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告別臭水溝 天天安逸得很”

李妮斯 發布時間:2020-07-28 09:47: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草樹雲(yun) 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唐代詩人李白曾用這樣的詩句描繪自己眼中的成都。無論是“錦水東(dong) 流繞錦城”的秀美,又或是“水綠天青不起塵”的清新,成都的水自有一種清澈之美、自然之美。

  近年來,成都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要求,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wei) 核心,全麵打贏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截至目前,成都市河湖水質創下“十三五”以來最好成績,全市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

  圍繞五步閉環工作法,實現“數智”治水

  微風和煦,成都市民邵峰與(yu) 妻子攜手沿著金牛區四鬥渠迎賓大道段,開始了一天中最愜意放鬆的散步時光,“治理後,我們(men) 徹底告別了家門口的臭水溝,天天散步安逸得很。”

  從(cong) “公園城市”到“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今年年初以來,成都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在水生態治理上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深入實施“治水十條”和水汙染防治“626”工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1-6月,全市地表水水質總體(ti) 呈優(you) ,在107個(ge) 地表水斷麵中,Ⅰ-Ⅲ類水質斷麵101個(ge) ,占93.5%,8個(ge) 國、省考核斷麵Ⅰ-Ⅲ類比例達到100%,提前完成“十三五”水質考核目標要求。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一幅水潤天府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水環境質量的改善離不開科研支撐。”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近幾年,圍繞市局提出的“現狀—科研—決(jue) 策—執行—評估”五步閉環工作法,成都實現了“數智”治水,以岷沱江水環境質量改善為(wei) 重點,開展水汙染源排放清單、水汙染物來源解析等研究。下一步,將織密水質監測網絡,強化水環境質量預測預警,找準問題提前防範,避免水環境質量突發性惡化,同時做好水生態健康評價(jia) ,讓河流休養(yang) 生息,恢複水生態健康。

  據了解,水汙染源排放清單可以提供研究區域內(nei) 涉水汙染源與(yu) 汙染物的整體(ti) 分布情況以及進入流域的汙染物總量,是研究水環境汙染成因、控製汙染源排放的重要依據。

  水汙染物來源解析是指通過不同的方法,識別水體(ti) 汙染物的來源,並定量估算其相對貢獻的一種技術手段。在具體(ti) 實施過程中,需要在全麵了解主要河流重點汙染物形態特征的基礎上,立足於(yu) 不同時期重點關(guan) 注的流域,利用模型模擬、多元統計分析等手段,對流域開展溯源研究。

  24小時無死角“巡視”,常態化保護飲用水水源

  保障飲用水安全是水汙染防治的重中之重。2017年以來,成都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鄉(xiang) 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97%以上。這得益於(yu) 成都多措並舉(ju) 開展的飲水安全保障工作。

  “聚源鎮網格員請注意,請立即到聚青大橋橋頭勸離危險車輛。”近日,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境局飲用水源視頻監控中心值班人員,在數字化綜合管理平台上看到一輛油品運輸車停放在聚青大橋橋頭,立即電聯最近的網格員前去處理。

  從(cong) 都江堰紫坪鋪水庫下方的彩虹橋到都江堰、郫都區交界處,30隻新增的“鷹眼”24小時緊盯著取水水源柏條河、徐堰河的動態,為(wei) 成都飲用水水源安全再上一道保險。

  “我們(men) 在縣級以上水源地全部建成水質在線監測自動站,還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郫都區、金牛區建成水源地數字化監控平台和視頻監控係統,不僅(jin) 可以監測水源保護情況,還能應急聯動處理,現場指揮第一時間保護好水源。另一方麵,通過實施農(nong) 村地區大管網集中供水,鄉(xiang) 鎮水源地由153個(ge) 減少到69個(ge) ,切實提高了飲水安全保障能力。”上述負責人說,成都在實施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方麵,按照新修訂的《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全麵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立、治”,采取物理隔離與(yu) 生物隔離相結合方式,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完成了一級保護區水域封閉隔離管理。

  在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問題上,製定專(zhuan) 項攻堅方案,2017年以來,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nei) 的農(nong) 戶、餐飲店、養(yang) 殖場等汙染源實施搬遷或關(guan) 閉,郫都區等地對一級保護區內(nei) 的農(nong) 用地實行租賃流轉,有效控製了麵源汙染。

  此外,嚴(yan) 格監督管理。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納入日常監督管理重點,定期開展巡查和水質監測,每年組織對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

  以“四zhi”治水,光影點亮錦官城

  東(dong) 門碼頭,明明如月,合江亭邊,鼓瑟吹笙。來自西安的欒先生第一次登上夜遊錦江的遊船感歎道:每次來到成都都有新發現。

  2019年2月,“夜遊錦江”項目與(yu) 廣大市民見麵,市民遊客既可坐船遠賞“夜遊錦江”帶來的曆史溫度,也可感受東(dong) 門碼頭“門泊東(dong) 吳萬(wan) 裏船”以及合江亭“花重錦官光影秀”的盛景。

  隨著“夜遊錦江”項目的開展,成都對錦江水汙染防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河長製為(wei) 抓手,大力實施消黑除劣專(zhuan) 項行動,對流域內(nei) 劣Ⅴ類水質的支流支渠重點治理。全麵推進繞城內(nei) 汙水治理專(zhuan) 項行動,對繞城內(nei) 7000公裏市政排水管網進行普查和病害治理,建成投運幾處排水設施項目。加快推進九眼橋、萬(wan) 福橋等閘壩改造,完成江灘公園、成華公園等4處碼頭建設,開展清河行動,切實消除河道內(nei) 源汙染。這些手段全力推動了錦江水生態治理,成效顯著,2019年錦江水質總體(ti) 為(wei) 優(you) 。

  “成都始終堅持在探索中思考,在實踐中創新,將水汙染治理歸納出四個(ge) zhi(製、治、智、質)。”成都市水務局河長製工作處相關(guan) 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

  “製”——製度。2017年河長製推行之初,成都在全省率先出台實施意見、工作方案,同時配套河長聯係單位工作製度、基層河長巡河等製度,形成河長製“1+10”製度體(ti) 係。

  “治”——治理。成都突出“重拳治水”和“三水共治”,深入推進錦江、沱江、金馬河三大流域水生態治理,針對江安河、楊柳河等重點小流域,製定專(zhuan) 項治理方案,科學開展治理、管理和保護,完成城市建成區43個(ge) 黑臭水體(ti) 整治。

  “智”——智慧。成都依托“互聯網+”,建設運行“成都e河長”手機APP、“成都河長”微信公眾(zhong) 號,強化在線調度、實時記錄和智能管理。截至目前,“成都e河長”手機APP注冊(ce) 河長達7千餘(yu) 名,巡河達兩(liang) 百多萬(wan) 人次,發現問題整改率97.61%。成都市“互聯網+治水護水”新模式,被評為(wei) 2019年全國十大基層治水經驗。

  “質”——質量。成都建立“市級河長主督,縣級河長主治,基層河長主管”的工作機製,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同時針對突出水環境問題實行定期通報、掛牌督辦、台賬管理、閉環整改,確保問題得到整改解決(jue) ,穩步提升水環境“質”量。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