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內10次檢出新冠 進口冷凍生鮮外包裝為何頻中招?
8月13日,深圳1份巴西進口凍雞翅和西安1份厄瓜多爾進口凍蝦的外包裝先後被披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個(ge) 月內(nei) ,國內(nei) 至少已有10起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與(yu) 進口冷凍生鮮相關(guan) 。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新冠病毒之所以多次“青睞”進口冷凍生鮮包裝,可能與(yu) 國外疫情尚未完全控製、生鮮加工業(ye) 工作環境低溫且勞動密集等相關(guan) 。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食品是新冠病毒的傳(chuan) 染源。消費者可在購買(mai) 時做好防護,在烹飪時應注意關(guan) 鍵環節衛生,且將食材煮熟。但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如果個(ge) 人特別在意,可選擇不吃。
進口冷凍生鮮外包裝2月內(nei) 中招10次
8月13日,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消息稱,8月12日發現深圳市龍崗區1份注冊(ce) 號為(wei) SIF601,批號7720051522的巴西進口凍雞翅,表麵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同在8月13日,陝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官方微博發布通報,8月12日晚9時,當地疾控部門發現西安方欣冷凍副食品批發市場產(chan) 品批號0063,注冊(ce) 號7057的厄瓜多爾冷凍生南美白蝦(以下簡稱“凍蝦”),外包裝部分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陽性。
值得注意的是,該批凍蝦所屬企業(ye) 的注冊(ce) 號與(yu) 7月海關(guan) 曾暫停進口的三家厄瓜多爾企業(ye) 編號並不相同。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包含上述2起事件在內(nei) ,7月以來,我國各地已至少披露10項與(yu) 進口冷凍生鮮外包裝相關(guan) 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
7月10日,海關(guan) 總署通報,大連海關(guan) 、廈門海關(guan) 分別從(cong) 3批自厄瓜多爾進口的凍蝦集裝箱內(nei) 壁和外包裝樣本中,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7月14日,江西萍鄉(xiang) 通報,該市部分消費者曾通過團購平台購買(mai) 厄瓜多爾凍蝦,而同批次產(chan) 品的集裝箱內(nei) 壁和外包裝曾被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呈陽性;7月15日,重慶沙坪壩區通報,檢測發現重慶西部物流園一冷凍倉(cang) 庫部分厄瓜多爾凍蝦產(chan) 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呈陽性;7月16日,雲(yun) 南通報,在3份厄瓜多爾凍蝦樣本從(cong) 包裝箱外表麵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8月12日,安徽蕪湖通報,8月11日,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爾凍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複核結果呈陽性。
與(yu) 此同時,與(yu) 進出口冷凍食品貿易相關(guan) 的企業(ye) 也被波及。7月23日,遼寧大連通報,在凱洋海鮮冷庫食品、加工車間、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環境的多份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並陸續出現員工確診新冠病毒。8月11日,山東(dong) 煙台通報,有3家企業(ye) 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同一外籍貨船冷凍海鮮產(chan) 品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低溫和勞動密集是中招主因
不難發現,上述新冠病毒檢測產(chan) 品和環境都與(yu) “進口冷凍生鮮”密切相關(guan) ,新冠病毒究竟是看中了進口冷凍生鮮的哪種特性呢?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營養(yang) 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上述汙染其實無關(guan) 是魚、蝦、雞翅還是包裝,關(guan) 鍵在於(yu) 冷鏈環境,全程-18℃的低溫條件下,喜涼怕熱的病毒得以存活。而陸陸續續有產(chan) 品被檢出也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說明我國疫情防控之嚴(yan) 密。
6月19日,在杭州海關(guan) 舉(ju) 辦的抗疫經驗交流會(hui) 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lan) 娟也曾對病毒的存活環境進行科普,“一般情況下,病毒在冷鏈上能較長存活。在我們(men) 已知並掌握的病毒中,處於(yu) 4℃左右可以存活3~6個(ge) 月以上,零下20℃以下可以長期存活達20年左右。不同的病毒存活時間也不一樣。”值得注意的是,李蘭(lan) 娟與(yu) 團隊強調,相比已知並掌握的病毒,新冠病毒是一個(ge) 新的病毒,從(cong) 出現到現在才8個(ge) 月,對它的認識及耐低溫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
科信食品與(yu) 營養(yang) 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告訴新京報記者,除加工運輸的過程低溫封閉外,肉類和海鮮加工場所人員也比較密集、加之國外疫情控製不好,進口冷凍生鮮被汙染病毒的概率也就相對較高。
朱毅也認為(wei) ,被檢出新冠病毒的進口冷凍生鮮外包裝上,就像被汙染的電梯按鈕、門把手一樣,可能是沾染了感染者的飛沫等。而如果生產(chan) 地疫情沒完結,從(cong) 業(ye) 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就高,食品表麵被汙染的風險就高。國外不少地區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的食品加工廠很難以獨善其身,但如果不在源頭上杜絕汙染,就會(hui) 不斷有冷鏈食品和包裝被檢出陽性。
處理食材要注意關(guan) 鍵環節衛生
基於(yu) 進口冷凍生鮮外包裝頻繁檢出新冠病毒的事實,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蕪湖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等通報主體(ti) 均提醒消費者謹慎購買(mai) 進口冷凍肉製品和水產(chan) 品,同時注意做好個(ge) 人防護,減少聚集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風險。
但這並不意味著從(cong) 此隻能吃素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曾公開表示,目前全世界還沒有發現食品傳(chuan) 播新冠病毒的報道,“有大量的科學數據表明,食品不會(hui)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但有可能被汙染。”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寧也曾表示,基於(yu) 現有證據,冷凍水產(chan) 品和冷藏肉類食品作為(wei) 傳(chuan) 染源可能性非常小。
在朱毅看來,在進口冷凍生鮮被新冠病毒汙染的事件中,風險最大的還是食品與(yu) 餐飲行業(ye) 的從(cong) 業(ye) 人員,吃客風險很低。但消費者也要做好防護,定期打掃冰箱、消毒廚房接觸過食品的部位等,不要買(mai) 來路不明的走私冷凍品。
對於(yu) 疫情背景下,如何妥善處理食材,6月18日,國家衛健委網站曾發布《低風險地區夏季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相關(guan) 防護指南(修訂版)》(簡稱《指南》),指出處理生肉、生水產(chan) 品等食品時應格外小心,避免交叉汙染,放入冷凍層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塊、單獨包裝,包裝袋要完整無破損;食物要煮熟、燒透,盡量不吃生的水產(chan) 品等;生熟食品分開加工和分層存放;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
《指南》還指出,家庭製備食物時要注意關(guan) 鍵環節衛生。特別是處理生的肉、禽、水產(chan) 品等之後,要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衝(chong) 洗生的肉製品,防止濺灑汙染。購買(mai) 、製作過程接觸生鮮食材時避免用手直接揉眼鼻。
鍾凱認為(wei)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傳(chuan) 染病更是如此,如果消費者個(ge) 人想要‘絕對’避免風險,隻能不吃進口冷凍生鮮。”而相比消費者,進口商更應做好冷凍產(chan) 品的表麵消毒,經營者也要注意做好基本衛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