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體育“課”:步行3個半小時去打一場友誼賽
大山深處的體(ti) 育“課”
大涼山早晨7點30分,籃球“寐”在背簍裏,球隊出發。
為(wei) 與(yu) 千哈博愛小學的球隊打上一場友誼賽,火窩愛慕小學籃球隊的師生要翻越4座高山,在海拔2600米與(yu) 2000米間折返,單程步行3個(ge) 半小時才能抵達“客場”,相聚3個(ge) 小時後,趁著天亮再花3個(ge) 半小時返回火窩。“有的孩子家離學校還有1個(ge) 多小時路程,往返算下來能走9個(ge) 小時。”涼善公益千哈博愛小學校長陳冠一路隨行,“他們(men) 全程興(xing) 奮得很,到地兒(er) 吃個(ge) 泡麵,喝瓶可樂(le) 就嚷嚷要比賽了,完全不歇。”
由“東(dong) 道主”校長負責可樂(le) 和泡麵,這是兩(liang) 位校長達成的約定。而這場千裏迢迢也要赴的籃球之約,則是陳冠對學生的承諾——去年,涼善公益村小籃球賽因資金不足停擺後,小隊員愣是“催”出了一場比賽,盡管大山深處,校與(yu) 校間路途遙遠,但隻要有賽場,多遠他們(men) 都願抵達,似乎對這群孩子來說,體(ti) 育是山那邊的風景,更是山這頭的希望。
種在心裏的籃球賽
大山裏埋下籃球種子,離不開“教數學的體(ti) 育老師”劉建華,盡管他曾經的工作與(yu) “數學”“體(ti) 育”“老師”3個(ge) 關(guan) 鍵詞都無直接關(guan) 聯。
2008年從(cong) 建築環境與(yu) 設備工程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劉建華在本專(zhuan) 業(ye) 找到工作,但“價(jia) 值”總跳出來考驗他的熱忱。2013年,他決(jue) 定透透氣,離開職場,進入涼山支教,這本是一年的計劃,不料竟延續至今。
在當地黨(dang) 委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涼善公益募集善款修建了12所村小,8年前634名支教老師前赴後繼進入大涼山深處。2014年,作為(wei) 其中一員,劉建華跟同事們(men) 乘車到達一個(ge) 壩子,下車後四散進山林,沿著山路蜿蜒導向不同村小,一路爬坡40分鍾,土坯外牆頂著青綠色的瓦,33個(ge) 爾其鄉(xiang) 依惹村小學的孩子等到了他們(men) 的校長。
當時,彝族孩子交流主要靠彝語,在四川方言也不靈光的密林裏,支教老師需要用普通話完成教學。作為(wei) 籃球愛好者,蹭老鄉(xiang) 家電視看一場NBA球賽就是那些年劉建華削掉孤獨的辦法。2016年,從(cong) 山外捐來的物品中有了籃球等體(ti) 育用品,村委會(hui) 為(wei) 學校的土操場立起兩(liang) 個(ge) 籃球架,劉建華的愛好也有了用武之地。
先進經驗很快在其他村小複製。昭覺縣涼善公益促進會(hui) 會(hui) 長馬莉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2015年嚐試開展村小籃球賽時僅(jin) 有三四支隊伍參加,但此後逐年遞增,舉(ju) 辦到第四屆時已經有五分之三的學校參加,“比賽在縣裏舉(ju) 行,要求每隊必須有一個(ge) 女生上場。”
這個(ge) 特殊的規定與(yu) 劉建華有關(guan) 。籃球隊成立之初,他帶著10個(ge) 男孩訓練,一個(ge) 叫額木金作的10歲女孩走過來問他:“老師,為(wei) 什麽(me) 我不能打籃球?”劉建華一愣,“她可能隻是出於(yu) 好奇,但對當地的女孩來說,這樣的機會(hui) 非常難得。”
但比賽規模不斷擴大,辦賽的經費壓力也驟增。盡管,參賽服裝回收使用,但交通、食宿、獎品等開銷也足以令比賽難以為(wei) 繼。去年,比賽停擺,這讓對賽場氛圍念念不忘的隊員、對別人口中縣城精彩充滿好奇的學生,對準備率隊滿血回歸的老師都感到失望,“有的老師本來結束支教要離開了,真想帶隊拿個(ge) 冠軍(jun) ,多留了一年。”劉建華覺得,大涼山能留住他,就是因為(wei) 這裏總有一群“積極、陽光,誌同道合的人”。
坐擁400號學生的體(ti) 育老師
需要不斷堅定的信念背後,總伴著時刻準備說再見的可能。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嚴(yan) 峻,這個(ge) 學期短得像一個(ge) 逗號,但於(yu) 高亮和阿波覺村愛慕小學的“小可愛們(men) ”卻可能畫上句號。
“掙得少,花得多,別看在山裏,我也沒管住嘴,吃穿需求還是大。”作為(wei) 95後支教老師,高亮“自我檢討”,山西的醋、東(dong) 北的鵝……父母的關(guan) 切變成一個(ge) 個(ge) 包裹,翻山越嶺。但疫情按下的暫停鍵,讓家庭收入開始緊張,已經在大涼山待了兩(liang) 個(ge) 學期的高亮準備回家考事業(ye) 單位,考上,意味著回歸同齡人的生活步調,若考不上,“還可能再回來”。
讓高亮回來的理由不少,新組建的足球隊、規劃中的女足和排球隊……作為(wei) 11所支教村小中唯一的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他空前感到被需要。在涼山,起伏的山巒決(jue) 定村小難有偌大的操場,資源的緊俏也讓“專(zhuan) 職”變得奢侈,因此,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在支教學校裏幾乎從(cong) 未出現。馬莉記得,培訓時,高亮被語文、數學教學“急得不行”,但他國家一級足球運動員和曾經擔任體(ti) 育老師的身份又讓馬莉覺得“放了可惜”,加之,劉建華、陳冠等老師通過體(ti) 育激活了校園,馬莉覺得“可以讓體(ti) 育有更多空間”。
高亮被派往的學校地處涼山彝族腹心地帶,所在的阿波覺村是全鄉(xiang) 第二大的村,隨著2014年涼善公益支教老師入駐,學校生源逐年增長,漸漸成為(wei) 一所難得的公益完小,406名學生由12名支教老師任教,去年秋季,高亮成為(wei) 其中之一。
新校區三層教學樓取代了老校區的土坯房,但一片空曠的水泥地操場仍待高亮“拓荒”。他把水泥地規劃出一條50米跑道、100米環形跑道、3塊羽毛球場、一塊足籃共用場、一塊學前教育站位點、兩(liang) 塊跳繩活動區及毽子活動區。全校師生參與(yu) 建設,操場漸漸熱鬧起來,他的體(ti) 重也從(cong) 160斤“重新回歸120斤行列”。
從(cong) 早7點到晚7點半,高亮幾乎都待在操場上,他設置了一個(ge) 體(ti) 育用品角,觀察學生的選擇,“等的過程比較艱辛。”第一天沒人拿,“他們(men) 可能怕玩得不好被批評或笑話”,第二天他示範,便有人跟著拿,一天比一天好,後來有學生主動問:“老師,能不能教我?”目的達到了,“要的就是他們(men) 主動想學。”
起起落落的羽毛球和沿著牆根滾動的足球,活力迸發得實實在在。“全校近四分之三的學生都會(hui) 打羽毛球”。
最讓高亮有成就感的是,訓練僅(jin) 一個(ge) 月的校足球隊在美姑縣校園足球小學聯賽中,取得1勝1平1負的成績,奪得下賽區第二名。“學校場地小,訓練不允許開大腳,否則球可能滾下山。正式比賽時,所有孩子站到那麽(me) 大的球場上都懵了,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兒(er) 站,比賽中也沒人開大腳。”在這種情況下,隊員表現出快速學習(xi) 能力和團結,很好地執行了高亮的技戰術,比賽後,他獲得全國少兒(er) 足球“極道園丁之星”最佳教練員獎,3名小隊員也榮獲“全國校園足球(小學生)未來之星”稱號。
“當工作榮譽感達到一定程度後,吃什麽(me) 都特香。”那段時間,高亮說自己“兩(liang) 天吃了12包泡麵”。
用體(ti) 育“芝麻開門”
盡管,沒有高亮這樣的專(zhuan) 職體(ti) 育老師,但陳冠也想努力讓千哈博愛的153名學生感受到體(ti) 育的“專(zhuan) 業(ye) ”——每年為(wei) 學生辦一場“正式的運動會(hui) ”。
受限於(yu) 場地,村小的運動會(hui) 通常以趣味運動為(wei) 主。學校那塊隻有正規籃球場一半大的操場,裝載得了全校的體(ti) 育活動,卻無法滿足陳冠“盡量以專(zhuan) 業(ye) 標準操辦”的要求。村委會(hui) 的大籃球場被借作田徑比賽場,光禿禿的水泥地,沒有跑道、起跑線、終點線,7名老師帶著學生,按照標準跑道的模樣畫了3條環形跑道,根據內(nei) 外道設置“100米、200米、400米”起跑線,同時有一條“50米”直道(實際40多米——記者注),此外,還畫了實心球、壘球投擲區,立定跳遠區、跳高區,等等。
從(cong) 早7點到下午6點,老師們(men) 除準備工作還要當裁判,即便簡單如跑步也被要求“專(zhuan) 業(ye) 一點”,大家不得不在bilibili網站上搜“什麽(me) 是規範的起跑”。但有些細節隻能“向專(zhuan) 業(ye) 靠攏”,學生從(cong) 家裏帶了竹竿過來,鋸成一段一段,用膠布纏起來,就變成了接力棒;一塊小黑板,三把凳子高低錯落,領獎台也得像樣。“每次搞完運動會(hui) ,我們(men) 所有老師都得生病。”陳冠自嘲,想法太多“快把其他老師都累死了”。
有的項目則極為(wei) 珍貴,彝族摔跤、達體(ti) 舞,這些當地特有的文體(ti) 財富是大涼山孩子流傳(chuan) 的基因。“達體(ti) 舞在涼山曆史悠久,每周放學後,全校師生手牽著手圍成幾個(ge) 大圈要跳30分鍾才放假。”陳冠透露,雖然老師都是漢族,但都會(hui) 達體(ti) 舞,“這是每學期開學前,支教老師培訓中的考核項目。”
支教過程中,考核也無處不在。長期從(cong) 事教育工作的老校長或老教師常以督學身份到學校聽課,“老教師們(men) 對體(ti) 育十分看重,他們(men) 強調的就是建設小而美的活力校園。”每及此時,陳冠就主動讓出床鋪,把床支在堆滿體(ti) 育器材的庫房中,這裏被他稱作“千哈庫房國際大酒店”。
體(ti) 育總能讓陳冠找到歸屬感,“我小時候不自信,不敢說話,跑步不及格,隻會(hui) 踢毽子,毽子比賽中,我完全換了個(ge) 人。到初中就開始打籃球踢足球,漸漸成班裏踢球最好的,我就覺得有責任把班隊帶領好,體(ti) 育給我帶來的東(dong) 西太多了。”他希望,體(ti) 育的魔法也在學生身上施展。
比賽的魔法,像極了推開山門的那句“芝麻開門”。象棋、足球、籃球、棒球,陳冠特別珍惜帶學生外出比賽的機會(hui) ,“家長也特別支持”,畢竟從(cong) 村裏到鄉(xiang) 裏再到縣裏算得上一場“遠行”,需要足夠的理由支持。偶爾也有其他機會(hui) 能帶學生走到更大的城市,但陳冠不免擔心,物質上的落差會(hui) 不會(hui) 在孩子心理造出懸崖,“相形之下,體(ti) 育就成了最妥當的交流方式,同場競技,學會(hui) 在規則裏贏,即便輸了,也能從(cong) 失敗中提煉樂(le) 觀。”象棋賽讓他印象深刻,“他們(men) 期待太高,結果一輸就哭,搞得老師壓力挺大的,引導幾次後,比賽多了,他們(men) 也學會(hui) 享受過程了。”
藏在山裏的青春
娃的點滴都被陳冠用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來放到朋友圈,曾經當導遊的他給無數旅客拍下旅行記憶,可鏡頭對準山的方向時,定格的不僅(jin) 是瞬間,更是“傳(chuan) 承”,“支教老師流動性較大,學生剛接觸新內(nei) 容可能因老師離開而中斷,除了爭(zheng) 取大家停留的時間長一點,也建議通過視頻等方式保存經驗,新支教們(men) 也能想辦法撿起來。”2018年來到涼山時,陳冠也以為(wei) 自己是過客,但不知不覺已經搭檔了近20名老師,“其中隻有兩(liang) 位是80後,算上我都是90後”。
“90後占支教老師中的90%,近年95後甚至00後也加入進來。”馬莉表示,大家支教的出發點多種多樣,獲得人生體(ti) 驗、推遲進入社會(hui) 、治愈情傷(shang) 或心懷熱血,“不是有意願就能留下來,需要培訓、考核等一係列評估,支教老師對學生影響不可估量。”她勸退了一位想“靜一靜”的誌願者,“孩子更需要陽光、積極的老師,讓他們(men) 有參與(yu) 感。”她發現,具備這樣特質的年輕人中,不少都擁有體(ti) 育特長,即便沒有也會(hui) 主動“補短”。
擁有400餘(yu) 名學生的阿波覺村小,校長是1993年出生的邱玉光。把一年級已經帶到五年級的他算得上元老級人物,與(yu) 高亮不同,當年阿波覺村小迎接他的是勉強支起來的舊校舍。這對從(cong) 小在河南周口貧困縣長大的他而言並不陌生,但語言不通卻成了困擾,他就背著一平方米大小的黑板挨家挨戶答疑。
“孩子沒有校服,女生隻會(hui) 跳繩,男生隻會(hui) 打彈珠。”曾經一段時間,把學生留在學校並不容易,尤其年齡大的孩子對課堂缺乏興(xing) 趣,直到籃球等體(ti) 育項目在學校開展後,邱玉光發現,學生到校和離校的時間有提前和推遲,學校的吸引力增強,對控輟保學大有助益。
為(wei) 了讓校園活動豐(feng) 富起來,機電一體(ti) 化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邱玉光在主科之外教過音樂(le) 、從(cong) 網上學了簡筆畫、他還撿起自己擅長的書(shu) 法,用當初圓支教夢在工廠掙的錢買(mai) 了毛筆、搜羅舊報紙給學生開了書(shu) 法課。山裏的日子花銷不大,但收入也微薄,在進賬800元時他花400元買(mai) 了件灰色長褂,一身舊時教書(shu) 先生的打扮在他看來不是儀(yi) 式感,“不裝”,隻是對情懷的滿足,“做出個(ge) 樣子給學生看”。
可脫下書(shu) 卷氣的裝扮,邱玉光就得擺好6台老年用播放器,守著女孩們(men) 學啦啦操。“忍住”反差的結果是,女孩們(men) 代表學校獲得涼善公益組織的首屆啦啦操比賽第二名,同時為(wei) 2019年秋季美姑縣組織的少年足球賽進行開幕式表演和中場表演。
馬莉發現,有些年輕的男老師會(hui) 蓄起胡子“故意抹去青澀”,可其實他們(men) 的熱忱與(yu) 責任心已經證明,有無擔當與(yu) 年齡無關(guan) 。像一塊海綿,吸收,釋放,年輕的支教人正逐漸找到張弛的度:水管被凍住,20多天缺水的日子,鐵皮搭建的洗澡間也成為(wei) 向往之地;連日暴雨,電線杆一倒,習(xi) 慣性借著燭光批改作業(ye) ;抓住一抹信號,貓在一個(ge) 角落也要“曬娃”;隻有六七平方米的宿舍,4個(ge) 成年人也能憑夢想安家;鬧過笑話後,能分清突然的晃動是因為(wei) 地震還是火箭發射;省幾十元房費在候車室等待天亮的人,為(wei) 多陪家人幾小時而多花上千元“火車改飛機”。
度的調試還有與(yu) 家庭、朋友及山外世界的拉鋸,當而立之年的劉建華決(jue) 定陪孩子們(men) 到畢業(ye) 時,這個(ge) 決(jue) 定一度觸及家庭底線,但他的投入換來了鄉(xiang) 村孩子的改變,換來了“2018馬雲(yun) 鄉(xiang) 村教師獎”,更換來了家人的妥協,“當你覺得在別人的生活裏很重要的時候,你的責任就會(hui) 更大。”他想起為(wei) 學生放映過一部關(guan) 於(yu) 籃球明星凱文·杜蘭(lan) 特的影片,其中有句台詞是“沒人知道你會(hui) 成為(wei) 怎樣的人,如果你足夠努力,你可以成為(wei) 任何你想成為(wei) 的人。”他反複說給學生,也似乎念給自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