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上天、科研下海 新質生產力賦能海南自貿港
央視網消息:提到海南的“上天入海”,會(hui) 有不少人想到海南的直升機觀光、潛水項目等。海南的“上天下海”並沒有止步於(yu) 旅遊項目,今天,我們(men) 給大家帶來的是海南的火箭發射上天、深海科研項目下海。
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每一次火箭發射都讓人心潮澎湃。最近一次是在3月20日上午,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鵲橋二號中繼星作為(wei) 探月四期後續工程的“關(guan) 鍵一環”,將架設地月新“鵲橋”,為(wei) 嫦娥四號、嫦娥六號等任務提供地球月球間中繼通信。
據統計,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自2014年10月以來,至今共發射火箭次數28次,攜帶多顆衛星進入太空軌道。海南更是抓住機會(hui) ,在2016年提出研發由十顆衛星組成的“海南衛星星座”構想,這張衛星大網每天都可回傳(chuan) 海南和周邊海域的高頻次全覆蓋觀測數據。2022年2月27日,“海南衛星星座”首批4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通過4顆衛星的組網觀測,每天可獲取大量衛星遙感數據,保障在自然資源、農(nong) 業(ye) 、林業(ye) 、海洋環境、海洋航運等重點領域的空間數據需求。
目前,中科院已在三亞(ya) 建設遙感衛星地麵接收站,七部衛星天線可實時接收數據,相關(guan) 的火箭和衛星製造以及解析數據的相關(guan) 企業(ye) 也紛紛在三亞(ya) 落地,逐步形成海南星、海南造、海南發、海南用。
國內(nei) 首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預計六月首發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旁邊是我國首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ye) 航天發射中心,這裏目前正在進行一、二號發射工位的調試和建設,預計在今年6月可實現商業(ye) 衛星發射。商業(ye) 航天是技術含量高、富含創新驅動的產(chan) 業(ye) ,每年都有很多顛覆性的技術和科技創新集中湧現。今後,將會(hui) 有更多具有太空競爭(zheng) 力的項目從(cong) 這裏升空。
東(dong) 星斑全人工繁育 推進解決(jue) 深海種業(ye) 難題
水產(chan) 南繁也是海南重點發展的領域。在海南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內(nei) ,中國海洋大學三亞(ya) 研究院的科研團隊正在推進深海魚類石斑魚的室內(nei) 養(yang) 殖項目。近幾年,石斑魚在餐桌上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石斑魚品類中的東(dong) 星斑更是備受歡迎,可石斑魚的養(yang) 殖一直都在深海漁排裏,需要兩(liang) 到三年才能長成,受溫度、病蟲害等多種因素影響,成活率始終不高,養(yang) 殖成本也不低。如果能將石斑魚從(cong) 深海轉移到室內(nei) 養(yang) 殖,養(yang) 殖企業(ye) 將大大減少養(yang) 殖成本並拉升經濟效益。經過三年多不斷實驗,中國海洋大學三亞(ya) 研究院已經實現了東(dong) 星斑的室內(nei) 全人工繁育。
下一步,中國海洋大學三亞(ya) 研究院將與(yu) 水產(chan) 企業(ye) 合作推廣東(dong) 星斑全過程室內(nei) 養(yang) 殖,並且嚐試解決(jue) 更多深海魚類室內(nei) 養(yang) 殖的難題,強壯我國“藍色糧倉(cang) ”。
眼下,國內(nei) 已有1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分支機構入駐海南自由貿易港重點園區之一的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其中9家在開展海洋科學、船舶與(yu) 海洋工程、水聲工程、能源動力、水產(chan) 及漁業(ye) 發展等科研項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