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強化科技支撐 提升土地綠色產能

操秀英 發布時間:2020-06-24 09:47:00來源: 科技日報

  “嚴(yan) 守耕地紅線,既要守住數量,也要保證質量,耕地健康與(yu) 否,與(yu) 耕地紅線的成色緊密相關(guan)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自然資源部土地科技創新中心)副主任鄖文聚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的6月25日是第30個(ge) 全國“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傳(chuan) 主題為(wei) “節約集約用地 嚴(yan) 守耕地紅線”。

  “嚴(yan) 守耕地紅線,不能缺少對耕地健康問題的科學管理。” 鄖文聚強調。

  鄖文聚說,近年來,我國采取係列措施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與(yu) 此同時,也必須承認,我國的耕地資源及利用,尤其是耕地健康管理麵臨(lin) 較大挑戰。

  眾(zhong) 所周知,我國耕地資源缺口較大、稟賦不優(you) 。鄖文聚分析,我國糧食總產(chan) 取得十六連豐(feng) 的同時,是耕地資源持續高強度利用,是化肥、農(nong) 藥、除草劑的大量投入。“休耕、退耕、減化肥、減農(nong) 藥的政策措施,其實很不容易實施,這是我國耕地存在健康風險的客觀因素。”他說,東(dong) 北黑土地退化、華北平原地下水漏鬥、南方農(nong) 田重金屬汙染等已存在數年,亟待解決(jue) 。

  以東(dong) 北黑土地為(wei) 例,自開墾以來,其土壤水蝕風蝕加劇、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耕層板結硬化、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由於(yu) 長期不合理的耕作和高強度開發,如鏵式犁翻耕產(chan) 生的犁底層變厚、變硬、上移、水土流失等,導致黑土耕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50%—60%,土層平均厚度由50—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土壤潛在生產(chan) 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要想取得現階段的糧食產(chan) 量或要保持一定的增產(chan) ,將需要更大的灌溉水與(yu) 肥料資源的投入,還會(hui) 引起更嚴(yan) 重的區域資源與(yu) 環境問題。”鄖文聚說,他和同行們(men) 對此感到憂心。

  同時,鄖文聚認為(wei) ,大麵積新補充耕地坐落在並不適宜開發地區,耕地產(chan) 能重心向西北轉移。這同樣讓人憂慮。“科學數據的積累、科學認知的形成、科學對策的試驗,是需要一個(ge) 過程的。因此,我們(men) 必須嚴(yan) 加管控各種有可能影響耕地健康的人類活動。”他呼籲。

  這也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白中科關(guan) 心的事。

  “嚴(yan) 守耕地紅線強調數量、質量和生態之間的關(guan) 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白中科則強調,中國國土空間的先天脆弱性、人類經濟活動的劇烈性,以及新型城鎮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戰略目標,倒逼中國必須做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生態不退”。

  在白中科看來,耕地質量目前麵臨(lin) 的最大問題是汙染源頭的控製。“目前依然存在生產(chan) 建設活動,尤其是一些金屬礦的開采、加工、利用造成所在流域汙染耕地的擴展,導致的後果是,我們(men) 一邊在花大力氣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一邊又要艱難修複被汙染的耕地。”

  在兩(liang) 位學者看來,嚴(yan) 守耕地紅線必須以科技力量破解難題,要圍繞保護耕地生產(chan) 力和維護耕地健康水平做好科技支撐保障。“唯有通過科技創新與(yu) 製度創新的雙向倒逼,突破耕地資源利用效率的限製,才能把‘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落到實處。”白中科說。

  鄖文聚介紹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已經開展了“雙減行動”,生態環境部已經完成了全國土壤重金屬汙染詳查,自然資源部對耕地質量開展了動態監測,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間也安排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但科技支撐生產(chan) 實踐、行政管理的最後一公裏問題仍待解決(jue) 。總體(ti) 上看,成熟、整裝的科技解決(jue) 方案和模式還很不足。”他坦陳,“前不久,我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調研,相關(guan) 專(zhuan) 家也反映,他們(men) 關(guan) 於(yu) 增產(chan) 的成果多,關(guan) 於(yu) 環境的研究也不少,而關(guan) 於(yu) 耕地資源本身變化激勵的研究相對較少。”

  “加強耕地資源源頭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創新必須抓緊補短板,這對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產(chan) 品供給‘雙贏’至關(guan) 重要。”鄖文聚說。

  白中科則強調,要從(cong) 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修複規劃的區域或流域範疇看耕地健康管理,“過去我們(men) 很多措施大多是微觀層麵的,就事論事,下階段需要‘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綜合治理’,不斷保護和提升土地的綠色產(chan) 能。”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