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大規模捐贈展迎接觀眾——中國美術館有序開放
以最大規模捐贈展迎接觀眾(zhong) ——
中國美術館有序開放(複工記)
5月13日早上9時,中國美術館有序開放。“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時隔110天再度與(yu) 公眾(zhong) 見麵。當天,500名觀眾(zhong) 通過網絡預約、測量體(ti) 溫、掃健康碼等環節,進入中國美術館觀展。
5月11日,中國美術館發布有序開放公告,自5月13日起實行預約、錯峰、限流參觀,每日限額500人。公告甫一發出,開館首日及首周末參觀額度短時間內(nei) 預約滿員,足見觀眾(zhong) 的熱情。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wei) 山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中國美術館開館回應了大眾(zhong) 的期待。“麵對觀眾(zhong) 迫不及待的心情,我們(men) 要科學有序地做好各項恢複開館的工作,向公眾(zhong) 提供優(you) 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與(yu) 900件名家精品相遇
“太開心了,沒想到還能拿到館長贈送的畫冊(ce) !”作為(wei) 開館首日前五位入館參觀的觀眾(zhong) ,傅女士難掩激動的心情。她告訴記者,她春節前就來看過這個(ge) 展覽,內(nei) 容太豐(feng) 富了,當時隻是匆匆瀏覽,本想著哪天再來,後來因為(wei) 疫情隻能宅在家裏了。看到開放公告後,傅女士立馬預約了首日門票。“參觀美術館讓我有一種生活回歸常態的感覺。雖然我們(men) 還戴著口罩,但精神上是愉悅的。預約參觀的方式,也讓人感覺安全有序。”
同樣第一時間前來看展的,還有易女士和8歲的女兒(er) 。“孩子是美術愛好者,從(cong) 小學一年級開始學國畫、水彩畫。她之前一直催促我,特別想來看這個(ge) 展覽。”易女士說,希望孩子在欣賞作品中獲得更多藝術的熏陶。這不,小姑娘還把自己喜歡的作品拍下來,準備回家臨(lin) 摹呢。
“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在今年1月19日開幕,作為(wei) 新春大展僅(jin) 展出三天,就不得不因疫情閉展。如今重新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展期將延至6月6日。
這是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策劃舉(ju) 辦的最大規模的捐贈作品展,展覽從(cong) 目前已經整理出的1200餘(yu) 位捐贈者捐贈的3萬(wan) 餘(yu) 件作品中,精心挑選出700餘(yu) 位藝術家的900件(套)作品。
展品囊括了古代大家蘇軾、沈周、唐寅、朱耷等的珍貴山水花鳥作;有近現代大家黃賓虹、潘天壽、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的經典之作;有滑田友、曾竹韶、劉開渠的雕塑作品;有於(yu) 右任、高二適、林散之的書(shu) 法墨寶;還有巴勃羅·畢加索、薩爾瓦多·達利、安迪·沃霍爾等國際名家的作品。陳列蔚為(wei) 壯觀,讓人目不暇接。
記者注意到,每件展品的展簽上特意標注了捐贈者信息。這些捐贈者中,既有藝術家本人,也有藝術家家屬,還有收藏家和收藏機構。
“每一項捐贈背後,都有一個(ge) 感人的故事。”吳為(wei) 山表示,這些捐贈者把最珍貴的作品捐贈給國家,造福於(yu) 人民,他們(men) 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感佩。
一塊屏幕就是一個(ge) 美術館
疫情期間,中國美術館閉館不休館,把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開到“雲(yun) 端”, 讓美育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疫情發生後,我們(men) 迅速在官方網站、微信平台推出線上展覽,既有吳昌碩《紅梅》、徐悲鴻《奔馬》、畢加索《帶鳥的步兵》等展品賞析,也有老舍、胡絜青藏畫捐贈始末、熊秉明作品回家之路等感人捐贈故事,有深度也有溫度。”吳為(wei) 山介紹說。此間,中國美術館策劃推出的“中國美術館藏作品中的勞動者形象”“向醫務工作者致敬——全國部分美術館館藏作品選登”等線上展覽,也頗受關(guan) 注。
在官方微信公眾(zhong) 號的“展覽”一欄,中國美術館推出了“特別推薦”子欄目,點擊便可欣賞“生命之樹——中國美術館藏非洲木雕藝術展”“東(dong) 方風來滿眼春——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展”等25個(ge) 近年優(you) 秀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官網上,“展示鑒賞”欄中的“在線展覽”匯集了百餘(yu) 個(ge) 展覽,打造虛擬展廳體(ti) 驗,讓觀眾(zhong) 與(yu) 美術作品近距離對話;包括楊振寧談藝術與(yu) 科學、餘(yu) 秋雨談中華文化之美等主題在內(nei) 的“雲(yun) ”課堂,也受到觀眾(zhong) 的喜愛……
“我認為(wei) ,一塊屏幕就是一個(ge) 美術館。疫情期間的線上活動讓我們(men) 獲得了不少經驗,也給美術館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啟發。以後,線上展覽將作為(wei) 我們(men) 重要的展覽形式常態化舉(ju) 行。”吳為(wei) 山表示,線上辦館不僅(jin) 考驗美術館對線下展覽的轉化,更考驗其對網絡、收藏、研究等資源的優(you) 化。“我們(men) 今後還將以經典作品為(wei) 核,用貼合時效的主題性策劃,來吸引更多觀眾(zhong) 走進線上線下展廳。”
用文化交流消除隔閡
“親(qin) 愛的吳為(wei) 山先生,首先我要感謝您的來信。您的這封信是對所有麵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國藝術家的支持……這場疫情在全世界發生,所有人都寄居在一葉扁舟上,我們(men) 有義(yi) 務相互理解、相互協作……我無比強烈地期待中法兩(liang) 國、中法兩(liang) 種文明之間進行更為(wei) 熱烈且相互尊重的交流……”
5月1日,吳為(wei) 山收到法蘭(lan) 西藝術院主席讓·安哥拉的來信。此前,疫情在歐洲蔓延時,吳為(wei) 山曾用書(shu) 信的方式給歐洲同仁帶去問候。
“看了這封信我非常感動。人同此心,我們(men) 對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思考是一致的,我們(men) 都希望通過文化藝術的交流、通過經典作品的對話,來消除人與(yu) 人之間的隔閡。”吳為(wei) 山表示,藝術直抵心靈,是最好的溝通交流方式。加強與(yu) 深化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閡誤會(hui) 、促進民心相通相知的重要途徑。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中國美術館就已經與(yu) 意大利多個(ge) 重要藝術機構達成共識,準備把意大利經典的雕塑作品帶到中國來辦展,與(yu) 中國古代的雕塑、現代的雕塑進行對話。因為(wei) 疫情,推動工作隻能暫時擱置。
“中國美術館特別強調對話,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這也是我們(men) 未來很重要的一個(ge) 努力方向。”吳為(wei) 山說。
據悉,中國美術館新展策劃工作早已啟動,除了名家、大家的申報展,還計劃推出更多交流對話展。其中,館藏日本浮世繪與(yu) 中國民間年畫的對話展,不久將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