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靶向治理農村生活汙水
圍繞美麗(li) 村居建設,小王家村探索實行街長“積分製”。街長帶領村民愛美護美,每個(ge) 月就能獲取一定額度的積分。村民為(wei) 美麗(li) 村居建設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化為(wei) “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記者了解到,在小王家村“積分製”管理體(ti) 係中,生活汙水街麵“零外排”是一項主要的賦分標準。
淄博市生態環境局淄川分局局長賈士龍告訴記者:“作為(wei) 全省確定的農(nong) 村生活汙水連片治理試點區縣,淄川區立足山區、近郊、平原村莊的不同特點,瞄準普遍性、根源性問題,開展‘靶向治理’,推行小王家村‘組織+生態’治理模式和改廁糞汙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生態’融合共促發展模式,打造獨具特色的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樣本’。”
創新模式破解農(nong) 村汙水治理難題
淄川區生活汙水治理相較於(yu) “垃圾革命”和“廁所革命”,起步較晚,群眾(zhong) 接受度低,治理難度非常大。村莊生活汙水橫流問題已成為(wei) 其美麗(li) 村居建設的最大短板。
賈士龍向記者介紹,淄川轄區內(nei) 有山區、丘陵、平原等不同類型村莊380個(ge) ,其中山區村莊占60%以上,普遍存在位置偏僻、居住分散、經濟基礎薄弱等問題,“空心化”現象較為(wei) 突出。特別是受長期習(xi) 慣和觀念的影響,村民對生活汙水亂(luan) 潑亂(luan) 倒的行為(wei) 習(xi) 以為(wei) 常。
為(wei) 補齊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最大短板,淄川區克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以全省農(nong) 村生活汙水連片治理試點為(wei) 契機,將有限的行政資源優(you) 先向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傾(qing) 斜,聚力補短板、強弱項,創新推進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
小王家村書(shu) 記王懷波告訴記者:“我們(men) 製定了街長積分管理製度,將包括禁止生活汙水亂(luan) 潑、亂(luan) 倒等直排街麵行為(wei) 在內(nei) 的5大項12小項內(nei) 容納入考核重點,每月對各街區實行量化打分。”
記者入戶走訪看到,小王家村還為(wei) 每戶村民配發了餐廚廢水和洗滌廢水專(zhuan) 用收集桶,引導村民利用房前屋後綠化帶及自家旱廁消納生活“灰水”,通過環衛一體(ti) 化轉運處置改廁“黑水”,實現了生活汙水街麵“零外排”。
“對農(nong) 村來講,生活汙水主要來自兩(liang) 方麵。一是餐廚、洗滌廢水,二是廁所糞汙‘黑水’。目前,淄川區已完成農(nong) 村旱廁改造6.9萬(wan) 戶,完成公廁建設的村莊有122個(ge) ,完成率達90%以上。改廁後糞液後續收集處置工作亟待破題。”淄川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李明光說。
李明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建站+管線”收集處置模式,以常住戶為(wei) 200戶的村莊為(wei) 例,經測算,僅(jin) 建設投入就達150餘(yu) 萬(wan) 元。如果完成229個(ge) 山區村莊的改廁糞汙後續處置工作,需投入3.4億(yi) 元左右,地方財政難以承受。
對此,淄川區獨辟蹊徑,依托已建成的14處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富硒產(chan) 業(ye) 園、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投資420萬(wan) 元,在全域布局建設14處糞液二次發酵池。利用環衛一體(ti) 化模式,免費上門抽吸戶下改廁糞液、免費就近轉運至農(nong) 業(ye) 園區二次發酵池,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了村居糞汙處理難題。
淄川區還為(wei) 每輛運輸車輛加裝北鬥定位係統,落實運輸全過程監控,從(cong) 而構築起從(cong) “改廁”到“田間”閉合式收集轉運處理體(ti) 係。
“過去,環衛公司收集了糞液沒處倒,現在,各個(ge) 園區搶著要、‘吃’不飽,發酵後的糞液反而成了搶手貨。通過構建這種‘產(chan) 業(ye) +生態’融合共促的發展模式,一舉(ju) 解決(jue) 了糞汙‘黑水’治理難題。”淄川市政環衛服務中心副主任耿健對記者說。
多元投入突破治理資金瓶頸製約
資金難是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開展的最大製約因素。受疫情影響,這一問題更加突顯。
在治水資金投入機製上,淄川區大膽創新,積極建立對上爭(zheng) 取、政府托底、社會(hui) 參與(yu) 的多元投入機製,強化資金保障,實現治水模式由“政府投資”向“多元融資”的轉變。
賈士龍告訴記者:“近3年,我們(men) 共爭(zheng) 取省級以上扶持資金2100餘(yu) 萬(wan) 元,對40個(ge) 重點村開展了治理。我們(men) 持續加大對上爭(zheng) 取力度,將2021年-2025年計劃開展治理的249個(ge) 村打包列入‘十四五’中央資金重點儲(chu) 備項目。”
淄川區還將生活汙水治理納入涉農(nong) 資金整合“大盤子”。目前,第一批涉農(nong) 整合資金650萬(wan) 元已到位。淄川區加強區級資金配套,將農(nong) 村汙水治理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對鎮村建設項目給予70%獎補。今年淄川區共安排區級獎補資金1786萬(wan) 元,對110個(ge) 村開展治理。
在此基礎上,淄川區積極吸引社會(hui) 資本投入,鼓勵工商企業(ye) 以捐資、認建等形式支持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推進企業(ye) 自建汙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
在淄川區嶺子鎮宋家村,雨汙分流改造管網仿佛毛細血管,連接每家每戶。宋家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畢於(yu) 民介紹,這些管網建設全部由淄博寶山水泥有限公司主動出資承擔,在管網末端,還將配套建設濕地公園,總投資逾1100萬(wan) 元。
此外,魯泰紡織、寶塔新能源、中舜科技等企業(ye) 也積極投資1700餘(yu) 萬(wan) 元自建汙水管網,幫助企業(ye) 周邊19個(ge) 村就近接入,大大改變了村內(nei) 汙水橫流狀況。
今年,淄川區還將開工建設羅村鎮汙水處理廠管網配套工程和山東(dong) 綠能環保汙水管網工程,布設4條汙水收集管線,沿線近40個(ge) 村的生活汙水也將一並接入管網。
“錢要省,事也要辦。”李明光告訴記者,在一些平原村,淄川區還積極推行截汙納管和建站處理模式。比如,龍泉鎮韓聖村依托附近排汙主管網,完善汙水收集係統,向周邊4個(ge) 村莊延伸,受益人口達一萬(wan) 餘(yu) 人,戶均投資僅(jin) 750元。
“建設方還為(wei) 東(dong) 省村汙水治理設施配套開發了‘雲(yun) 平台’運維管理係統,實現遠程智能管控。”李明光介紹,這套係統全程采用自動化設計,根據進水水量、處理負荷等參數,智能操控泵機、風機、消毒等處理設備,並接入遠程PC、APP端控製係統,隨時隨地掌握汙水處理的各項參數,實現現場無人化管理,保障設施高效、正常運轉。
高位推動保障汙水治理長效穩定
為(wei) 保證農(nong) 村汙水治理的穩定性和連貫性,淄川區不斷強化組織推動、製度保障和統籌協調,全力推動治理任務落實。
賈士龍告訴記者,淄川區緊扣全市城鄉(xiang) 環境“大整治、大提升”專(zhuan) 項行動,將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列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十大民生實事,確定為(wei) 優(you) 先實施、堅決(jue) 完成的施政重點。出台《淄川區關(guan) 於(yu) 加強農(nong) 村生活汙水管理的意見》,從(cong) 組織考核、製度建設等方麵進一步加強規範引導。
落實“全員環保”工作機製,將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列入區委常委會(hui) 、區長辦公會(hui) 年度重點議題,成立由區長任組長的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和分管區長掛靠工作專(zhuan) 班,定期調度推進;建立生態環境、住建、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市政環衛四部門聯動工作機製,在旱廁改造、管網建設、舊村改造、雨汙分流工程建設中協同聯動,對突出問題聯合辦公,形成治汙合力。
淄川區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任務納入組織部門對鎮村黨(dang) 組織考核的關(guan) 鍵指標,列入全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內(nei) 容,作為(wei) 文明鎮(村)、“美在家庭”等綠色創建的必要條件。
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是一項涉及全體(ti) 村民的普惠工程。為(wei) 激發村民內(nei) 生動力,做到源頭控汙,淄川區積極培育村民愛美意識,加強日常行為(wei) 管理。
按照“兩(liang) 約、兩(liang) 牌”標準,將愛護村莊環境、禁止生活汙水外排內(nei) 容納入村規民約,在村莊醒目位置設置“環保公約牌”,引導村民護環境、棄陋習(xi) 。設置街長責任牌和村民責任牌,積極推行“街長製”和“門前三包”責任製,將禁止亂(luan) 潑亂(luan) 倒行為(wei) 包街到人、包幹到戶。利用“村村通”大喇叭開設汙水亂(luan) 排“紅黑榜”,通過曝光規範村民排水行為(wei) 。
淄川區還建立了“淄川區社會(hui) 共治智慧管理”平台,將沿街商住戶汙水排放行為(wei) 納入智慧管理和信用管理體(ti) 係,每戶建立二維碼,開展市民“隨手拍”,通過信用管理規範亂(luan) 排行為(wei) ,全力推動管理下沉。
“下一步,我們(men) 將認真總結前期治理經驗,因地製宜、多元投入、長效監管,調動各方麵力量加快推進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確保治汙設施建好、用好、管好,全麵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為(wei) 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賈士龍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