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國大火箭身上的氫泵渦輪怎麽造出來的?核心部件攻關記

邱晨輝 發布時間:2020-06-23 09:5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中國大火箭身上的氫泵渦輪是怎麽(me) 造出來的——

  核心部件攻關(guan) 記

  零距離

  前不久,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B首飛成功,舉(ju) 世矚目。鮮為(wei) 人知的是,在這枚中國火箭強大的“心髒”中,有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核心部件——氫泵渦輪,由我國科研團隊曆時多年研製而成,書(shu) 寫(xie) 了又一個(ge) 科研冷板凳上的攻關(guan) 故事。

  氫泵渦輪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主任楊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氫泵渦輪的作用是將火箭體(ti) 內(nei) 大量液氫燃料高速輸送到發動機燃燒室,與(yu) 液氧混合燃燒產(chan) 生推力。若該部件出現問題,火箭會(hui) 瞬時因失去動力而墜落,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楊銳帶領的科研團隊曆時多年攻克了鈦合金粉末近淨成形技術,2016年長征五號家族的“胖五”首次發射就開始應用,並一直沿用至今。

  起步階段,有想法缺經費

  2000年至2005年期間,在國家有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下,中科院金屬所鈦合金研究部建設了國內(nei) 第一台鈦合金潔淨霧化製粉設備。

  “按原計劃,這台設備是用於(yu) 研製航空發動機部件,但這個(ge) 想法在當時太超前,國內(nei) 沒有需求和經費支持渠道。”楊銳說。於(yu) 是,他不得不尋求國際合作經費支持。

  2006年,楊銳所在的中科院金屬所與(yu) 歐洲的研究機構聯合申請歐盟第六框架計劃下的中歐航空合作項目“鈦合金粉末近淨成形”,盡管合作項目最終未獲批準,但學術交流持續開展了下來。

  兩(liang) 年後,楊銳仍清晰地記得這個(ge) 時間——2008年2月,在美國聖地亞(ya) 哥舉(ju) 行的高溫結構金屬間化合物國際會(hui) 議,楊銳是會(hui) 議4名主席之一,卻因未及時拿到簽證沒能與(yu) 會(hui) 。直到會(hui) 議結束後的第3個(ge) 月,他才拿到簽證,這時正好趕上同年5月在美國加州長灘舉(ju) 行的第六屆國際熱等靜壓學術會(hui) 議。

  在這次會(hui) 上,兩(liang) 篇關(guan) 於(yu) 鈦合金粉末熱等靜壓研究的報告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兩(liang) 篇報告都是關(guan) 於(yu) 製備火箭氫氧發動機的氫泵渦輪的:一篇來自俄羅斯莫斯科化學加工研究所,研究關(guan) 於(yu) 如何提高粉末鈦合金性能;另一篇來自日本金屬技術公司,是模擬粉末的熱等靜壓成形過程的。

  聽完這兩(liang) 篇報告,楊銳眼睛一亮,“這不正是自己兩(liang) 年來苦苦尋找的鈦合金粉末的應用出口嗎?”

  事實上,在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參與(yu) 學術會(hui) 議,進行學術交流,發表學術論文,是這些人類“最聰明的頭腦”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慣例,不少偉(wei) 大的靈感或科學合作,誕生於(yu) 公開的學術討論之中。這一次,是楊銳趕上了。

  條件具備後,人成了最關(guan) 鍵的因素

  巧合的是,3個(ge) 月後,長征五號氫氧發動機的氫泵渦輪作為(wei) 配套項目正式發布。楊銳記得,他們(men) 上報項目申請書(shu) 的時間點是“2008年10月31日”。

  “那時,已經有兩(liang) 家單位研究了一段時間,但進展並不理想,總體(ti) 單位為(wei) 確保氫氧發動機的研製進度,將這個(ge) 攻關(guan) 任務提出來公開招標。”楊銳說。

  留給楊銳準備項目答辯的時間非常緊張——隻有一個(ge) 多月,科研團隊麵臨(lin) 的短板是,“沒有任何前期工作基礎”。

  “科研攻關(guan) 和打仗一樣,沒有準備、毫無把握地上陣,是兵家大忌。”楊銳告訴記者,他當時所能做的就是緊急召集團隊成員製定對策,立即啟動研究,希望在項目答辯前掌握關(guan) 鍵數據,支撐研究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這次會(hui) 上,楊銳讓一個(ge) 年輕人挑了大梁,他指定了剛獲得博士學位兩(liang) 年的徐磊作為(wei) 研究骨幹。

  “在科研條件具備之後,人成了最關(guan) 鍵的因素。”楊銳告訴記者,2002年,在粉末設備建設期間,他招收了博士研究生徐磊,作為(wei) 開展鈦合金潔淨粉末冶金研究的儲(chu) 備人才。

  剛開始這位年輕人的研究之路並不順利——因為(wei) 設備缺乏合乎要求的安裝場地,重新建房花了3年多時間,這意味著,徐磊在中科院金屬所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一直沒有獲得質量合格的粉末。

  徐磊告訴記者,整個(ge) 研究磕磕碰碰,不盡理想,一直到他博士畢業(ye) 答辯,設備也沒安裝好。2007年畢業(ye) ,他不得不到南京找了一家汽車公司工作。

  一年後,設備安裝成功的消息傳(chuan) 來,徐磊立即辭職回到中科院金屬所,“我隻有一個(ge) 念頭,是時候繼續我當初想做而未能做成的研究工作了!”

  “藝高人膽大”

  氫泵渦輪在零下253攝氏度高速旋轉工作,承受巨大載荷,粉末冶金製備的鈦合金材料性能,能否滿足應用要求,是項目麵臨(lin) 的第一個(ge) 挑戰。

  楊銳告訴記者,那段時間,他和團隊成員加班加點工作,在短時間內(nei) 完成了母合金、電極、製粉、包套、熱等靜壓、樣品加工、性能測試全過程,並通過反複試驗優(you) 化參數。

  “這個(ge) 過程中,大家的齊心協力和相互配合至關(guan) 重要。”楊銳說,研究部副主任劉羽寅、研究員雷家峰等分頭安排落實,對工作按計劃進度完成也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這其中,低溫力學性能測試環境苛刻,要求很高,當時全國隻有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中心具有相關(guan) 條件和資質,該中心負責人李來鳳曾在金屬所獲得碩士學位,他一接到請求即全力協調加班測試。

  “這些,都給我們(men) 團隊及時獲得性能數據,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楊銳說。

  測試結果表明,製備的粉末合金性能穩定地高於(yu) 技術指標要求,良好的開局給予了團隊極大的鼓舞。

  楊銳告訴記者,當時有4個(ge) 團隊參加項目競爭(zheng) ,但答辯的時候兩(liang) 個(ge) 團隊臨(lin) 時撤出,最終他所在的科研團隊以較紮實的工作基礎和詳盡的研究方案勝出。

  盡管拿到了項目,但楊銳團隊第一次開展粉末冶金部件研究,公開文獻上隻見大致輪廓和最終結果,對關(guan) 鍵技術和工藝過程隻字不提,研製難度可想而知。

  “這個(ge) 項目名義(yi) 上的研究周期是5年,但用戶需要盡快開展一係列試驗,而手上無試驗件可用,正‘等米下鍋’,因此溝通時對進度要求很緊。”楊銳說。

  據他介紹,氫泵渦輪屬於(yu) 閉合空腔結構,內(nei) 部無法進行機加工,對成形後的尺寸精度要求很高,而粉末致密化時體(ti) 積收縮高達30%,控製複雜形狀輪廓尺寸的難度極大——這是項目遇到的最大技術障礙,如果完全依靠一輪一輪反複實驗優(you) 化尺寸,成本極高,且時間上不允許。

  那時,楊銳正作為(wei) 首席科學家承擔材料計算設計的一個(ge) “973”項目,團隊在材料計算模擬方麵有較好積累。

  徐磊告訴記者,在著手部件成形試驗之前,他和科研團隊開展了大量的模擬計算,這對包套優(you) 化設計和快速逼近理論尺寸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有效減少了必需的實驗驗證輪次。這也讓大幅度壓縮研製周期成為(wei) 可能。

  徐磊說,渦輪的空腔是靠放置內(nei) 部型芯實現的,若采用硬質型芯,雖然有利於(yu) 高溫成形時控製尺寸,但冷卻時易將部件內(nei) 部結構撐裂。若采用軟質型芯,雖然可避免裂紋,但尺寸控製難上加難。

  “所謂‘藝高人膽大’,這時候就體(ti) 現出來了。”徐磊說,科研團隊由於(yu) 掌握了計算模擬成形過程的關(guan) 鍵技術,他們(men) 對尺寸控製的能力顯著增強,於(yu) 是便采用了軟質型芯方案,成功解決(jue) 了尺寸精度與(yu) 成形開裂的矛盾。

  最終,他們(men) 攻克了相關(guan) 核心技術難題。

  時任國家973計劃顧問專(zhuan) 家組組長周光召院士在聽取了項目進展與(yu) 成果匯報後,認為(wei) 該項目在強化原理性研究基礎上,發揮計算模擬指導作用,攻克了重大技術難關(guan) ,具有示範意義(yi) 。

  經他親(qin) 自推薦,攻關(guan) 團隊負責人楊銳獲2010年度周光召基金會(hui) 應用科學獎。

  2016年,長征五號火箭首飛後,2017年4月攻關(guan) 團隊獲五部委“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突出貢獻”團隊獎,徐磊獲“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突出貢獻”個(ge) 人獎。

  “這不隻是我們(men) 個(ge) 人努力的結果,背後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不可或缺。”楊銳說,他以渦輪去除型芯所采用的選擇性腐蝕技術為(wei) 例,中科院金屬所腐蝕科學與(yu) 技術實力享譽世界。得益於(yu) 這種多學科綜合實力,科研團隊才能很快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並在董俊華研究員等人的幫助下優(you) 化方案,縮短了核心部件的製造周期。

  在攻克這些核心技術難題的基礎上,楊銳帶領團隊在一年半內(nei) 製造出了合格的氫泵渦輪樣件,為(wei) 氫氧發動機研製提供了有力支撐。

  後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又一枚大火箭奔向蒼穹,而火箭發射幕後的,包括楊銳在內(nei) 的基礎研究以及應用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則又坐回了冷板凳,開始下一個(ge) 攻關(guan) 。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