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青海紮實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自然資產

劉成友 發布時間:2020-08-17 08:52:00來源: 人民日報

  青海高原,千山堆繡,百川織錦。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正在緊鑼密鼓推進。

  2019年8月19日,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青海西寧市開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ti) 製,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chan) 。這是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li) 中國、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ju) 措。

  一年來,青海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為(wei) 行動指南,加緊落實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各項任務。

  今年5月,青海印發《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工作方案》。眼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根據自然資源部的督查和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的評估意見,全力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年內(nei) 正式設園。

  5年前,曆經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的10年治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拉開帷幕。

  此前,“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困擾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查辦一起案件,往往需要公安、國土、農(nong) 牧、環保幾個(ge) 部門同時出動。”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資源環境執法局執法大隊首任隊長、在黃河源頭瑪多縣多個(ge) 部門工作過的仁青多傑坦言,“但誰都管不全,也都管不到底。”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成立,改變了條塊分割的局麵。管理局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ge) 園區管委會(hui) ,國土、環保、水利、林業(ye) 等縣級主管部門一體(ti) 納入管委會(hui) ,整合為(wei)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部門,也整合成管委會(hui) 下屬資源環境執法局一家。

  “對所涉4縣進行大部門製改革,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guan) 係,解決(jue) 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wan) 成說,“一塊牌子管到底,讓最美的自然享有最嚴(yan) 的保護。”

  夏日的黃河源頭,鄂陵湖水天一色,湖畔野花綻放。

  對於(yu) 49歲的達日傑來說,這樣的場景陌生而又熟悉。“過去,草場退化嚴(yan) 重,牲畜餓死時有發生。”回憶起10多年前的場景,達日傑深有感觸,“如今放牧的牛羊減少了,生態變好了,變化來之不易啊!”

  身為(wei) 瑪多縣的一名生態管護員,達日傑除了維護生態環境衛生,還使用手機APP報送巡察情況,記錄保護區內(nei) 的動植物狀況等。

  三江源保護區內(nei) 如今有生態管護員1.7萬(wan) 多人,戶均年收入增加2萬(wan) 餘(yu) 元。生態管護與(yu) 精準脫貧相結合,組建起“點成線、網成麵”的管護體(ti) 係,穿上巡護服的牧民成為(wei) 這片土地的守護者。

  “這兩(liang) 年,瀾滄江兩(liang) 岸變化很大,黑土灘少了,植被更好了。”瀾滄江源昂賽鄉(xiang) 生態管護員樂(le) 尕說,“野生動物又多起來了,不少動物以前沒有見過。”

  隨著水源涵養(yang) 功能提升、地質災害治理、生態監管與(yu) 基礎支撐等一係列工作的有序開展,三江源園區內(nei) 生態係統進一步好轉,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11%、30%以上,藏羚羊數量由之前的不足2萬(wan) 隻增長到7萬(wan) 多隻,雪豹、普氏原羚、野犛牛、藏野驢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改革不止歇,探索不停步。赫萬(wan) 成說:“一年多來,三江源逐步探索形成有效的管理體(ti) 係,積累了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經驗。”(記者 劉成友 薑峰 賈豐(feng) 豐(feng) 王梅)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