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高校圖書館借閱量下降 背後是閱讀方式多元化

發布時間:2024-01-19 14:3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最近,《半月談》報道了高校圖書(shu) 館借閱量下降的問題。“近年來,特別是近3年,紙質書(shu) 借閱數據呈斷崖式下降趨勢,部分學校降至最高峰時的一半甚至1/3”。網友驚呼“大學生不愛讀書(shu) 了”,一度引起輿論的關(guan) 注和熱議。

  高校圖書(shu) 館借閱量下降,其實並不算一個(ge) 很新鮮的事情,隻不過隨著閱讀方式愈發多樣化,這一趨勢也變得更加明顯。數據顯示:東(dong) 北某高校的圖書(shu) 借閱量,在2019年時,還有24萬(wan) 多冊(ce) ,到了2022年,就隻有8萬(wan) 冊(ce) 了。長期來看,恐怕這一數據還會(hui) 繼續下降。

  圖書(shu) 館在高校教育與(yu) 學生求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men) 也得承認,如今有不少替代品,可以取代過去圖書(shu) 館的功能。

  我記得自己當年讀大學時,如果想看書(shu) ,不論是沉潛閱讀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還是博覽不同學科的知識,幾乎隻能去學校圖書(shu) 館。後來,趕上網購圖書(shu) 價(jia) 格比較低廉的時期,在網上買(mai) 了很多書(shu) ,但考慮到存儲(chu) 空間和價(jia) 格問題,要看很多書(shu) 尤其是舊書(shu) ,還是隻能去學校圖書(shu) 館。而且,在智能手機沒有普及的時代,別說電子閱讀,就是想在移動端及時了解資訊動態,也不是很容易。而學校圖書(shu) 館附帶的機房,可以滿足同學們(men) 的電子閱讀需求——可以說,愛讀書(shu) 的同學,是不可能不“泡圖書(shu) 館”的。

  然而,如今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讀書(shu) 軟件,以極低的成本獲取想要的知識。雖然讀書(shu) 類App大多需要用戶購買(mai) 會(hui) 員,但相對紙質書(shu) 的價(jia) 格,這筆錢還是很便宜、很劃算的。這種閱讀方式,既廉價(jia) ,又消除了閱讀的時空隔絕——隨時隨地可以看書(shu) ,並將一些內(nei) 容通過社交平台及時與(yu) 朋友交流,可謂性價(jia) 比極高。我和身邊不少書(shu) 友,最初都不喜歡電子閱讀,但隨著時間推移,便適應了新的閱讀方式。相比之下,去圖書(shu) 館看書(shu) ,反而成了某種具有儀(yi) 式感的文化活動。

  事實上,現在很多大學生去學校圖書(shu) 館,並不是為(wei) 了看書(shu) ,而是利用圖書(shu) 館相對舒適的環境來備考,或考公,或考研,那些無功利目標的閱讀反而成了“稀缺品”。回顧往昔,反觀當下,我還是覺得在大學時代,應該有一段在圖書(shu) 館裏的靜謐時光,獲得純粹的閱讀體(ti) 驗。這些閱讀或許不會(hui) 給自己的考試成績帶來什麽(me) 具體(ti) 的幫助,卻能讓人具有開闊的知識視野,培養(yang) 深刻的洞察意識,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都能讓人受益終身。

  雖然我喜歡深度閱讀,但也不能否認,如今在一些視頻網站上,“知識區博主”提供的“短平快”式的知識類視頻,也並非沒有價(jia) 值。它們(men) 在問題意識、趣味性和通俗性等方麵,對普通的學習(xi) 者,其實更加友好。而且,大量年輕網民在知識類社群裏一起交流,也能互相促進,避免了“獨學而無友”的問題。可想而知,這樣方便的知識獲取方式與(yu) 讀書(shu) 交流渠道,對於(yu) 大學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在網絡閱讀風潮的衝(chong) 擊下,高校圖書(shu) 館的職能也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優(you) 化。比如,高校可以在圖書(shu) 館開辟專(zhuan) 門的空間,為(wei) 備考的同學提供專(zhuan) 門的自習(xi) 室。而那些隻是想在圖書(shu) 館裏“閑逛”的同學,也能獲得學校老師更加專(zhuan) 業(ye) 的指導。提升高校圖書(shu) 館的服務能力,也符合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yi) 。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