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隻產生38克外運垃圾 他們是怎麽做到的?
從(cong) 去年開始,浙江省多個(ge) 城市開始推行“兩(liang) 定四分”的垃圾分類模式,拉開了以全品類垃圾治理為(wei) 核心的“垃圾革命”,為(wei) 全國推行垃圾分類工作貢獻了“浙江經驗”。
微風徐徐,炊煙嫋嫋。幹淨整潔的街道上不見垃圾的蹤影,風搖荷葉間,正是一派美麗(li) 鄉(xiang) 村的景色。走進浙江省金華市端頭村,人們(men) 會(hui) 為(wei) 這裏的潔淨而感歎。而這裏的居民卻知道,在垃圾分類深入實施之前,村裏與(yu) 其他鄉(xiang) 村的髒亂(luan) 差並沒有什麽(me) 區別。
近日,記者隨著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采訪團來到浙江,看到了垃圾分類深入推行以來對城市鄉(xiang) 村的真實改變。
垃圾分類看似件小事,卻是關(guan) 係社會(hui) 文明水平、關(guan) 乎綠色發展的大事。
近年來,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逐漸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從(cong) 去年開始,浙江省多個(ge) 城市開始推行“兩(liang) 定四分”的垃圾分類模式,拉開了以全品類垃圾治理為(wei) 核心的“垃圾革命”,為(wei) 全國推行垃圾分類工作貢獻了“浙江經驗”。
這個(ge) 村每天隻產(chan) 生15公斤外運垃圾
端頭村是金華市舟山鎮上的一個(ge) 小村落。這裏景色秀美,風光旖旎。更值得稱道的是這個(ge) 村子人均日產(chan) 垃圾僅(jin) 有38克,這也讓端頭村成了網紅村。
“端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揀清運、回收利用、分類處置。”該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俞海說,“可以說,垃圾分類成就了端頭村的美好生活。”
在村民應菊群的小賣店裏,有著4本垃圾兌(dui) 換賬單。除了小賣店店主的身份之外,應菊群還擔任著垃圾分類記錄員的工作。廢舊電池能以舊換新、3個(ge) 燈泡可以兌(dui) 換一個(ge) 節能燈……
自從(cong) 2017年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應菊群已經記錄了厚厚4本兌(dui) 換賬。
為(wei) 了方便村民投放,端頭分別設置了5座小木屋。每座小木屋分3個(ge) 投放口,村民隻需按顏色投放即可。俞海介紹,源頭分類隻是第一步。垃圾最終要實現減量,關(guan) 鍵在於(yu) 分揀到位。每天9時許,垃圾清運員將垃圾全部送到村頭的資源回收點,由垃圾分揀員進行二次分揀。經過分揀員的處理,端頭村每天需要外運焚燒或填埋處理的垃圾僅(jin) 有15公斤,每人每天隻生產(chan) 38克需要外運的垃圾,真正實現了垃圾減量化。
村民項永寧告訴記者,這幾年村子有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村子漂亮了,還評上了景區。來的遊客越來越多,垃圾分類真的好!”
端頭村的綠水青山,正在轉化成村民們(men) 的金山銀山。
今年4月,端頭村投資900萬(wan) 元打造的以垃圾分類科普教育、會(hui) 務學習(xi) 、民宿餐飲等活動為(wei) 主的垃圾分類研學基地正式開門迎客。“我們(men) 希望更多的遊客能來到端頭村,看一看美麗(li) 的風景,見證鄉(xiang) 村的美好景色。”俞海說。
垃圾分類日漸成為(wei) 一種生活習(xi) 慣
68歲的陳紅香是浙江省金華市東(dong) 孝街道下王社區居民。她生於(yu) 此地長於(yu) 此地,見證了從(cong) 村到社區的轉型和街道從(cong) 髒亂(luan) 差到一塵不染的變化。
如今,陳紅香成為(wei) 了一名垃圾巡檢員。在經過她的檢查後,一袋袋垃圾被分門別類地投入對應的垃圾桶中。
說起這份工作,陳紅香充滿熱愛:“讓家裏更美了嘛,還有錢賺。”
事實上,這份工作遠不如陳紅香說得那樣輕鬆。東(dong) 孝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吳晨飛告訴記者,隨著城市的發展,下王社區外來人口越來越多,起初,有些人對垃圾分類的工作並不理解、嫌麻煩。“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需要真正能夠讓理念融入生活,促使居民把垃圾分類變成一種生活習(xi) 慣。這當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日積月累地推廣宣傳(chuan) ,摒棄舊觀念,才能有根深蒂固的效果。”
像陳紅香這樣的誌願者,下王社區還有許多。
在金華市金東(dong) 區的每個(ge) 垃圾投放點附近,都有一名垃圾巡檢員會(hui) 協助居民做好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垃圾。
所謂定時、定點,就是金華市在2018年開始推行的“兩(liang) 定四分法”的內(nei) 容。“兩(liang) 定”,即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投放時間一天兩(liang) 次,一般是上午6點到9點和下午6點到9點。“四分”,即生活垃圾按廚餘(yu) 、其他、有害、可回收“四分類”,從(cong) 源頭上分清垃圾產(chan) 生的種類。“兩(liang) 定四分”改變了市民隨意投、隨時放、隨便扔的陋習(xi) ,也為(wei) 資源化利用打好基礎。
垃圾分類讓下王社區舊貌換新顏,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一位村民說:“以前一開門蒼蠅蚊子往屋裏鑽,現在垃圾少了,蒼蠅蚊子也少了。”
居民自覺垃圾分類、巡檢員常態化監督,居委會(hui) 、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共同落實家庭承包責任製,成了支撐垃圾分類工作貫徹落實的關(guan) 鍵。
在諸暨市鼎園小區,記者看到,每一處垃圾點附近都提供印有二維碼的垃圾袋。據社區書(shu) 記許國愛介紹,每一個(ge) 垃圾袋都能夠對應到每一戶家庭,以防止有人亂(luan) 丟(diu) 垃圾。居民普遍反映,垃圾分類投放點打掃得比自家庭院還幹淨,哪怕不想分類都不好意思了。
用科技解決(jue) 垃圾分類中的剛需
下王社區垃圾分類點中的一台設備頗引人注目。每當居民把剩菜剩飯、菜葉、瓜果皮等廚餘(yu) 垃圾,扔進一台小型生物垃圾處理設備,幾個(ge) 小時後,經過設備的處理,這些油膩的廚餘(yu) 垃圾就都變成了粉末狀的有機肥。
這是當地一家公司研發的垃圾處理設備。在垃圾分類的實踐中,當地政府發現最讓居民頭痛、反感的就是湯湯水水的易腐垃圾。“易腐垃圾不但容易汙染垃圾投放點,在集中運輸的時候也容易造成二次汙染。”吳晨飛說。
於(yu) 是,就地消納易腐垃圾成了垃圾分類中的剛需。該公司負責人林海峻告訴記者,這台垃圾處理設備可以一鍵式操作,即便老年人也可以輕鬆掌握。“我們(men) 采用的是高溫好氧發酵技術,依靠微生物菌種,在40至60攝氏度的適宜溫度下,進行高效發酵。微生物菌種隻要半年添加一次。如果設備24小時滿負荷工作,每天可處理150公斤廚餘(yu) 垃圾,可轉化為(wei) 15公斤左右的有機肥。”
有了這台設備,下王社區的易腐垃圾基本上做到了不出社區即被處理。沒有異味、幹淨整潔的垃圾站也讓百姓感到滿意。
此外,在金東(dong) 區東(dong) 孝街道,還利用多終端可回收智慧監管平台,通過有線視頻監控和4G視頻監控兩(liang) 種方式,實時監測垃圾站衛生情況,為(wei) 垃圾分類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
東(dong) 孝街道的工作人員現場對該係統進行了演示。“現在不是垃圾投放時間,請在早晨6:30到9:00投放到集中點……”工作人員介紹,在非投放時間,居民提著垃圾走近垃圾分類投放點時,都會(hui) 聽到溫馨的提示語音。
這依托於(yu) 具備互動功能和紅外夜視的球形攝像頭。不僅(jin) 能實現垃圾中轉站及垃圾投放點全方位全天候無死角的監控,還能利用遠程監控和語音互動方式,提醒居民垃圾規範投放。同時,在進行視頻巡查時,如果發現有不文明行為(wei) ,還可以通過語音直接“喊話”當場製止。
東(dong) 孝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說:“目前,我們(men) 已經把轄區內(nei) 118個(ge) 垃圾投放點位全部納入監管。在指揮中心,每天安排兩(liang) 名環衛工人和一名行政執法工作人員值守。大屏幕中一旦某個(ge) 點位出現垃圾溢出等異常情況,指揮中心3分鍾即可安排人員處理。另外,我們(men) 智慧監管平台還支持PC、手機、平板等多終端訪問,隨時隨地可以遠程查看垃圾投放情況,方便街道幹部充分參與(yu) 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如今,垃圾分類的智慧管理在浙江隨處可見:金華農(nong) 合聯物業(ye) 服務公司開發的喵回收App,可以使居民投售物品用現金或積分結算,實現出售、回收、分揀的有效閉環。義(yi) 烏(wu) 建成的“智慧物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分揀利用產(chan) 業(ye) 鏈”雲(yun) 端平台,對工業(ye) 垃圾處置實行信息采集、運營跟蹤、數據分析、聯動閉環管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