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保合作進程

李玲玉 發布時間:2020-05-22 09:09: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統籌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修複和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這是今年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hui) 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的一項重要議案。

  馬化騰已經連續4年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有獨鍾”,但與(yu) 此前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科技大佬”馬化騰關(guan) 注的重點卻是大灣區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

  過去三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區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代表和委員們(men)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有哪些建言?

  完善生態環保合作機製

  “與(yu) 科技、教育領域的合作相比,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相對滯後,有必要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加快大灣區在海洋生態文明領域的合作步伐。”馬化騰說。

  作為(wei) 在粵港澳大灣區成長起來的企業(ye) 家,馬化騰因身體(ti) 原因將缺席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但他仍以書(shu) 麵形式提交議案,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設立跨境生態修複和自然保護協調機製。

  完善機製,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9+2”城市,其中,“9”是珠三角9座城市,“2”分別是香港和澳門。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被稱為(wei) “講粵語的三兄弟”,又存在不少差異,在“一國兩(liang) 製”的框架下,涉及三個(ge) 關(guan) 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製度。

  從(cong) 經濟領域的合作拓展至社會(hui) 治理製度的對接和整合,三地的融合在加深,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更紮實。

  “要進一步深化香港與(yu) 內(nei) 地在新時代的合作交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ti) 化。”港區人大代表、禹洲集團董事局主席林龍安說。

  香港政團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在兩(liang) 會(hui) 議案和提案中也聚焦生態環保,建議完善非法捕魚舉(ju) 報機製,設立跨水域24小時舉(ju) 報熱線,加強內(nei) 地及香港執法部門的聯合執法,建立更緊密的溝通機製。

  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前正在加緊製定,規劃中將建立規劃區域協調機製,結合區域功能定位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讓發展更充分,讓保護更嚴(yan) 格。

  拓寬環境治理合作領域

  “要持續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的保護與(yu) 再造。”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說。

  她提出,中央政府可以促成大灣區城市形成保護水資源的共識,加強“海水淡化”和“再造水”科技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在大

  灣區內(nei) 成立聯合水資源技術研發中心,以及研究整個(ge) 水資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可行性。

  環境治理方麵的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代表與(yu) 委員們(men) 十分關(guan) 心的話題,尤其是去年《綱要》發布,提出以“美麗(li) 灣區”為(wei) 目標,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等一係列要求,為(wei) 粵港澳生態環保合作帶來了新機遇。

  基於(yu) 這一點,馬化騰著眼珠江口,建議全麵開展珠江口生態修複整治,加快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進程,重視科技力量,將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成為(wei) 智慧國家公園。

  信息公開是倒逼環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wan) 捷表示,要督促相關(guan) 地區重點排汙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實時公開,同時推廣汙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實時全麵公開地區的實踐經驗,切實推動落實重點排汙單位自動監測信息公開。

  賦能綠色產(chan) 業(ye) ,推動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乘著大灣區建設的東(dong) 風,三地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guan) 鍵要素正在加速整合,為(wei) 綠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高新技術方麵,智能汽車作為(wei) 集計算機、現代傳(chuan) 感、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能及自動控製等技術為(wei) 一體(ti) 的高新技術綜合體(ti)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內(nei) 生動力增長點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要科學規劃布局,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實現大灣區創新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和先進製造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說。

  圍繞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建議,三地政府應共同投放更多資源,鼓勵及扶持大灣區內(nei) 的企業(ye) 或機構大力發展環保科技。

  提高循環發展水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著力點。

  陳勇說:“粵港澳加強合作,共同建立環保園區,可以鼓勵科技創新企業(ye) 在園區內(nei) 設立回收加工廠或再造品生產(chan) 線,也可以設置研究機構,讓三地專(zhuan) 業(ye) 人才共同研究環保技術,將廢物轉化成新產(chan) 品或能源。”

  探索環境權益交易與(yu) 金融服務合作,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在先行先試。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等四部委發文,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綠色金融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