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還是胡服,從2300年前說起
中國衣裳
漢服還是胡服,從(cong) 2300年前說起
戰國時期,中國出了一件跟服裝有關(guan) 的大事。這件事在《史記》當中,不算標點符號,司馬遷就用了1500字來講述。這件事讓一個(ge) 諸侯國軍(jun) 力大增,滅掉另一個(ge) 國的同時還向北擴張了上千裏之遠;這件事後來演變出一句成語,意思是取長補短、勇於(yu) 改革,從(cong) 它開始,祖先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了。這件事,就是發生在2300年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漢服和胡服有什麽(me) 不同
要想弄清楚趙武靈王為(wei) 什麽(me) 要搞胡服騎射,就要首先弄清漢服和胡服有什麽(me) 區別。
所謂“漢服”,就是漢民族的傳(chuan) 統服裝,是黃帝開創、周朝建製、漢朝修補定型的傳(chuan) 統服裝體(ti) 係。在趙武靈王的時候,還沒有“漢服”的稱謂,但已經形成了早期的典型風格,方便起見,還是稱之為(wei) “漢服”。
所謂“胡服”,就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今天這樣稱呼隻是按照曆史習(xi) 慣,已經不帶任何偏見。56個(ge) 民族的服裝就像百花盛開,曆史上的時尚,很多也是兄弟民族互相借鑒融合所創造的。那麽(me) ,漢服與(yu) 胡服兩(liang) 者之間有什麽(me) 區別呢?
其一,上衣下裳與(yu) 上衣下褲。漢服最典型的形製是上衣下裳,史傳(chuan) 是由人文初祖黃帝設計的,上衣象征天,下裳象征地。黃帝的曆史地位非常高,所以後人不敢隨意改動。並且從(cong) 生活角度出發,在當時氣候溫暖、麵料粗糙的情況下,下身穿近似於(yu) 圍裙的裳顯然更為(wei) 舒適。先民在田地耕作,身著短裳也可以明顯減少清洗次數,使服裝更為(wei) 耐久。相反,北方遊牧民族由於(yu) 天氣寒冷,經常行走於(yu) 野草荊棘之間,還有騎馬的需要,所以胡服以上衣下褲為(wei) 典型形製。
其二,左衽和右衽。漢服有一個(ge) 典型特征是右衽,而大多數遊牧民族采用的是左衽。右衽就是把左邊的衣襟朝右邊遮過去,左衽相反。
關(guan) 於(yu) 漢服右衽的文化根源,曆史文獻上交代得並不清楚。大致有兩(liang) 種說法:一是開天辟地的盤古在倒下的時候,左眼化為(wei) 日,右眼化為(wei) 月,因此左為(wei) 陽,右為(wei) 陰,所以衣襟從(cong) 左向右遮掩的右衽是陽包陰,為(wei) 活人穿著,而左衽為(wei) 陰包陽,古代死者入殮的壽衣采用左衽;二是隋唐學者孔穎達的解釋,活人抽解紐帶以右手為(wei) 便,所以采用右衽,而去世的人不需要解開衣帶,所以左衽,這一說法顯然牽強。
其實,從(cong) 生活角度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或許更為(wei) 合理。農(nong) 耕民族勞動常揮右手,所以右邊的袖子所連的衣襟略小,才會(hui) 動作輕便;而遊牧民族以騎馬射箭為(wei) 重要動作,常左手擎弓,所以左襟略小會(hui) 相對省力。當然,今天的麵料明顯輕薄,紐扣和拉鏈都得到了充分發展,左右衽在生活中的差別已經很小了。現代男裝采用右衽,女裝采用左衽,僅(jin) 僅(jin) 體(ti) 現的是男女之別。
其三,文與(yu) 武的傾(qing) 向。除了衣裳衣褲和左衽右衽這兩(liang) 種最明顯的差異,胡漢之服還有如下不同:漢服寬衣大袖,胡服短衣窄袖;漢人腰係布帶,胡人腰纏革帶;漢人腳穿草鞋或布鞋,胡人則足蹬皮靴。
總體(ti) 來說,漢服的主要特點是天人合一和強化禮治。天人合一強調順遂自然,強化禮治更要彰顯文德,所以漢服顯得平和、寬鬆、優(you) 雅,但也因此缺乏戰爭(zheng) 的便利性。而胡服,因為(wei) 要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長期處於(yu) 漂泊的生活狀態,更重視保暖和搏擊需要,更多要求移動的便利性,所以相比漢服,更加簡單、幹練、威武,在作戰方麵有明顯優(you) 勢。
趙武靈王是戰國人物,正值天下大爭(zheng) 之際,所以希望引進胡服來武裝軍(jun) 隊,也是出於(yu) 現實需要。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打開漢民族思維的一扇窗
漢服和胡服都有其形成的道理,所以趙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既改變文化傳(chuan) 統又影響現實生活,難度可想而知。當然,他從(cong) 14歲開始當國君,到此時已經幹了19年,很清楚在爭(zheng) 取重臣支持時,必須做通一位舉(ju) 足輕重的人物——自己叔叔公子成的工作。
趙武靈王派了一位大臣去了叔叔家,在寒暄之後說:“在家裏聽長輩的,在朝廷就得聽國君的。現在國君推出一項措施,您得支持啊。您要是不支持,國君沒法推動啊。”但公子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說:“我現在重病在身,暫時無法上朝。既然國君讓我表態,那我就鬥膽說幾句。”接下來,他講了很大一段話,近似於(yu) 地大物博、人傑地靈、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優(you) 良的傳(chuan) 統不能丟(diu) ;以及放棄優(you) 良傳(chuan) 統,改穿胡人的服裝,恐怕不得人心,所以請國君認真考慮……一個(ge) 回合下來,公子成仿佛更有高度,趙武靈王暫居下風。
聽大臣匯報說叔叔病了,趙武靈王一臉焦急,前往看望,見了麵當然不隻是噓寒問暖,還是要聊到這件大事。之前公子成說放棄傳(chuan) 統不得人心,趙武靈王也就從(cong) 這一條開始分析。他說:第一,服裝都是古代聖人因地製宜創造的,重點在利於(yu) 民眾(zhong) 生存,各地情況不同、服裝不同,但各有千秋,所以博采眾(zhong) 長是最好的選擇;第二,提倡胡服是為(wei) 了建設騎兵,是為(wei) 國家安全著想,中山國勾結齊國打趙國時,踐踏國土,虜掠百姓,還引水圍困鄗城,如果不是神靈保佑,鄗城早已淪陷,這個(ge) 仇至今未報;第三,我可不希望大家說叔叔您為(wei) 了順從(cong) 中原的習(xi) 俗,而違背簡主、襄主(趙簡子和趙襄子父子,趙國的基業(ye) 在他們(men) 手上開創)的遺誌,怕擔變服的罵名而忘了鄗城的恥辱。話已至此,成叔叔熱淚盈眶,連忙拜倒,“您把簡襄兩(liang) 位先祖都抬出來了,我還敢不從(cong) 命嗎”。
但是,還是有很多大臣認為(wei) 要堅守傳(chuan) 統,趙武靈王同樣也表現出非凡的口才。他說:第一,古代聖王治理天下的思路都不相同,但堯舜禹湯都很成功,所以,法無定法,關(guan) 鍵是適合;第二,從(cong) 夏到商,服製和禮製都沒有改變,但夏照樣滅,商照樣亡,所以服裝沒那麽(me) 大作用;第三,如果說衣服決(jue) 定人心,那麽(me) 穿著保守的魯國就沒有先鋒的人,穿著奇怪的吳越就沒有正常的人嗎?第四,常人難免俗流,賢者擁抱變化,不懂創新,能有什麽(me) 出息。
漢明帝重新定型漢服,漢靈帝喜好胡服
不過,趙國畢竟隻是七雄之一,且主要是把胡服作為(wei) 軍(jun) 服使用,當時的華夏各國,仍然主要采用周王朝的服製。所以,胡服騎射主要是打開了漢民族思維的一扇窗戶,吸收其他民族的服裝不再被看作辱沒祖先的行為(wei) 。
之後,秦始皇統一六國,他是一個(ge) 更敢想敢幹的人。在服裝方麵,他廢除了周王朝中最核心的六冕服製,建立自己的新官服體(ti) 係。盡管這些動作都很生猛,但其實當時的總體(ti) 服裝風格仍未脫離漢民族特色。
後來,秦代的服製綿延了整個(ge) 西漢。現代人看到漢武帝戴冕出現在畫像當中,其實是沒有曆史依據的——直到東(dong) 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倡導儒家,才恢複冕服製度。由於(yu) 焚書(shu) 坑儒,大量史料被付之一炬,所以漢代所恢複出來的東(dong) 西,已經夾雜了很多想象在內(nei) 。這套並不準確的服製體(ti) 係,成為(wei) 後世眼中的漢服樣板。
因此,漢服由黃帝開創、周朝建製,到漢明帝時期修補定型,最終確定完整體(ti) 係,這就是我們(men) 今天說的漢服。
趙武靈王打開的那扇窗戶,不時會(hui) 有風吹進。漢明帝不會(hui) 想到在他身後100年,出了一位漢靈帝劉宏。曆史上對他的評價(jia) 比較低,比如巧立名目搜刮錢財、賣官鬻爵追求享樂(le) 、濫殺賢良重用宦官,總之壞事做得遠多於(yu) 好事;並且在生活方式上,他也常悖於(yu) 禮製,比如《後漢書(shu) ·五行誌一》當中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wei) 之。”
漢靈帝喜好胡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很可能沒有政治原因,但全盤接受陌生的東(dong) 西,也是不可取的。每個(ge) 民族的文化都有精華,也有糟粕,取長補短才是良策。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融合終將是大勢所趨
漢靈帝身後,漢室大廈傾(qing) 覆,群雄並起,三國鼎立,中國進入了最為(wei) 曲折的一段曆史。漢人不斷向南遷移,把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讓給了遊牧民族。胡服的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很多漢人改穿胡服,尤其是褲子、皮帶大麵積流行。我們(men) 今天概念中的喇叭褲、細腿褲等,在南北朝時期都已經有了雛形。
文化之間往往發生的是雙向交流。與(yu) 趙武靈王向遊牧民族學習(xi) 一樣,這一時期發生了遊牧民族向漢族學習(xi) 服裝的重大事件,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時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女人——北魏馮(feng) 太後,雖然北魏是鮮卑人的政權,但是大權在握的馮(feng) 太後卻來自漢族。馮(feng) 太後有個(ge) 孫子拓跋宏,就是後來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兩(liang) 歲時被立為(wei) 太子,由奶奶馮(feng) 太後撫養(yang) ,所以從(cong) 小接受漢文化熏陶。
拓跋宏也確實是個(ge) 好苗子,自幼喜歡讀書(shu) ,手不釋卷。《魏書(shu) ·高祖紀》說他:“五經之義(yi) ,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chuan) 百家,無不該涉。”不用老師教,他自己就能思考出精髓和奧妙,可見天分極高。正是有了這些基礎,才有了之後的改革。
馮(feng) 太後去世後,拓跋宏開始掌握實權,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北魏展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會(hui) 感覺驚心動魄。改革的動作包含這樣一些項目:遷都洛陽、穿漢服、講漢話、改籍貫、改漢姓、通婚姻、興(xing) 辦學校、恢複漢族禮儀(yi) ,甚至采用漢族的封建統治製度。
為(wei) 什麽(me) 穿漢服會(hui) 成為(wei) 改革的一項呢?可能有如下幾個(ge) 原因:其一,統治需要,拓跋宏當然希望在漢族聚居區把北魏政權延續下去,而統治者穿漢服會(hui) 讓漢族人感覺親(qin) 切,更易被接受;其二,影響廣泛,服裝是生活必需品,官員百姓都要穿著,所以改變服裝的影響是最為(wei) 廣泛的;其三,表達直觀,服裝是文化最直觀的表達方式,漢服平和寬鬆,穿上漢服,舉(ju) 止行為(wei) 就會(hui) 顯得溫文爾雅。
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跟趙武靈王一樣遇到了巨大阻力。孝文帝的親(qin) 兒(er) 子元恂,就站出來與(yu) 他為(wei) 難。《南齊書(shu) ·魏虜傳(chuan) 》記載:“宏初徙都,恂意不樂(le) ,思歸桑幹。宏製衣與(yu) 之,恂竊毀裂,解發為(wei) 編,服左衽。”在孝文帝剛剛遷都到洛陽之時,太子恂心裏不高興(xing) ,一心想回到故都平城,並且把拓跋宏賜給他的漢服偷偷撕裂銷毀,然後重新編發,並穿左衽的鮮卑服裝。
孝文帝改革力度巨大,北魏政權因此付出了一定代價(jia) ,後人評論也是毀譽參半。但有一個(ge) 曆史意義(yi) 是不容忽視的:北魏漢化與(yu) 胡服騎射一樣,都促進了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如水,相遇就會(hui) 交融,文化的融合可以說是一種大趨勢。這種趨勢放到幾年、幾十年的維度來看,也許會(hui) 有拐彎甚至逆向,但放到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去看,就會(hui) 發現融合的力量有多麽(me) 頑強。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一次力量積蓄,接下來不久,一個(ge) 盛世就來了。唐朝在服裝方麵的成就,可以說至今仍令人驚歎。作為(wei) 服裝文化研究者,我們(men) 會(hui) 經常把目光投回那個(ge) 時代,大唐神韻,永難忘懷。
(作者係百家講壇《中國衣裳》係列講座主講人)
李任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