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柳條“出海記”:太行山巧娘編織“致富路”(圖)
“這款手編筐就是我們(men) 最暢銷的出口產(chan) 品。”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劉金萍向記者介紹,巧娘們(men) 編織的各種工藝品在海外很受歡迎。
近日,記者跟隨“三晉人大代表采風行”活動來到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車間時,巧娘們(men) 正在用巧手“編織”著自己的好日子。
眼看著一根根普通的柳條在巧娘們(men) 指間上下飛舞,左纏右繞變成了大小各異的籃、筐、盤、簍等各種精美的工藝品。
廣靈縣手工編織文化曆史悠久,筐、簍、草墊等農(nong) 家用具都是由農(nong) 民就地取材,用玉米皮、蒲草或柳條自編自用。如今,傳(chuan) 統的編織品逐漸被金屬製品、塑料製品所取代,編織傳(chuan) 統工藝瀕臨(lin) 消亡。
從(cong) 小跟著做護林員的父親(qin) 學習(xi) 編織技術的劉金萍,希望用古老的編織技藝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我手把手地教身邊的姐妹們(men) ,我們(men) 一起學習(xi) 編織技術,現在越來越熟練。”劉金萍每天都在琢磨著如何編出更好的作品,也在想著如何能幫助更多人。
2005年,劉金萍帶領13個(ge) 姐妹創辦了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合作社穩步發展的同時,劉金萍決(jue) 定帶領當地婦女和殘疾人一起脫貧。此後,合作社通過逐村逐戶免費送技術下鄉(xiang) 、送服務下鄉(xiang) ,精準培訓農(nong) 村貧困人口3000餘(yu) 人,越來越多人加入到手工編織行業(ye) 中來。
作為(wei) 廣靈縣壺泉鎮人大代表,劉金萍立足當地的手工編織文化傳(chuan) 承實際,帶頭發展草柳編手工業(ye) ,用老手藝撐起脫貧夢,成為(wei) 當地的巾幗致富帶頭人。
“我在巧娘宮已經工作了八九年,現在收入穩定。”南匯村村民郭建雲(yun) 告訴記者,現在技術熟練了,編織一個(ge) 雞蛋籃隻需半個(ge) 小時的時間。
為(wei) 了降低原材料成本,2017年,劉金萍所在的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的形式在廣靈縣率先試種了杞柳732畝(mu) 。通過她的成功試種,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開始自主種植這種經濟收益比較高的杞柳,更多的農(nong) 村人口通過種植、田間管理、收割、編織等增加了收入。
今年60歲的八角地村村民田金梅之前靠種地為(wei) 生,兩(liang) 年前來到合作社工作,如今已順利脫貧。
創新帶領農(nong) 民脫貧致富方式方法的同時,劉金萍還不斷創新發展理念,適應市場需求。在巧娘宮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草、柳編製品原有傳(chuan) 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原生態旅遊產(chan) 品和綠色環保居家用品。她帶領廣大巧娘們(men) 推陳出新,提升產(chan) 品品質,編織出大到床、沙發、茶幾、寵物窩等,小至筆筒、果盤等產(chan) 品,其產(chan) 品體(ti) 係完整、品牌效應明顯、扶貧成效顯著。
2017年,當地建成了占地30畝(mu) ,集生態觀光、手工編織、休閑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扶貧手工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有效采用“實用家居用品+觀賞”“旅遊觀光+體(ti) 驗”的模式,進一步拓寬了手工產(chan) 品的銷售渠道,為(wei) 廣靈縣貧困人口和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探索了增收致富之路。
目前,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已發展成為(wei) 擁有上千人的婦女編織大軍(jun) ,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728人、殘疾人47名。此外,還在河北開設了分店,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都有代理商,產(chan) 品遠銷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去年銷售收入近1100萬(wan) 元。
“我們(men) 的產(chan) 品都是純手工編織,實用性和藝術性都比較強,之前參加展銷會(hui) 時,受到許多外商的好評。”劉金萍的兒(er) 子張建國介紹,現在合作社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其中線上占總銷售額的20%。未來將繼續擴大海外市場,提高產(chan) 品銷量的同時,傳(chuan) 播中國的編織文化。
“走南闖北,不如在家編筐種柳”,這句當地最流行的民謠,成為(wei) 巧娘們(men) 在減貧路上的真實寫(xie) 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