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危廢監管用上大數據平台
在山東(dong) 省濟寧市危險廢物信息大數據監管平台,全市企業(ye) 的產(chan) 廢量、自行利用量、轉移處置量、一般固廢產(chan) 生量、醫廢處置量一目了然。
據了解,目前,濟寧市已有1000餘(yu) 家產(chan) 廢企業(ye) 和醫療機構納入平台,實行全過程無縫隙監管,築牢環境安全綠色屏障。
堅持問題導向,豐(feng) 富平台功能
傳(chuan) 統的危廢管理手段局限於(yu) “手工申報”、“定期上報”的統計匯總層麵,造成危廢統計數據不完全,執法監管費時費心費力。
為(wei) 解決(jue) 這一難題,確保掌握實時的產(chan) 廢數據和真實的第一手管理信息,濟寧市在平台功能上進行技術創新和大力突破,豐(feng) 富平台功能,實行全過程雲(yun) 計算分析,網上監管“一杆子插到底”。
濟寧市危廢監管平台框架為(wei) “一點、一線、一網”,即:終端原始數據采集點、危廢信息實時傳(chuan) 輸線、全市立體(ti) 監管執法網。主要包括實時采集、實時評價(jia) 、在線管理、在線預警、在線執法、在線分析應用等六大功能。監管平台擁有包括“AI智能終端”、物聯網、GPS在內(nei) 的一係列技術,可以對危廢原始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和保存。通過大數據計算,對危廢產(chan) 量真實性、合規性進行評價(jia) ,對從(cong) 產(chan) 生到處置一般發展規律進行雲(yun) 計算分析。
通過建設危廢監管平台,濟寧市用在線管理、在線預警、在線執法、在線分析應用等科技手段,實現了危險廢物由“人為(wei) 監管”向“技術監管”的轉變,堵住了“人為(wei) 串改”數據的漏洞,降低了管理執法中的“變通性”。
助力現場執法,打造監管利器
據了解,濟寧市各級生態環境執法人員或網格員可以利用電腦和手機,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登錄平台,實現對危廢產(chan) 、存、運、處情況的實時掌控,實現由“跑腿監管”為(wei) “信息監管”的轉變。當平台發出預警提示時,可
以通過手機APP或PC端實時查看警情、分析預警原因,及時安排人員進行現場執法。
對危廢倉(cang) 庫等特殊環境,AI人工智能識別係統能對進出人員進行甄別,真正實現人工監管向智能監管的轉變,由“滯後性執法”向“即時執法”的轉變,實現了針對性執法、定性定量、追溯執法。
由於(yu) 經濟利益關(guan) 係,一些企業(ye) 過去對危廢監管有抵觸。危廢監管平台運行一段時間後,很多企業(ye) 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把平台當成了企業(ye) 管理的得力工具。
企業(ye) 通過用“AI智能終端”係統對危廢信息進行實時采集,規避了過去申報數據可能出現的統計偏差和不準確性問題。危廢從(cong) 產(chan) 、存、運、處整個(ge) 過程,都用一部手機、“一稱一掃”一套動作即可完成信息的實時上傳(chuan) 。經雲(yun) 計算係統自動生成的各類數據模型服務功能讓企業(ye) 能夠實時分析產(chan) 廢量合理區間、一般性規律,既可把控成本,又可作為(wei) 考核依據。
轉變管理模式,提供決(jue) 策依據
濟寧市危廢監管平台上線後,各級管理人員對危廢的監管實現了一鍵登錄、一表查詢、一步檢索、一圖查看、在線審批和追溯。改每月手工上報數據為(wei) 實時自動計算數據,使日報、月報、季報、年報成為(wei) 係統自動計算的結果,既提高了數據的真實性、權威性,又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由實時采集的數據而生成的各類大數據分析模型,信息量大,可進行多重分析、多維度計算。市級生態環境部門通過對一定時期內(nei) 危廢的增長變化趨勢進行科學的分析研判,為(wei) 全市貯存能力、處置能力的規劃布局提供決(jue) 策依據。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孟青鬆表示,濟寧市將利用第二次汙染源普查數據,篩選出全市所有涉危廢企業(ye) 名單,全部納入危廢監管平台上線運行管理;加快推進固廢信息管理平台省、市、縣、企業(ye) 四級聯網,進一步完善危廢、醫廢、一般固廢“一網”監管體(ti) 係,消除全部監管死角,保障環境安全,提升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水平,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質量保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