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在中國這個(ge) 國度裏,秒針每經過“滴答”一聲,就會(hui) 有無數事情在發生。有的事情看上去遙不可及,有的事情似乎很微小,但它們(men) 卻千絲(si) 萬(wan) 縷地與(yu) 你我相關(guan) 聯。
連續7天,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ti) 的微信朋友圈步數均在兩(liang) 萬(wan) 步以上。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前夕,謝德體(ti) 還奔走在重慶涪陵的農(nong) 業(ye) 實驗基地上。大部分時候,沿著長江調研是他的生活主題。
在祖國南境,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上課時講到了環評改革的新內(nei) 容,教授環境工程的她總是第一時間把環境領域的新政策放到課堂裏。
在浙江農(nong) 村,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還在修改著議案、建議。身兼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他,帶領村民們(men) 走上綠色“智造”道路,想著如何更好地讓綠色產(chan) 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活力。
在雲(yun) 南洱海,全國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環境監測站副總工楊曉雪正和同事一起采樣。不遠處,有兩(liang) 個(ge) 年輕人正在拍照,其中一個(ge) 興(xing) 奮不已:洱海的水,比我上次來時藍多了。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天藍、水清、地淨的美麗(li) 中國,正從(cong) 山水畫卷中走入我們(men) 的生活。心係生態環境的全國人大代表們(men) ,正奔走在讓環境更好、讓風景更靚的道路上。
反映基層的意願,傾(qing) 聽人民的心聲
生在洱海邊,長在洱海邊,近30年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讓楊曉雪對洱海生態環境飽含深情。
2015年1月20日,這一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洱海“留此存照”,叮囑大理人保護好洱海,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wan) 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這一天讓她“特別難忘”。
2013年擔任雲(yun) 南省人大代表,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由普通的環保工作者成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她說“責任更大了”。
不斷走訪調研,傾(qing) 聽基層聲音,她建議把洱海納入國家山水林田湖草係統保護規劃,花大力氣對汙染防治進行技術研發,多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的“國家隊”。
同時,她也向外發出了很多呼籲加強環保的聲音。“2019年我參加了很多履職活動,其中兩(liang) 次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會(hui) 議,尤其是涉及環境保護的主題,我都會(hui) 踴躍發言並提出建議,呼籲各個(ge) 部門要支持我們(men) 的環保事業(ye) 。”
“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來說,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方麵我為(wei) 生態環保事業(ye) 呼籲;另一方麵,雲(yun) 南作為(wei) 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後,希望洱海保護得到國家的支持。”
2019年1月2日,楊曉雪參加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hui) 情況通報會(hui) ,帶去了地方財政部門的問題和建議。在會(hui) 上她積極發言:“鑒於(yu) 大理州自身財力薄弱、重大建設項目需求巨大的實際情況,請求上級財政進一步加大對大理州新增一般債(zhai) 券的支持力度,切實幫助大理州緩解財政資金投入壓力。”會(hui) 後,她又及時將會(hui) 議精神向地方財政部門進行了反饋,使得地方做好準備,抓住政策機遇。
2019年7月24日,雲(yun) 南省大理洱海保護專(zhuan) 項債(zhai) 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首期發行規模30億(yi) 元。
當天的雲(yun) 南新聞聯播這樣評價(jia) :雲(yun) 南省大理洱海保護專(zhuan) 項債(zhai) 券的順利發行,有效破解了長期困擾洱海治理的融資難題,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創了生態環保領域發行項目收益與(yu) 融資自求平衡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的先例。
2020年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對2019年落實有關(guan) 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中還表揚了這項工作。
“能夠推動洱海保護,把基層的困難和呼聲向上反映,推動政策落地,我很有成就感。”楊曉雪說。
對全國人大代表來說,為(wei) 人民發聲,是人大代表的職責。人大代表來自人民,肩負這個(ge) 責任,就要做到主動深入傾(qing) 聽人民心聲。
對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來說,主動履職是一份神聖的責任。“我作為(wei) 一名基層代表,對如何利用基層社會(hui) 力量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很多話想說。”被稱為(wei) 是從(cong) 農(nong) 村裏走出來的企業(ye) 家,張天任會(hui) 專(zhuan) 門抽出時間去基層調研。
連任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今年是他履職的第8個(ge) 年頭。每年10月,他會(hui) 走出企業(ye) 、來到田間地頭,向村民了解情況。“我不僅(jin) 要把企業(ye) 辦好,更要把可行的建議帶到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去。”多年來,他從(cong) 綠色發展、企業(ye) 技改等方麵,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多個(ge) 建議。今年,他打算就鼓勵支持新鄉(xiang) 賢在鄉(xiang) 村治理中發揮作用提出建議。“用綠色產(chan) 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增添活力,我們(men) 要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百姓富、環境美的綠色發展新路子。”張天任感歎道。
為(wei) 長江大保護當好“智囊團”
俗話說,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當好全國人大代表,既要傳(chuan) 遞民聲,還要當好“智囊團”。
出對策、出方案,正是謝德體(ti) 多年來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工作法寶。
回憶近一兩(liang) 年的履職情況,謝德體(ti) 說:“恨不得一分鍾掰成兩(liang) 半用。”除了參加座談會(hui) 、宣講會(hui) 等人大代表集體(ti) 活動外,為(wei) 了讓兩(liang) 會(hui) 建議有質量、有分量,謝德體(ti) 經常到長江沿岸等地調研。
“每年沿著長江走,一去就是一二十次。”謝德體(ti) 說,他帶領學生在涪陵珍溪鎮和南沱鎮地區建立了觀察實驗基地,研究三峽庫區如何防治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
在長年反複調研中他發現,長江流域水質總體(ti) 良好,但局部水域汙染較嚴(yan) 重。此外,岸線開發利用粗放、水資源保護壓力大、水生態係統功能受損等,都讓長江原本不堪重負的生態環境麵臨(lin) 威脅。
“依法遏製長江水汙染加劇和生態退化的態勢,推進生態環境修複,確保長江飲用水水質和生態安全,確保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長江保護立法迫在眉睫。”2019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謝德體(ti) 提出《關(guan) 於(yu) 長江保護立法》的建議——長江保護立法應堅持保護優(you) 先,合理開發、預防為(wei) 主、防治結合、科學修複、永續利用原則;長江保護立法還要注重長江流域上、中、下遊流域各自的任務和責任,建立生態保護利益補償(chang) 條款。
為(wei) 了獲取真實的資料和數據,讓調研有切實可行的成果,謝德體(ti) 經常在學校實驗室和三峽庫區腹心區縣之間反複踏勘,訪談當地農(nong) 民、調查庫區生活、試驗技術、撰寫(xie) 實驗報告……這些紮實的調研工作最終凝結成一個(ge) 個(ge) 學術成果,以及一份份沉甸甸的代表建議。
2019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對長江保護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謝德體(ti) 列席會(hui) 議。他很高興(xing) 地看到,長江保護法草案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根據長江的特點和實際,對長江保護的基本製度與(yu) 措施、加強長江保護的機製保障、推進綠色發展等作出全麵規範。
主動當好生態環保政策的“宣講員”
“我教授的課程是環境工程。最近幾年環境領域發展太快了,比如環評,管理思路每隔幾年就有變化,但是課本裏沒有這些知識。而代表這個(ge) 身份,幫助我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政策變化,我就會(hui) 及時把這些信息傳(chuan) 達給我的學生和同事。”今年是王筱虹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第8年,多年來,她的關(guan) 注點始終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從(cong) 環境立法到環保執法,從(cong) 思考環境管理的思路轉型,到建議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協作平台、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除了搜集基層意見,我會(hui) 主動把國家政策的變化往下反映。”2014年,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王筱虹參加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組織的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監督檢查。“通過執法檢查,我了解到火電廠的超低排放技術已經上了新台階。於(yu) 是在給大三學生上課時,我以‘超潔淨排放’為(wei) 技術藍本,講行業(ye) 標準、國家標準的提升,從(cong) 而告訴學生國家在大氣汙染防治上的對策和方向。”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於(yu) ,“大學生應該了解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政策的動向”。
“學生們(men) 最終會(hui) 走向環境領域的一線,讓他們(men) 知道國家在未來5年甚至10年的管理動態,有利於(yu) 幫助他們(men) 拓寬思路、了解國情,引導他們(men) 關(guan) 注環境領域亟待解決(jue) 的難點。有的學生會(hui) 繼續深造,他很可能會(hui) 圍繞這些難點從(cong) 事學術研究。”王筱虹沉靜地說。
播下種子,靜待花開。有朝一日,這些學生們(men) 大多會(hui) 成為(wei) 環境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才。“一個(ge) 國家的環境工作做得好不好,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很重要。”
王筱虹坦言,“責任和壓力很大”,畢竟肩負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總有“自己做得還不夠好”的感覺。但她也話鋒一轉,“把本職工作做好是前提,教書(shu) 育人,後麵兩(liang) 個(ge) 字更重要。”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進黨(dang) 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傾(qing) 聽人民呼聲。”曆史車輪滾滾向前,而今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廣泛,從(cong) “求生存”到“求生態”,從(cong) “盼溫飽”到“盼環保”,人民群眾(zhong) 既希望安居樂(le) 業(ye) ,也期盼藍天白雲(yun) 、繁星閃爍。
而全國人大代表們(men) ,正通過履職經曆的跬步,推動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前進,同時也告訴我們(men) ,建設美麗(li) 中國,路就在我們(men) 腳下,我們(men) 都在奔跑,我們(men) 都是追夢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