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戈壁灘 變身大果園
“如今,我們(men) 縣已先期建成6萬(wan) 畝(mu) 林地,3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這裏實現穩定增收。”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生態扶貧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生態扶貧公司)董事長秦安川接受采訪時說。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將生態建設與(yu) 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啟動30萬(wan) 畝(mu) 生態扶貧林建設項目,探索出生態扶貧長效機製。
位於(yu) 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縣,是伊犁河穀一顆璀璨的明珠。同時,烏(wu) 孫山下的大片土地,因受地理等因素影響,土地貧瘠,成為(wei) 荒灘。雖然2016年察布查爾縣整體(ti) 脫貧“摘帽”,但31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仍需繼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繁重。
“一邊是生態建設,一邊是脫貧攻堅,我們(men) 在兩(liang) 者之間找到了結合點。”秦安川說。2017年,察布查爾縣推出生態扶貧模式,實施30萬(wan) 畝(mu) 生態扶貧林建設工程,將產(chan) 業(ye) 、生態、扶貧有機結合,種植了樹上幹杏、蘋果、新梅等,現在生態扶貧林已發展到6萬(wan) 畝(mu) ,栽植各類樹木近600萬(wan) 株,昔日的戈壁灘變成了大果園。
種下樹,誰來管?“我們(men) 建立了‘公司+農(nong) 戶’管護模式,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護林員隊伍,每戶管理50畝(mu) 果樹,前5年無收益時,從(cong) 扶貧資金中給予每戶每年1.2萬(wan) 元補助。5年掛果後,果樹30%的收益歸農(nong) 戶。”秦安川說。
52歲的熱合買(mai) 提江·阿依瓦洪是察布查爾縣加尕斯台鎮拜合提亞(ya) 村的貧困農(nong) 民,現在已“轉崗”成為(wei) 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50畝(mu) 杏樹林。談及果樹,他高興(xing) 地說:“果樹種好了,收入就有了,除了種樹、管樹,閑暇時間還可以打零工掙錢,日子越來越好了。”
依靠生態林增加經濟收入的熱合買(mai) 提江隻是廣大脫貧戶中的一個(ge) 縮影,如今,全縣有330多位貧困戶成為(wei) 生態護林員,實現了穩定增收。
隨著全縣生態扶貧林麵積的不斷擴大,一批批貧困戶進入生態扶貧林基地,成為(wei) 專(zhuan) 職林業(ye) 技術員或林業(ye) 工人,讓“一人種樹護林,全家脫貧”的目標成為(wei) 現實。
來自海努克鄉(xiang) 阿熱吾斯塘村的貧困戶阿布都爾紮克就是其中一員。2017年4月,他進入生態扶貧公司,被培養(yang) 成林業(ye) 技術員,牽頭一個(ge) 4人管護小組,管理2400畝(mu) 生態扶貧林。每個(ge) 月除去五險一金,他可以拿到3200元工資。近兩(liang) 年,他用工資收入買(mai) 了4頭牛、20多隻羊在家飼養(yang) ,還在村裏開了小超市,收入逐年攀升。
在海努克鄉(xiang) 切吉村,曾經的荒灘已連片種植了生態扶貧林。據了解,實施生態扶貧工程以來,海努克鄉(xiang) 可利用土地麵積增加到了3.2萬(wan) 畝(mu) ,往日的戈壁荒灘“變身”萬(wan) 畝(mu) 綠色屏障,同時也催生了生態旅遊業(ye) 的興(xing) 起。目前,一個(ge) 麵積1600多畝(mu) ,集旅遊觀光、休閑采摘、餐飲垂釣為(wei) 一體(ti) 的休閑農(nong) 業(ye) 生態園的雛形在這裏已然顯現。
現如今,荒山披綠成脫貧“靠山”,“土把式”變身“林秀才”,“好生態帶來多業(ye) 興(xing) ”,已成為(wei) 察布查爾縣將生態建設與(yu) 精準扶貧有機結合的真實寫(xie) 照。
察布查爾縣扶貧辦黨(dang) 組書(shu) 記李煒表示:“30萬(wan) 畝(mu) 生態扶貧林工程完成後,將吸納全縣1.1萬(wan) 多名貧困人口就業(ye) ,並帶動多業(ye) 態發展,讓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