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低空經濟”熱起來了

發布時間:2023-12-18 14:46:00來源: 經濟日報

  海南發布全國首張省域無人駕駛航空器適飛空域圖、深圳市委召開專(zhuan) 題會(hui) 議研究部署低空經濟發展工作、億(yi) 航智能獲得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係統型號合格證……“低空經濟”越來越熱。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16個(ge) 省份將低空經濟、通用航空等相關(guan) 內(nei) 容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僅(jin) 9月份以來,安徽、江西、海南、廣東(dong) 等多地舉(ju) 辦了低空經濟發展大會(hui) 或論壇、研討會(hui)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通知,再次推廣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舉(ju) 措和典型經驗,“創新低空經濟發展新機製”是22條經驗之一。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ye) 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低空經濟”是指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wei) 主,以載人、載貨及其他作業(ye) 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wei) 牽引,輻射帶動相關(guan) 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從(cong) 產(chan) 業(ye) 構成來看,低空經濟主要包括低空製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和綜合服務等產(chan) 業(ye) ,具有輻射麵廣、產(chan) 業(ye) 鏈條長、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在拉動有效投資、創造消費需求、提升創新能級方麵具有廣闊空間。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低空經濟發展到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規模,所耗費的時間可能將遠遠少於(yu) 無人駕駛汽車。

  2021年2月,“低空經濟”概念首次被寫(xie) 入國家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台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加快培育海島、郵輪、低空、沙漠等旅遊業(ye) 態,釋放通用航空消費潛力。2024年1月1日起,《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將正式施行,標誌著我國無人機產(chan) 業(ye) 將進入“有法可依”的規範化發展新階段。

  在空域政策、經濟政策、行業(ye) 政策等多重政策支持下,我國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低空航空器及企業(ye) 數量持續增長。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國內(nei) 現有實名登記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已超過111萬(wan) 架,與(yu) 2022年底相比增幅達15.9%;無人機操控員執照已頒發18.2萬(wan) 本,全國注冊(ce) 無人機運營企業(ye) 已超過1.7萬(wan) 家。今年1月至8月,民用無人機累計飛行已超過1680萬(wan) 飛行小時。

  當前,多地正積極搶抓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密集創新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黃金窗口期,加快形成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和創新生態,向天空尋發展。《廣東(dong) 省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以廣州、深圳、珠海為(wei) 依托,突破無人機專(zhuan) 用芯片、飛控係統、動力係統、傳(chuan) 感器等關(guan) 鍵技術,做大做強無人機產(chan) 業(ye) ,推動在物流、農(nong) 業(ye) 、測繪、電力巡檢、安全巡邏、應急救援等主要行業(ye) 領域的創新應用。在《上海打造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集群行動方案》中,“低空經濟”是一大亮點,提出突破傾(qing) 轉旋翼、複合翼、智能飛行等技術,研製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安徽蕪湖發布《蕪湖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低空經濟相關(guan) 企業(ye) 數量突破300家,低空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500億(yi) 元……

  外賣“從(cong) 天而降”、坐觀光直升機“兜風”、打“飛的”去上班……這些場景在不遠的未來或許會(hui) 走進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發展低空經濟,“市場是根本、空域是關(guan) 鍵、政策是保障、技術是支撐、安全是底線”。促進低空經濟從(cong) 蓄勢待發到振翅騰飛,需要加快建立健全法規規則體(ti) 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開發開放更多應用場景。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所說,“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不可避免地將要來臨(lin) ”。(經濟日報)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