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為何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醫護人員為(wei) 何易成“代寫(xie) 代發論文”受騙群體(ti)
今年41歲的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為(wei) 評職稱,她需要在相關(guan) 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年不執筆的王女士聽朋友介紹,網絡上有“槍手”專(zhuan) 做“代寫(xie) 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騙子。據偵(zhen) 破此案的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薑堰分局介紹,該犯罪團夥(huo) 累計作案1000餘(yu) 起,詐騙600餘(yu) 萬(wan) 元。其中,涉及的受害人多為(wei) 醫生、護士,每人被騙數額在5000元到1萬(wan) 元左右。(《中國青年報》8月3日)
“論文代寫(xie) 代發”早已不是什麽(me) 新鮮事,因此而衍生出的各類騙局也層出不窮。不過,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一灰色領域也在進行著“行業(ye) 細分”,出現了專(zhuan) 門針對醫護人員的詐騙犯罪團夥(huo) ,這也從(cong) 側(ce) 麵說明醫護人員論文發表剛需相當旺盛及發表難度大。
可即便剛需再旺盛、難度再大,通過找槍手“代寫(xie) 代發論文”,不僅(jin) 涉及個(ge) 人的誠信問題,更是學術造假行為(wei) ,對此應該堅決(jue) 製止。不過,醫護人員嚴(yan) 守底線主動拒絕找人“代寫(xie) 代發論文”,公安機關(guan) 嚴(yan) 打“代寫(xie) 代發論文”騙局,從(cong) 手段上來說都屬於(yu) “堵”。“堵”固然不可或缺,可如果隻堵不疏,解決(jue) 問題終究隻是治標不治本。隻有從(cong) 根源上打破附著在論文之上的考核、職稱評定等桎梏,論文才能回歸其學術研究的本真,醫護人員也方能根據自身興(xing) 趣與(yu) 擅長領域,各取所需潛心於(yu) 科研或在實踐中精益求精。
醫護本就是實操性十分強的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絕大多數時間都奮戰在診室、手術台等一線,從(cong) 事科研的時間與(yu) 精力極其有限。沒有出色的科研成果,未能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並不意味著醫術不高明,而不過是分工、側(ce) 重各有不同罷了。醫療行業(ye) 需要不斷湧現前沿學術成果來攻克一個(ge) 個(ge) 疑難雜症,但也同樣需要大量藝術精湛的醫生用手術刀、精準診療治病救人,二者並不衝(chong) 突,甚至是相輔相成互為(wei) 增進、誰也離不開誰的關(guan) 係。
可長久以來,醫護人員評職稱卻始終逃不開論文這一“硬杠杠”,醫術再精湛,做過再多手術,若沒有符合評定標準的論文發表,一切都免談。於(yu) 是,部分醫護人員要麽(me) 將重心轉移到科研上,要麽(me) 離開重職稱評價(jia) 的公立醫院轉投收入高得多的私立醫院,或者如被騙的王女士一樣,找“槍手”代寫(xie) 代發論文。
對於(yu) 醫護人員職稱評定“千人一麵”“唯論文”的危害,有關(guan) 部門顯然已經注意到了。去年4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分層分類製定評審標準,提高基層衛生人才評審的專(zhuan) 業(ye) 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同時優(you) 化評審條件,基層衛生專(zhuan) 業(ye) 職稱外語成績可不作為(wei) 申報條件。關(guan) 於(yu) 論文、科研要求,不作硬性規定,可作為(wei) 評審的參考條件。可“論文鬆綁”規定已經出台一年有餘(yu) ,仍有不少醫護人員為(wei) 了評職稱而找“槍手”代寫(xie) 代發論文進而被騙,那說明前述《意見》尚未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論文仍是製約評職稱的攔路虎。在未來,這一問題仍需得到全麵解決(jue) ,否則,類似王女士這樣的糟糕經曆還會(hui) 不斷出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