能沿著河一直走,不用繞路,也不擔心過車。”自從(cong) 右安門附近這處沿河棧橋修好後,住在附近的市民王女士幾乎每天晚上都要來走上一圈,“一邊遛彎兒(er) 一邊賞景,多好啊!”
右安門棧橋位於(yu) 西城區右安門外護城河左岸,是7處濱水步道不通節點中的一處。白偉(wei) 華介紹,右安門這處點位原來存在建築物,占用了濱河步道空間,行人至此需繞行社會(hui) 道路才能通過。“現在這個(ge) 建築物已經拆了,並且為(wei) 了減少對水工設施橡膠壩的擾動,我們(men) 把原有建築物的基礎保留,同時開放一部分橡膠壩管理站的空間,上下遊新建人行棧橋進行連通。”白偉(wei) 華說。如今,新建棧橋與(yu) 原有平台連接,形成了一條長百餘(yu) 米的濱河步道,與(yu) 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健走步道串聯,更加方便市民進行親(qin) 水活動。
據了解,西南二環水係是《北京市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確定的中心城區藍網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還修複了河道的部分破損擋牆,並同步實施局部坡岸綠化,增設親(qin) 水垂釣平台以及坐凳、垃圾桶、燈杆等便民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務體(ti) 係,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