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癌症防治,臨床要作新貢獻

王瀟雨 楊真宇 發布時間:2020-05-27 13:46:00來源: 健康報

  當癌症診治進入慢病化管理時代,如何強化落實癌症防治行動,減少癌症帶來的危害,共建共享健康中國?5月25日,由健康報社主辦、輝瑞中國公益支持的“兩(liang) 會(hui) 精英匯”座談會(hui) 召開。本場線上會(hui) 議的主題是“癌症防治,臨(lin) 床要作新貢獻”。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及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就強化癌症篩查長效機製、進一步提高抗癌藥物可及性、讓癌症患者得到全過程全方位全周期嗬護、推動高水平癌症防治機構均衡布局等話題展開有深度、有銳度的探討和交流。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 季加孚

  找到方法確定

  哪些腫瘤應早期診斷

  圍繞腫瘤,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癌前病變、早期腫瘤、進展期腫瘤,不同時期進行診斷治療會(hui) 有不同的轉歸。而轉歸無非有兩(liang) 種,一是治愈,二是死亡。腫瘤很複雜,研究腫瘤應成為(wei) 一件常態化的事。

  從(cong) 衛生經濟學的角度考量,腫瘤早診早治有著重要意義(yi) 。但也要思考,什麽(me) 樣的腫瘤應該早期診斷?什麽(me) 樣的腫瘤能夠早期診斷?早期診斷能夠給患者帶來什麽(me) ?很多人都認為(wei) ,腫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患者肯定能夠獲得更長的生存期。但現實情況未必是這樣的。比如,前列腺腫瘤、甲狀腺腫瘤,早期診斷真能給患者帶來好處嗎?恐怕不一定。如果一個(ge) 腫瘤在20年前診斷和今天診斷,對患者來說有著同樣的生存期,那這樣的腫瘤顯然並不需要早診早治。醫學科技發展到今天,應該找到一種方法來確定哪些腫瘤應該進行早期診斷,而且應該明確哪些患者可以在診斷後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腫瘤的早診早治非常重要,但應該對早診早治的臨(lin) 床實踐加強規範。比如,針對腫瘤的篩查,目前醫療機構、體(ti) 檢機構都在做,同時還有一些如婦女兩(liang) 癌篩查等政府主導的篩查項目。我國早期的腫瘤篩查大多以惠民項目的形式開展,通過中央轉移支付項目來建立篩查示範基地,但惠民項目的篩查不可能像科研項目一樣嚴(yan) 謹,不僅(jin) 在樣本采集等操作環節有欠規範,最重要的是難以完成規範的篩查登記。

  2014年成立的中國胃腸腫瘤聯盟,已吸引了國內(nei) 100多家三甲醫院加入,胃癌手術量已超過20萬(wan) 例。從(cong) 這20萬(wan) 例詳細登記的手術數據中,可以分析出很多有價(jia) 值的信息,比如北京、上海的早期胃癌占比已逐步上升至近40%,從(cong) 中可以係統地總結有關(guan) 並發症問題。此外,統計數據還揭示出一個(ge) 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地區的患者治療費用普遍較高,甚至比“北上廣”的患者還要高。這也提示,未來必須要提高腫瘤治療的一致性、規範性,提高規範治療的透明度。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 葛明華

  癌症篩查

  應加大投入

  現階段要把醫療資源向早診早治領域大幅傾(qing) 斜,包括適宜技術的研發和普及推廣、醫保的支撐,以便快速提升我國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質量。

  這些年,癌症的早診早治技術不斷提升。比如被稱為(wei) “癌中之王”的肝癌,早期幹預,治療效果就非常好。再比如,在我從(cong) 事的頭頸腫瘤領域,對於(yu) 早期口腔頜麵腫瘤實施手術,創傷(shang) 小,恢複快,效果非常好,不少患者能夠治愈。不過一旦到了晚期,手術之後外形難恢複,治療效果也不好,極大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早診早治的理念應該向全社會(hui) 普及。

  與(yu) 之相適應的是,在癌症篩查方麵應該有更多投入。我曾分管腫瘤的防治工作,實施婦女“兩(liang) 癌”篩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還有很多癌症的篩查沒有納入醫保,報銷比例非常低。早期篩查工作還需要醫保支持。從(cong) 衛生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強化早發現、早治療,這對於(yu) 醫保資金是更有效的使用方式。

  在藥物普及性方麵,我國醫保政策將很多癌症納入大病管理,一些靶向藥物原來非常昂貴,患者負擔非常重,現在很多可以報銷,極大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庭的負擔。建議在具體(ti) 實施過程中,可以進行更精準的評估。通過數據測算,詳細評估靶向治療藥物的療效等具體(ti) 指標,從(cong) 精準醫學的角度強化評估用藥指征。

  此外,目前對腫瘤患者的康複管理重視不夠。可以充分利用醫聯體(ti) 和醫共體(ti) ,把病人術後康複和訓練等部分在不同醫療機構間進行分流,給患者更全麵的照護。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唐金海

  腫瘤防治

  要關(guan) 注“三早”

  癌症防治中的“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始終是全球癌症防治需要關(guan) 注的重點。早期腫瘤患者治療的預後效果較好,死亡率較低,對患者的生活影響也較少。近年來,我國癌症患者治愈率的提高及死亡率的降低,便是得益於(yu) 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但腫瘤篩查是很有學問的,針對不同的癌症,篩查模式也應不同,才能真正提高癌症篩查的效率和效益。例如,我國的乳腺癌年發病率為(wei) 30~40/10萬(wan) ,沿海地區已達到50/10萬(wan) 左右,上海市更高,達60~70/10萬(wan) 。如果針對10萬(wan) 人進行全人群篩查,每人花費100元,就需要社會(hui) 投入1000萬(wan) 元,而結果可能是篩查發現幾十名乳腺癌患者。我們(men) 不禁要問,這樣的投入產(chan) 出比值得嗎?如果改變策略,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投入,針對目標人群進行廣泛的科普宣傳(chuan) ,教會(hui) 大家乳腺癌自檢,並支持高風險人群定期接受專(zhuan) 業(ye) 檢查,這樣的篩查模式才是把錢花在“刀刃”上,會(hui) 收到更好的效益。不僅(jin) 是乳腺癌,包括食道癌、肝癌等其他癌症,科學高效地落實“三早”同樣重要。

  癌症規範化綜合治療的重要性也應予以重視。現階段,癌症診治手段仍以外科手術、內(nei) 科治療及放療為(wei) 主,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很多更先進的治療技術逐漸“嶄露頭角”。但無論哪種治療手段,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都一定是要在有循證依據指導下規範進行的。隨著對已知癌種認識的不斷深入,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家等都應及時更新相關(guan) 臨(lin) 床指南,不僅(jin) 可以使患者更加全麵地了解疾病信息,還能夠讓治療機構以指南為(wei) 依據,更加專(zhuan) 業(ye) 有效地進行臨(lin) 床診療實踐。

  目前,中國癌症中心等機構已開始腫瘤患者的登記工作,但患者登記的規範性還有待加強。為(wei) 此,應首先把綜合醫院的腫瘤患者登記在冊(ce) ,因為(wei) 綜合醫院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腫瘤患者,最後形成在全國具有權威性及價(jia) 值的癌症診治的大數據。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人民醫院院長 宋張駿

  探尋更適合國人的

  臨(lin) 床指南

  受疫情影響,有的乳腺癌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新輔助化療治療。隨著疫情緩解,我們(men) 發現了一個(ge) 有意思的現象,不少輔助化療周期數已經突破指南標準的患者,例如此前不能接受保乳或再造治療的患者,後來病情好轉變為(wei) 可接受保乳或再造,甚至有些患者病情得到了完全緩解。

  這給了我們(men) 一個(ge) 很大的啟示,是否應該探尋更適合中國人的乳腺癌臨(lin) 床指南?

  疫情的發生,倒逼醫院把過去不太重視或發展較慢的互聯網醫療快速提上日程。陝西省醫保局已特批陝西省人民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空軍(jun) 軍(jun) 醫大學唐都醫院正式開展互聯網診療並允許收費。這也促使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未來醫保部門是否可以進一步擴大互聯網醫療的報銷範圍,比如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居家腫瘤篩查等。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更為(wei) 便捷、高效的模式。

  今年,國內(nei) 各大醫院的住院量、手術量等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醫院的運營收入、醫務人員的績效收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西安市要求所有醫院的住院患者都必須做核酸檢測、胸部CT、血常規等檢查,甚至部分醫院還要求所有陪護人員都要做核酸檢測和胸部CT,這給醫院的正常運行帶來了進一步的影響。如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診療,是擺在醫院管理者麵前的一道考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nei) 鏡科主任 王貴齊

  推進早診早治

  應從(cong) 四方麵努力

  腫瘤治療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關(guan) 鍵。現階段,我國對食管癌、宮頸癌等腫瘤開展高危人群篩查,擴大早診早治覆蓋麵,取得了明顯效果。對於(yu) 這些腫瘤,現有的篩查技術就能夠有效發現,通過現有的醫療衛生體(ti) 係能夠迅速擴大篩查覆蓋麵,提高防治效果。要推進癌症早診早治,可以從(cong) 4方麵發力。

  第一,醫生、媒體(ti) 要形成合力進行健康宣教。癌症並不可怕,重要的是用什麽(me) 方式麵對它。1/3的腫瘤通過健康宣教,積極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減肥等,是可以預防的;1/3的腫瘤,例如食管癌、胃癌、宮頸癌、結直腸癌等,通過篩查及早診早治,大多數是可以治愈的;1/3的晚期癌症患者可以通過規範診治,提高生存質量。

  第二,強基層可有效實現關(guan) 口前移。通過基層醫療機構,加強對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更為(wei) 重要的是,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很多是相似的,應該在鄉(xiang) 鎮和社區建立一個(ge) 完善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體(ti) 係,真正織牢健康防護的網底,實現分級診療。

  第三,同質化、標準化和規範化診療工作和技術創新非常重要。我國食管癌、胃癌發病數和死亡數約占世界一半,在做好規範化診治的基礎上,應總結好中國經驗,製定適合國人的診斷治療指南與(yu) 共識。

  第四,要加強政策和製度保障。對癌症發病高危人群,以及有明確證據證明通過早期幹預即可明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病種,應加大政府投入,在醫保中設立專(zhuan) 項資金進行早期篩查。更為(wei) 重要的是,商業(ye) 保險的涵蓋範圍比較廣,通過政策製度讓醫保和商保協同發力,就會(hui) 取得很好的成果。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教育部乳腺癌創新團隊帶頭人、教授 付麗(li)

  病理醫生缺口

  不容忽視

  乳腺癌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乳腺癌患者逾30萬(wan) 例,死亡逾9萬(wan) 例。我國乳腺癌發病高峰年齡在40歲~49歲,比西方婦女早10年~15年。全麵、精準的病理診斷是提高乳腺癌診治水平的關(guan) 鍵,而且能給臨(lin) 床提供治療及預後預測的依據。如果能提高對具有轉移潛能和異質性乳腺癌的病理診斷水平、普及術中乳腺癌前哨淋巴結快速病理診斷等,乳腺癌的診治效果將大大改善。

  統計顯示,全國病理醫生目前不足1萬(wan) 人,缺口高達9萬(wan) 人。從(cong) 乳腺癌的治療現狀看,有很多重要工作受製於(yu) 病理醫生的缺乏。我國病理醫生的數量和質量遠遠跟不上臨(lin) 床發展的需要,成為(wei) 製約乳腺癌診治水平提高的瓶頸。例如,由於(yu) 病理醫生的匱乏,乳腺癌亞(ya) 專(zhuan) 科的發展無從(cong) 談起,診斷不能做到個(ge) 體(ti) 化,惡性潛能高或者對藥物治療不敏感的患者不能被精準地篩選出來。再如,我國每年新發乳腺癌患者30.4萬(wan) 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為(wei) 腋窩淋巴結沒有癌轉移的患者,但被進行了淋巴結清掃,嚴(yan) 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果術中乳腺癌前哨淋巴結快速病理診斷能夠得到普及,可使這部分患者免除腋窩淋巴結清掃。在我們(men) 醫院,我們(men) 都會(hui) 將病理會(hui) 診報告交給患者或親(qin) 屬,並詳細解讀,告訴他們(men) 接下來該怎麽(me) 做,讓他們(men) 知道“等病理不再是等判刑”。疫情期間,我們(men) 積極進行線上義(yi) 診,使患者能夠得到及時的診斷,不耽誤疾病的治療。

  除了要提高病理學科的地位和病理醫生的待遇,激勵現有的病理醫生的工作幹勁,更要大力促進學科發展,在醫學院校設立病理專(zhuan) 業(ye) ,保質保量地培養(yang) 病理人才。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全國抗癌協會(hui) 常任理事 任國勝

  多點執業(ye)

  推動優(you) 質資源下沉

  從(cong) 衛生經濟學的角度看,癌症早期篩查帶來的效益是肯定的,但鑒於(yu) 我國各地不同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水平,具體(ti) 的篩查模式也應因地製宜。比如,城鎮居民的癌症篩查,單位、醫保、個(ge) 人都可以承擔一點;而農(nong) 村人口的癌症篩查,自付比例就可以更低一些。

  為(wei) 使更多腫瘤患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治療,還應加快推動醫師多點執業(ye) 政策的落地執行。優(you) 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發達地區及各省會(hui) 城市,推動大醫院的大專(zhuan) 家下基層,醫師多點執業(ye) 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醫師多點執業(ye) 已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礙,但現實中還缺乏推動力。

  腫瘤正在逐漸成為(wei) 一種慢性病,但腫瘤患者的康複並沒有得到重視,很多大醫院並沒有開展康複服務。事實上,康複治療也是綜合治療中的重要部分,相關(guan) 部門應重視解決(jue) 康複服務的提供問題。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