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16歲出演電影女主角 陳鬆伶:隻願優雅地老去

楊蓮潔 發布時間:2020-07-30 15:06:00來源: 新京報

  16歲出演電影女主角,曾多次搭檔鄭伊健、古天樂(le) ,如今定居北京最愛逛菜市場、聽的哥侃大山

  陳鬆伶 乘風破浪,隻願優(you) 雅地老去

  接到《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組邀請電話的那一刻,陳鬆伶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1975年。當時,趙雅芝主演的女性題材電視劇《乘風破浪》正在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熱播。那一年,趙雅芝21歲,《乘風破浪》是她演藝事業(ye) 的開端;那一年,陳鬆伶不到5歲,她坐在電視機前,羨慕地看著姐姐們(men) 乘風破浪。近半個(ge) 世紀的時光,也未曾衝(chong) 淡這一幕的記憶。

  “我那時很小,但基礎就在這兒(er) 奠定了。”陳鬆伶篤定地說。她雖然如今已經不太記得劇情細節,卻還能隨口哼唱起主題曲:“時時望前莫後退,人人莫愁無伴侶(lv) ,迢迢路長萬(wan) 裏也未覺疲累……”十年後(1985年),還是中學生的陳鬆伶參加了TVB舉(ju) 辦的“葉倩文唱歌大賽”成為(wei) 冠軍(jun) ,由此開啟了她乘風破浪的演藝生涯。

  而這首歌,也仿佛她的人生寫(xie) 照。

  關(guan) 鍵詞:半工半讀

  片場鄭伊健總會(hui) 問功課做完了沒

  “14歲就半工半讀,很多人圍著我轉、照顧我。那時候讓我去銀行,我都不會(hui) 。”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裏,陳鬆伶談到了她剛入行時的情形,坦承自己在生活上小白的一麵,但也勾勒出了一位剛入行就成為(wei) 寵兒(er) 的演藝明星的日常。那時的陳鬆伶,確實有乘風破浪的底氣和銳氣。

  才16歲,她就在電影處女作《鬼馬校園》中(1987年)擔綱女一;緊接著出演了電影《刑警本色》(1988年),該片的演員番位是——周星馳、甄子丹、陳鬆伶、吳鎮宇、劉江;18歲她與(yu) 黎明合作電視劇《天涯歌女》(1989年),飾演一代歌後“金嗓子”周璿。此後的若幹年裏,陳鬆伶出演了《月兒(er) 彎彎照九州》《蜀山奇俠(xia) 之仙侶(lv) 奇緣》《笑看風雲(yun) 》《天地男兒(er) 》等經典劇集,成為(wei) TVB當家花旦。她搭檔過的男演員,從(cong) 鄭伊健、郭富城、張智霖到古天樂(le) 、張家輝、羅嘉良、林保怡、鄭少秋……

  不過,陳鬆伶和他們(men) 的交集僅(jin) 限於(yu) 拍戲。在她北上內(nei) 地發展後,聯係就更少了。回想當初一起拍戲的青春歲月,陳鬆伶記得那時大家都是新人,年紀差不多,時常互相幫忙。大家體(ti) 諒她半工半讀,搭戲的演員會(hui) 幫她盯拍攝進程,不拍她的戲時就催她去燈光房趕緊寫(xie) 作業(ye) 。和她搭戲頗多的鄭伊健,片場見麵打招呼的日常就是——“你剛放學啊,功課做完了沒有?”

  演藝事業(ye) 前景大好,但陳鬆伶認為(wei) 讀書(shu) 更重要。如果演戲和考試發生衝(chong) 突,她一定果斷選擇後者,為(wei) 此推掉不少片約。在當時的大環境裏,這種堅持是個(ge) 異數。“大家都覺得我很傻,因為(wei) 人到80歲還可以念書(shu) ,可演藝行業(ye) 的機會(hui) 不是每次都有的。老板、經紀人,整天因為(wei) 這個(ge) 事情和我談話。”眾(zhong) 口一詞的勸說也沒令陳鬆伶退讓,她想到了偶像許冠傑、林子祥,他們(men) 都是大學畢業(ye) 生。“他們(men) 的作品和呈現出來的氣質又是我那麽(me) 喜歡的,我就覺得是不是讀書(shu) 的關(guan) 係?”

  半工半讀的陳鬆伶最終如願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回頭看當初的選擇和堅持,她沒有後悔——讀書(shu) 對於(yu) 演藝沒有直接的幫助,卻為(wei) 她提供了另一個(ge) 層麵的支撐。“念書(shu) 給了我一個(ge) 很好的基石,讓我知道明辨是非,也讓我在演戲時有了更多的參考。”演戲技巧方麵,陳鬆伶坦言她本應去藝術學院進修,卻走了相反的路子,在表演中學習(xi) 。就像她的首部電影《鬼馬校園》,全靠本能反應和現場摸索,通過不斷挨罵和表演上吃虧(kui) 的地方,學到新東(dong) 西。

  關(guan) 鍵詞:音樂(le) 劇

  音樂(le) 劇演員,引以為(wei) 傲的職業(ye)

  “我是一名歌手、演員、音樂(le) 劇演員,出道已經有35年。”

  陳鬆伶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首期開場就演繹了《餓狼傳(chuan) 說》,經典旋律帶來的“回憶殺”讓觀眾(zhong) 秒回《雪狼湖》音樂(le) 劇現場。最近幾年,她一直專(zhuan) 注於(yu) 音樂(le) 劇《媽媽咪呀》的巡演。節目裏做自我介紹,她把“音樂(le) 劇演員”單獨拎出來,與(yu) 歌手、演員並列。“這(音樂(le) 劇演員)是我引以為(wei) 傲的職業(ye) 。”陳鬆伶告訴新京報記者,可見音樂(le) 劇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出道35年的陳鬆伶,既品嚐過少年成名的繁華喧囂,也體(ti) 驗過人生至暗時刻,如今正在經曆重新開始的柳暗花明。而每一個(ge) 階段,音樂(le) 劇都是她人生的見證。

  2005年,她與(yu) 前經紀人分道揚鑣遭遇重創,想要離開香港熟悉的環境,於(yu) 是接受經紀人陳淑芬邀請參與(yu) 《雪狼湖》的巡演。這是她第二次演《雪狼湖》,上一次演《雪狼湖》(1997年)時,她的演藝事業(ye) 正如日中天。彼時,陳鬆伶剛剛因為(wei) 前一年《天地男兒(er) 》《新上海灘》兩(liang) 部劇的熱播,讓她紅遍華語圈。

  兩(liang) 次演《雪狼湖》的心境完全不同,她認為(wei) 第二次狀態更好。因為(wei) 1997年第一次麵對這麽(me) 大型的音樂(le) 劇,她一直擔心達不到要求,擔心觀眾(zhong) 的反應,無形中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到2005年再演《雪狼湖》,生活上遭遇的變化分散了注意力也分散了擔憂,呈現出來的效果反而更好。“我那時就想,工作上不要鑽牛角尖。”

  談到2005年離開香港北上發展,她說,當時隻想離開,並沒有明確的方向。“那個(ge) 熟悉的地方讓我覺得壓力很大,就是想離開,不論去哪裏都好,可能是新加坡,也可能是舊金山,我有家人在那邊……但從(cong) 來沒有想過,我會(hui) 跑這麽(me) 遠。後來因為(wei) 在上海工作時認識了我先生(張鐸),他給了我一種很安全的感覺。那時開始,奠定了我們(men) 感情的方向,也堅定了我北上定居和工作的想法。”

  到了近兩(liang) 年出演《媽媽咪呀》音樂(le) 劇,她更放鬆了。雖然排練十分辛苦,還因為(wei) 普通話不夠標準留堂加練台詞,但她與(yu) 丈夫張鐸感情甜蜜,工作上得到另一半的支持,心情也更快樂(le) 。“體(ti) 力上挑戰自己,聲樂(le) 上更進一步,一定要達到百老匯音樂(le) 劇的標準。我沒有覺得這是壓力,反而是更自如了。好像我的羽毛更豐(feng) 盈一點,能夠掌控得更好一點。”

  越過人生的那座山丘

  人生的困境有時就像一座望不到頂的大山。但不管多艱險,越過之後,就是寬廣。正如《山丘》裏寫(xie) 的,望著大河彎彎,終於(yu) 敢放膽,嬉皮笑臉麵對人生的難。現在的陳鬆伶,不再是那個(ge) 待在家裏也要拉緊窗簾的明星。她可以隨意在北京街頭閑逛,聽的哥侃大山,幫婆婆拍拋紗巾的打卡照。陳鬆伶說,她以前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很憋屈,來北京之後反而活得更自在,她喜歡這裏的樸實。

  生活 從(cong) 憋屈到自在

  ——最愛坐出租車聽的哥侃大山

  剛來北京時,陳鬆伶保持著晚上開窗睡覺的習(xi) 慣。有天醒來一下床,發現腳底沙沙的,每走一步都有腳印。“原來是沙塵暴!我像個(ge) 孤陋寡聞的人,不知道要關(guan) 著窗戶睡覺。”陳鬆伶笑著回想。“它就像一位18歲的少女,每年都有不同的變化。”她用一種偏文藝的腔調形容這座城市,話語裏透著喜愛。

  眼中所見常和心境有關(guan) 。陳鬆伶以前在香港,沒有工作安排時很少出門,在家也整天拉緊窗簾,擔心狗仔隊用長鏡頭偷拍。“香港的藝人可能就會(hui) 有這種壓抑感或者說恐懼感,加上人口多密度高,沒什麽(me) 隱私。確實我可以用這兩(liang) 個(ge) 字來形容,憋屈。”到了北京,她覺得生活得很自在,也沒有太多的人認識她,可以逛地攤,找大爺大媽聊天。

  在北京,陳鬆伶喜歡和出租車司機聊天,也喜歡到菜市場買(mai) 菜。“(坐出租車)我隻要開一個(ge) 頭,之後就是他們(men) 說了,好像聽相聲一樣。經常會(hui) 聊買(mai) 房啊,或者經過的這個(ge) 地方以前是什麽(me) 樣的呀,然後聊哪裏的菜好……我能得到很多信息。”張鐸經常問喜歡聽的哥侃大山的陳鬆伶:“今天又坐了幾趟出租車啊?聊得開心嗎?”

  陳鬆伶平時保持規律的健身——做tabata(一種高強度間歇訓練),一周三到四次的快走。她聽過一句話,人老了腿很重要,所以在腿部鍛煉上下了苦功。“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wei) 了防老、為(wei) 了健康。我覺得如果不想看到以後自己變成什麽(me) 樣,就要從(cong) 今天開始防止。”

  女藝人大多對年齡有些介懷,陳鬆伶倒看得開。“因為(wei) 真的沒得瞞,也不需要隱瞞,買(mai) 機票肯定要看身份證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現象,最主要的是能優(you) 雅健康地老去。”

  感情 有“埋怨”更多是共鳴

  ——紅燒魚做成魚湯,照樣還是好吃

  陳鬆伶2006年和張鐸因出演電視劇《血未冷》相識相戀。2011年結婚至今,他倆(lia) 的相處慢慢透出了相濡以沫的味道。

  在陳鬆伶眼中,張鐸是比較“黏人”的另一半。“我喜歡一個(ge) 人走來走去,但他喜歡兩(liang) 個(ge) 人共同行動。甚至他喜歡的運動,也一定拉我參加。”陳鬆伶指的是高爾夫球,但她每每拒絕張鐸的邀請,“真的不喜歡,而且太曬了”。但這不影響張鐸陪她一起健身,一起逛菜市場。陳鬆伶微博上常曬自己做的美食——香茅牛腱、泰式蝦餅、鮮蝦馬蹄餛飩、筍幹可樂(le) 雞翅。被問起張鐸的廚藝,陳鬆伶忍不住樂(le) 了。兩(liang) 人談戀愛時,張鐸頗以廚藝為(wei) 傲,做過紅燒魚。“他一直打電話問媽媽怎麽(me) 做,放多少水。結果做出來的不是紅燒魚,是整鍋的魚湯。愛情的甜蜜讓我相信這個(ge) ‘紅燒魚’很好吃。”

  陳鬆伶與(yu) 張鐸父母也相處融洽,她覺得公婆是說東(dong) 北話的開心活寶,尤其喜歡他們(men) 帶來的生活氣息:他們(men) 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出門買(mai) 菜,用新鮮食材把冰箱塞得滿滿的。“他們(men) 還教我,買(mai) 魚要注意,不要讓小販偷偷放很多水進去。買(mai) 菜一定要上公平秤,我以前都不知道公平秤是個(ge) 啥。”說起公婆,她語調裏不自覺帶了點東(dong) 北味兒(er) 。每年安排一家人一起旅行,陳鬆伶會(hui) 不嫌麻煩地幫婆婆收拾出一包的絲(si) 巾。“她到了一個(ge) 地方覺得喜歡,就抽出一條絲(si) 巾來拍照。拋絲(si) 巾的動作是一樣的,但不同顏色的絲(si) 巾,情緒是不一樣的,特別有趣。”

  工作 有受限也有願景

  ——“中年演員”被淘汰,不公平也不健康

  如今,定居北京的陳鬆伶,感情生活美滿,工作也更從(cong) 容。近幾年她接的工作不算多,更能夠專(zhuan) 注地沉浸在音樂(le) 劇《媽媽咪呀》的巡演上。她特別享受舞台上的表演,喜歡這種能夠與(yu) 觀眾(zhong) 直接交流的感覺。

  “演一部戲,要等上映或者播出後才能知道觀眾(zhong) 喜愛不喜愛,都猴年馬月了。舞台上表演,立馬就可以知道觀眾(zhong) 的反應,知道自己的表演有沒有問題,對自己的挑戰和衡量都是比較直觀的。如果說演唱會(hui) 是歌手的終極目標,我覺得音樂(le) 劇就是演員加歌手的一個(ge) 終極目標。”

  很多內(nei) 地女藝人都感慨過“中年危機”。陳鬆伶對此也頗有同感。“有流量、白瘦美和年輕感已經是一種趨勢了。這會(hui) 讓實力很強的中年藝人,很少能演到適合她們(men) 的題材和角色。這有些不公平。而且這樣的淘汰,我覺得也不太健康。”

  去年上映的電影《愛爾蘭(lan) 人》讓她看到,影視科技的進步未來也許能化解演員們(men) 的“中年危機”。但回歸到當下,陳鬆伶承認因為(wei) 年齡的緣故,自己在影視劇方麵的發展會(hui) 有點限製,未來希望在音樂(le) 劇方麵有更多的作品。“我認識很多很棒的音樂(le) 人和音樂(le) 劇演員,會(hui) 一起創作音樂(le) 劇,因為(wei) 真的是我喜歡的。”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