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啟動實施——拓展糧食增產新空間

發布時間:2024-04-08 14:45:00來源: 經濟日報

  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是糧食產(chan) 量得以實現的基礎。在當前增產(chan) 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國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討論通過了《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目前,各地正全力以赴提升糧食產(chan) 能,確保糧食產(chan) 得出、供得上、供得優(you) 。

  糧食增產(chan) 進入瓶頸期

  主產(chan) 區、產(chan) 糧大縣是糧食生產(chan) 的主力軍(jun) ,是糧食增產(chan) 的主要貢獻者。

  江西崇仁縣是全國產(chan) 糧大縣,產(chan) 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6萬(wan) 噸左右,增產(chan) 進入瓶頸期。該縣副縣長艾啟榮表示,當前全縣糧食增產(chan) 主要受水稻種植收益多年欠佳、農(nong) 村勞動力缺乏且老齡化嚴(yan) 重、耕地少且生產(chan) 規模小、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適配度不夠、恢複種稻政策不配套等因素製約,需要全麵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

  不隻是崇仁縣,全國很多地區糧食增產(chan) 也進入瓶頸期。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李軍(jun) 認為(wei) ,糧食增產(chan) 難度越來越大,說明現有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增產(chan) 潛力已充分釋放。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由當時的資源、環境、經濟、技術條件決(jue) 定,生產(chan) 能力提升是一個(ge) 不斷積累和建設的過程。每一次糧食生產(chan) 空間拓展、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都會(hui) 帶來糧食產(chan) 量的重大突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產(chan) 量從(cong) 1949年的2000多億(yi) 斤躍升至2023年的13908億(yi) 斤。70多年中,糧食增產(chan) 多次進入瓶頸期。例如,1952年糧食產(chan) 量突破3000億(yi) 斤以後,直到1966年才突破4000億(yi) 斤。1993年突破9000億(yi) 斤之後的14年間,糧食產(chan) 量多次達到1萬(wan) 億(yi) 斤,又多次波動下行,直到2007年重新站上1萬(wan) 億(yi) 斤台階。為(wei) 進一步提升糧食產(chan) 能,2009年我國啟動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yi) 斤糧食生產(chan) 能力規劃(2009—2020年)》,糧食產(chan) 量連續邁上1.1萬(wan) 億(yi) 斤、1.2萬(wan) 億(yi) 斤、1.3萬(wan) 億(yi) 斤台階。

  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ju) 措。李軍(jun) 表示,當前,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國內(nei) 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與(yu) 增產(chan) 難度大並存,糧食供需長期處於(yu) 緊平衡。隻有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突破糧食增產(chan) 瓶頸,確保糧食產(chan) 量再上新台階,才能更好滿足國內(nei) 日益增長的糧食消費需求,以國內(nei) 糧食穩定供應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提高綜合生產(chan) 能力

  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必須做好耕地這篇大文章,堅守耕地紅線,提升耕地質量,強化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因地製宜開發鹽堿地,拓展糧食生產(chan) 空間。艾啟榮說,要嚴(yan) 守耕地保護紅線和落實製止耕地拋荒政策,保證耕地用於(yu) 糧食生產(chan) ,優(you) 先種植“雙季稻”。對季節性拋荒和常年拋荒的耕地,在保持原承包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可由村集體(ti) 協調,采取代耕代種、集中流轉等形式開展生產(chan) ;對水源條件不好、偏遠山區、地力條件較差、機械作業(ye) 較難的耕地,積極引導農(nong) 民種植玉米、薯類、大豆等高效穩產(chan) 糧食作物,作為(wei) 糧食麵積和產(chan) 量的有效補充。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關(guan) 鍵靠科技。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農(nong) 業(ye) 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的貢獻率達到45%,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李軍(jun) 認為(wei) ,應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研發培育一批高產(chan) 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實施農(nong) 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推動丘陵山地拖拉機、300馬力級無級變速拖拉機、再生稻收獲機等機械研製推廣取得突破。

  綠色是農(nong) 業(ye) 的底色,生態是農(nong) 業(ye) 的底盤。過去我國糧食增產(chan) 以犧牲資源環境為(wei) 代價(jia) ,導致水資源嚴(yan) 重短缺、耕地質量退化、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加劇。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情報研究室主任張學彪表示,在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中,必須做到生產(chan) 與(yu) 生態一起抓,不能再走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老路,而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路,發展綠色生態農(nong) 業(ye) ,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chan) 方式清潔化、農(nong) 業(ye) 廢棄物資源化,實現糧食增產(chan) 與(yu) 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雙贏。

  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

  農(nong) 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jun) ,主產(chan) 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張學彪認為(wei) ,在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中,要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健全農(nong) 民種糧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讓農(nong) 民種糧能賺錢、主產(chan) 區抓糧不吃虧(kui) ,充分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

  近年來,國家加大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支持力度,出台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補貼、玉米和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實際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糧食價(jia) 格支持政策、農(nong) 業(ye) 保險補貼等一係列政策,確保農(nong) 民種糧有收益,但家庭農(nong) 場、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糧大戶、農(nong) 業(ye) 企業(ye) 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進一步發展壯大還麵臨(lin) 一些難點。

  “合作社發展壯大麵臨(lin) 著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土地碎片化嚴(yan) 重等問題。”吉林省梨樹縣十家堡鎮西黑咀子村雙瀅農(nong) 機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陶勇說。

  梨樹縣副縣長周虎介紹,該縣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大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產(chan) 業(ye) 化程度不高,示範帶動作用不明顯。要解決(jue)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麵臨(lin) 的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項目盡量向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傾(qing) 斜,重點支持農(nong) 用機械、糧食烘幹、倉(cang) 儲(chu) 等關(guan) 鍵環節,促進新型經營主體(ti) 不斷發展壯大。應在促經營上下功夫,不斷提高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水平,增強農(nong) 戶經營能力;做好產(chan) 銷銜接,延長糧食產(chan) 業(ye) 鏈條,鼓勵發展糧食訂單生產(chan) ,實現優(you) 質優(you) 價(jia) ,加快推動糧食產(chan) 業(ye) 增值增效。

  產(chan) 糧大縣普遍麵臨(lin) 產(chan) 糧越多、財政越困難的問題。周虎說,期待國家不斷完善對糧食主產(chan) 區的獎補機製,擴大產(chan) 糧大縣獎勵規模,建立與(yu) 商品糧掛鉤的獎勵機製。發展糧食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糧食產(chan) 業(ye) 鏈,提高糧食就地轉化能力。加大對基層農(nong) 技推廣體(ti) 係人才隊伍建設,為(wei) 糧食生產(chan) 提供人才支撐。

  李軍(jun) 認為(wei) ,要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把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要嚴(yan) 格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把責任考核作為(wei) 提升糧食產(chan) 能的有力抓手,努力推動糧食產(chan) 能邁上新台階,糧食產(chan) 量在高基點上實現新突破。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