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上海不僅有“十裏洋場”

李秋瑩 發布時間:2020-08-09 17:4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萬(wan) 國建築群,曾經的遠東(dong) 金融中心展示了上海的包容開放;新天地,石庫門建築群承載著老上海的回憶;思南公館,各種類型的花園洋房代表了東(dong) 西方文化在上海的和諧交融……

  但上海不僅(jin) 有“十裏洋場”,更有民眾(zhong) 的幸福生活。這裏是更智慧、更時尚、更幸福的上海。

  更智慧:“一網統管”展現智慧城市魅力

  如今的上海街頭,紅綠燈不再隻是“燈”了,它能自行感知、收集數據,給出信號控製的最佳方案。自從(cong) 運行智能交通信號燈係統以來,上海車輛擁堵指數下降15%,平均車速提升10%,這要歸功於(yu) “一網統管”。

  應屆大學畢業(ye) 生小張來自低保家庭,街道了解到她的情況,先後為(wei) 她提供了征兵信息和三個(ge) 符合她專(zhuan) 業(ye) 的崗位,經過麵試等環節,她在心儀(yi) 的崗位上開始工作。這同樣是“一網統管”的功勞。

  大到汛情預測,小到地麵上的一片垃圾,“一網統管”都能在相關(guan) 部門發揮作用。

  站在大屏幕前,城市實有人口、空氣質量指數、市內(nei) 交通客流量、全市供水量負荷、水質達標率……每一個(ge) 指標都在實時更新變化。自動感應、自動推送、在最低層級、最早時間,以相對小的成本,解決(jue) 最突出問題,取得最佳綜合效應,實現線上線下協同高效處置一件事。

  “一網統管”,為(wei) 整座城市鋪開了一張“安全網”,同時也讓這座城市管理變得越來越高效、便捷。

  更幸福:全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延伸家的半徑

  今年75歲的施文漢老人是上海浦東(dong) 新區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常客。退休後,施文漢來到文化中心開授書(shu) 法班。“一周最開心的時候,就是來文化活動中心教課,我們(men) 這些老人現在都不愁吃不愁穿,大家一起奔小康,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文化層麵上能夠得到心靈愉悅。”

  2018年12月,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完成了改建,早前的文化中心活動單一,而且開放時間比較短。改建後的活動中心贏得了大家青睞,5層樓的空間裏,設置了展示廳、圖書(shu) 館、培訓教室、成長樂(le) 園、多功能活動室、各類趣藝活動室、乒乓房等各類場所,就像一座完整的“社區文化園林”。

  “我選擇在濰坊租房,就是看上了這座圖書(shu) 館。”26歲的飛行員江曉通說:“一有空我就過來看看書(shu) ,這裏借閱非常方便,環境也很棒。”

  在活動中心的三樓,記者遇到正在排練舞蹈的阿姨們(men) ,65歲的劉榮告訴中新社記者,她從(cong) 小就喜歡跳舞,現在退休了,每個(ge) 星期都會(hui) 過來排練。“能經常做自己喜歡的事,心情越來越好了,身體(ti) 也越來越好了。”

  更時尚:老廠區化身打卡勝地

  近百年前,上生新所是品位高雅寧靜的“哥倫(lun) 比亞(ya) 生活圈”,供外籍僑(qiao) 民休閑娛樂(le) ;後來它又變身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作為(wei) 科研場所在鬧市中顯得神秘莫測;而現在,它已經轉型為(wei) 集商業(ye) 、文化、辦公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城市客廳”。

  “改造後的上生新所受到居民的歡迎,早上有老人推著童車來散步,平時常有青年來打卡拍照。既保護了曆史風貌,又讓老百姓受益。”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主任徐妍介紹。

  據介紹,該“更新”項目通過政企合作機製實現,由萬(wan) 科集團負責設計、改造和運營。上海萬(wan) 科總規劃師張偉(wei) 星介紹,團隊特別在改造建築的同時保留不同年代的曆史痕跡。例如,英製尺寸的泳池周邊入駐了新潮餐飲店鋪;舊廠房裏消毒櫃的蒸汽設施改成了空調出風口;因為(wei) 直播帶貨爆火的李佳琦辦公室也選在這裏——過去是上生新所的食堂。

  現在的上生新所是不少年輕人的網紅打卡點,大學生李然已經來過很多次,“正好有朋友想拍照片,想到這裏的建築很有特點,就帶著朋友一塊來了”。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