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統一產業準入“負麵清單”和紅線管控

文雯 發布時間:2020-05-28 11:00: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長江經濟帶是世界上最為(wei) 典型的流域經濟區,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統籌考慮長江流域各區域的現實情況,以法治化理念來處理好並著力形成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體(ti) 製。”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shu) 長、文化文史和學習(xi) 委員會(hui) 主任王濟光今年的提案是《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進程》。

  製約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製度性老問題和機製性新問題

  王濟光認為(wei) ,目前製約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既有長期形成的製度性老問題,也有現實發展中的機製性新問題。在製度性問題層麵,主要表現為(wei) 管理理念落後、綜合立法滯後、體(ti) 製機製不順和碎片管理突出。在機製性問題層麵,主要軟肋是財力支撐後勁不足、產(chan) 業(ye) 轉型難度較大、利益衝(chong) 突更加顯化和基礎平台總體(ti) 缺位。

  “綜合考慮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所取得的前期成效和當前麵臨(lin) 的製度性和機製性問題,切實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要以法治精神思考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和方法。”王濟光介紹說。

  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已經把推進《長江保護法》列入立法工作計劃。

  但從(cong) 進展情況來看,還需加大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度,做好現實與(yu) 長遠的兼顧和結合,以規劃、協調、保護、監管和協同為(wei) 主線,適當加快立法進程。

  既要權衡利弊、統籌兼顧,更要科學民主地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

  由於(yu) 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的製度化建設會(hui) 涉及流域、地區、部門、行業(ye) 等諸多法律關(guan) 係,立法推進工作中會(hui) 存在諸多問題和較大難度。因此,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進程,既要權衡利弊、統籌兼顧,更要體(ti) 現科學民主的立法精神。

  為(wei) 此,王濟光建議:

  充分理解和科學把握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立法保護的重大意義(yi) 。“充分發揮長江和長江經濟帶在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解決(jue) 好長江流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這對於(yu) 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協調發展,對於(yu) 促進長江全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yi) 。”王濟光表示。

  在當前長江經濟帶麵臨(lin) 保護發展中規範失範的形勢下,通過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立法體(ti) 製、製度、機製創新,有助於(yu) 根據上中下遊流域內(nei) 各主體(ti) 功能區的不同定位、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生態保護水平,依法對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綜合管理和差異化管理。

  構建以健全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機製為(wei) 核心的立法體(ti) 係。明確推進立法的根本目的,加強頂層設計和引導地方配合的有機銜接,規範長江經濟帶各類行為(wei) 主體(ti) 的行為(wei) 協同。

  王濟光介紹說:“一是要圍繞長江全流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產(chan) 業(ye) 係統創新、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務普惠便利為(wei) 重點,明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共抓共管、合作共贏的體(ti) 製機製。二是要立法規範區域協調機製的基本領域,科學界定合作理念、基本政策、監管體(ti) 製、公共政策、運轉機製等,並鼓勵各類區域、各類主體(ti) 進行係統化創新,實現對水工程、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上交通、水安全等的綜合保護,並最終形成全流域的綠色發展大格局。”

  明確“保護優(you) 先,綠色發展”綜合性、基礎性法律的基本定位。基於(yu) 消除現有長江保護法律體(ti) 係空白過大的現實,立法保護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綜合性調整體(ti) 製和調整方法為(wei) 主,旨在改善長江流域總體(ti) 生態功能、提升長江流域生態文明績效與(yu) 水平,定位於(yu) 區域和行業(ye) 的規劃法、地區利益平衡的協調法、監管體(ti) 製機製的整合法和構建生態環境係統的保護法。

  王濟光強調,尤其是要在立法建設中把長江流域的區域保護、行業(ye) 保護和生態整體(ti) 性保護作為(wei) 規範重點,處理好流域和區域之間、區域和區域之間的權、責、利關(guan) 係,以打破原有的部門監管僵局,倒逼各區域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

  體(ti) 現長江流域建立綜合性監管執法監察體(ti) 製的客觀需要。在綜合體(ti) 現監管職責、契合生態環境保護係統性的前提下,一方麵要通過立法對長江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實施綜合管理和係統管理,落實對流域水文、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的綜合監測和保護;另一方麵要在長江流域建立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資源資產(chan) 綜合管理模式,建立自然資源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chan) 離任審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考核等製度,建立自然資源產(chan) 權管理清單,實現對自然資源資產(chan) 的綜合監管。

  健全生態係統健康標準體(ti) 係,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完善管理機構體(ti) 係

  王濟光建議,建立規範市場準入標準,體(ti) 現優(you) 化上中下遊地區城市群發展方向和格局,在全流域統一規定產(chan) 業(ye) 準入“負麵清單”和紅線管控硬約束,實現長江經濟帶發展資源的最優(you) 配置。

  建立長江流域資源開發、岸線利用、生態修複、環境保護標準,促進分級流域內(nei) 各相關(guan) 部門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績效。

  建立長江流域生態文明評價(jia) 和考核標準,對長江流域處於(yu) 不同主體(ti) 功能區和處於(yu) 不同發展階段的行政區域,確定差異化評價(jia) 考核指標,調動各地服務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發展積極性。

  規範多元協調方式,設計好長江生態保護的補償(chang) 機製,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等製度機製,助推綠色發展法治化。

  規範區域責任,構建好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補助獎勵機製。可以考慮建立“一攬子綜合性生態補償(chang) 製度”,根據考核結果和績效評估測算,確定補償(chang) 、補助和獎勵資金總額,主要用於(yu) 長江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複、水資源保護等工作。

  規範治理體(ti) 係,利用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的市場化手段,撬動更多社會(hui) 資本進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

  建立長江保護的頂層機構。按照流域監管體(ti) 製改革方案的要求,改革管理和監督體(ti) 製,設立協調性議事機構——長江保護委員會(hui) ,辦事機構設在生態環境部,同時設立單列的綜合執法監察機構和監測機構。

  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為(wei) 防止部門監管分割和國家投資的重複化,提升分類監管的綜合績效,在立法中應當明確組建長江流域綜合執法隊伍,開展包括水資源、水汙染、水生態、水運輸、礦產(chan) 資源開采等方麵的綜合執法,統籌開展長江水量、泥沙、水生態、水環境的綜合監測。

  建立多元化監督體(ti) 係。完善人大監督製度,明確政府、檢察院、法院應定期向同級人大常委會(hui) 專(zhuan) 門匯報長江綜合保護情況,建立政協民主監督機製,強化社會(hui) 公眾(zhong) 監督。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