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青年:餐桌不浪費才“有麵兒”
這屆青年:餐桌不浪費才“有麵兒(er) ”
近日,一場號召人們(men) 珍惜糧食、對餐飲浪費行為(wei) 說不的“光盤行動”成為(wei) 人們(men) 關(guan) 注的熱點。在新浪微博上,以“光盤行動”為(wei) 標簽的各類話題總閱讀量達到5.9億(yi) 次。
和過去一些人請客吃飯時把故意多點菜、排場要到位視為(wei) “有麵兒(er) ”不同,現在年輕一代的餐桌文化和消費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 “飯局”不見得是享受,“擺闊”也不再是光榮。這屆青年紛紛加入“光盤行動”的新浪潮,在網上曬出自己的“戰績”,分享自己用餐完畢的空盤子照片和視頻。對他們(men) 來說,節約糧食、拒絕浪費才是新的“有麵兒(er) ”。
節約糧食、拒絕浪費正成為(wei) 一種新浪潮
8月15日,記者走進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一家粵菜餐廳,一進門就看到倡導“光盤行動”的海報,每張餐桌旁也都張貼著“節約糧食”“使用公筷”的標語。
在這家餐廳裏就餐的多為(wei) 年輕人,記者看到大廳裏的每桌飯菜都所剩無幾。隻有一對年輕情侶(lv) 點了6盤菜,桌上剩菜比較多,他們(men) 告訴記者自己的飯量比較大,覺得粵菜分量少就多點了一些,吃不完的青菜、燒鵝會(hui) 打包帶走。
在餐飲行業(ye) 工作了10多年的劉女士觀察到,“近兩(liang) 年大家都不浪費了,很多人吃不完都會(hui) 主動打包”。張女士粗略計算,餐廳每天的廚餘(yu) 垃圾隻有半桶,裏麵基本都是骨頭、果皮等,餐桌浪費的現象比前幾年改善了許多。
“我以前覺得打包剩菜很丟(diu) 人。”今年27歲的呼和浩特姑娘張佳回憶,幾年前她和父母一起出去吃飯,父母總會(hui) 點一大桌子菜,有的菜幾乎沒動過也不打包,“感覺吃飯是為(wei) 了麵子”。但現在張佳和朋友出去吃飯,單純是為(wei) 了享受美食,出門前會(hui) 提前做好攻略,點餐時適量點些招牌菜,“剩得多的菜一定會(hui) 打包,留著第二天熱熱吃”。
據統計,廚餘(yu) 垃圾在我國生活垃圾中占比高達70%到85%,北京市民竇婉家也不例外,她家中60%以上都是廚餘(yu) 垃圾。2019年開始,竇婉嚐試用廚餘(yu) 垃圾堆肥。她在網上查閱了很多資料,首先把可用於(yu) 堆肥的廚餘(yu) 垃圾,比如主食、西瓜皮、果殼等挑出來,然後把這些垃圾倒入堆肥桶,一層10厘米左右厚的廚餘(yu) 垃圾、覆蓋一層樹葉、一層泥土,最後把蓋子蓋嚴(yan) 實。今年8月,竇婉測算出在過去16個(ge) 月裏,共計堆肥281公斤。
合理采購、科學存儲(chu) 、按需做飯,竇婉分享她摸索出來的“節約經”。她認為(wei) 剛開始很難做到“零垃圾”,因此建議盡量提前做好規劃,避免不必要的采購。
居住在北京的環保人士塔拉原本從(cong) 事藝術設計行業(ye) ,從(cong) 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她五穀不分。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她接觸了有機農(nong) 業(ye) ,發現原來糧食、蔬菜生產(chan) 的過程如此不易。她開始有計劃地采購食物、科學儲(chu) 存食物、進行廚餘(yu) 垃圾堆肥,學習(xi) “全食物”的製作方式,盡量不浪費任何食材。
在塔拉看來,餐桌浪費、消費主義(yi) 盛行與(yu) 年輕人缺乏對食物的直觀認知有關(guan) 。如今,大多數年輕人都是從(cong) 消費端而不是生產(chan) 端接觸到食物,難以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感同身受。因此,她做了“市集綠主張”的環保項目,提出“舉(ju) 手之勞做環保”的口號,在微信公眾(zhong) 號上發布《做飯不浪費全攻略》《實用家庭廚餘(yu) 堆肥寶典》等文章,還組織大家到有機農(nong) 田種地體(ti) 驗。
在塔拉的影響下,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慢慢養(yang) 成了節約環保的習(xi) 慣。她發起成立的“家庭廚餘(yu) 堆肥社群” 有1100多人參與(yu) 。她的丈夫原來愛點外賣,不吃剩菜剩飯,在她的影響下,也會(hui) 自己帶飯到單位,盡量減少外食。“我明顯感受到拒絕浪費正在成為(wei) 一種新浪潮。”塔拉說。
實際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塔拉一樣,加入到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行列中來。據媒體(ti) 報道,“光盤打卡”創始人柳濟琛透露,目前“光盤打卡”小程序用戶超過100萬(wan) 人,月活躍用戶有20萬(wan) 人左右。
今年4月,團中央社會(hui) 聯絡部和中華環保基金會(hui) 等單位發起的“2020重啟 從(cong) 光盤做起”活動,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1.1億(yi) ,覆蓋上千所高校。活動期間累計光盤打卡次數超過100萬(wan) ,據估算,相當於(yu) 減少食物浪費55噸、減少碳排放196噸。
拒絕餐桌浪費,年輕人有妙招
在90後上海高校教師江珊看來,當代大學生整體(ti) 上很少有餐飲浪費的行為(wei) ,隻會(hui) 在菜品不合口味時偶爾發生。“浪費食物很可惜,畢竟全球範圍內(nei) 糧食資源緊缺。我會(hui) 建議他們(men) 盡量吃完,或者不要點得太多,以免發生浪費現象”。
在和大學生相處時,江珊發現當代年輕人的餐飲習(xi) 慣和上一代人有所不同。首先,飲食習(xi) 慣更注重健康和用餐體(ti) 驗;其次,他們(men) 很少像某些長輩那樣,為(wei) 了麵子故意鋪張浪費。“大家都覺得沒必要的飯局可以少一些,尤其討厭那種勸酒飯局。另外,年輕人聚餐付賬習(xi) 慣AA製,我覺得這也是很不錯、很理智的行為(wei) ”。
上海市進才中學高三學生王曦平告訴記者,她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親(qin) 人、同學都有比較強的“光盤”意識。但在婚宴等場合,點菜過多、無人打包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的浪費相當可觀。她認為(wei) ,“麵子問題”是導致食物浪費的一大根源。
怎樣避免餐飲浪費,王曦平有自己的想法。首先,無論在食堂就餐還是點外賣,最好做到“吃多少點多少”;其次,她和朋友聚餐時,如果有剩餘(yu) ,會(hui) 玩“誰輸了誰吃一口菜”的小遊戲,在不浪費食物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團建的樂(le) 趣。此外,她發現學校食堂會(hui) 把其他菜品中沒用完的年糕、番茄等食材放在麻辣燙窗口供同學選擇,是個(ge) 不錯的辦法。
上海姑娘江珊是朋友心目中的“美食家”,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出門旅行,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主題。她認為(wei) ,真的熱愛美食,就必須尊重食物。對於(yu) 餐廳如何減少浪費,她給出不少建議:有些餐廳的菜單上會(hui) 標注每份食物的克數,讓食客在點餐時心裏有數,避免點得太多,這個(ge) 做法值得推廣。此外,餐廳可以完善打包服務,在菜單上寫(xie) 清楚回去以後怎樣加熱。如果顧客在店裏把食物全部吃完的話,商家可以獎勵這種行為(wei) ,比如送一些代金券之類的。
幾年前出國留學時,江珊經常自己做飯,在購買(mai) 、存儲(chu) 、烹飪食物方麵,也有不少妙招。例如,去超市、生鮮平台買(mai) 菜時,選擇一人份的食材,或者預處理過的半成品。如果隻能買(mai) 到大分量的食材,可以先分開處理成小包裝,放在冰箱儲(chu) 存。
事實上,年輕人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很多避免餐飲浪費的方法。在豆瓣最大的討論組“下廚房”小組,有100多萬(wan) 網友交流製作美食的心得,如何避免浪費食物,也是一個(ge) 經常被提及的話題。
記者看到,“奶粉太難吃,怎麽(me) 消耗”的話題下麵有幾十條回複:可以加巧克力粉、可可粉泡巧克力牛奶,也可以泡咖啡;如果家裏有小朋友的話,可以做成溶豆;做雙皮奶、蛋糕,適當增加奶粉的比例,等等。在另一個(ge) 話題“求助:黃豆醬怎麽(me) 消耗?”下麵,網友也紛紛支招:土豆燉豆角可以放點,還可以做雞蛋醬;燉牛肉、紅燒魚也可以放;做黃燜雞、燜茄子都用得著。
改進就餐環境,“光盤”更順利
2013年,有公益人士發起了以“餐廳不多點、食堂不多打、廚房不多做”為(wei) 宗旨的“光盤行動”。隨著“光盤行動”的推廣,全國各地許多單位和學校食堂通過改進就餐環境和餐食供給方式,讓“舌尖上的浪費”現象逐步減少。
上海市進才中學食堂經理曹輝從(cong) 事餐飲行業(ye) 10餘(yu) 年,負責過上海多所中學食堂運營。他告訴記者,進才中學是寄宿製學校,為(wei) 確保安全,學生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食堂吃。幾年前,食堂裏浪費現象時有發生。2018年,食堂將14個(ge) 套餐窗口中的13個(ge) 都改成了點餐製,學生可以避開或者少點自己不愛吃的菜品;在調研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食堂開始提供石鍋拌飯、米線等受歡迎的特色餐食,減少了浪費。此外,食堂製作了不少提醒“光盤”的宣傳(chuan) 標語,學生會(hui) 的同學也自發宣傳(chuan) 節約糧食的好習(xi) 慣,收效明顯。
複旦大學總務處餐飲辦負責人王玨介紹說,近年來學校後勤部門在減少餐飲浪費方麵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進行“光盤行動”宣教活動;在調研基礎上更新菜品設計,師生愛吃,浪費就少;不斷改進生產(chan) 加工環節,在確保食材質量的基礎上降低廚餘(yu) 損耗;運用大數據合理規劃采購量,推出菜肴的種類和數量也根據師生不同時段的就餐規模實時安排。
王玨說,複旦大學每年都舉(ju) 辦學生“後勤體(ti) 驗崗”誌願者活動,讓學生在物業(ye) 、綠化、食堂等後勤崗位體(ti) 驗一天勞動,用親(qin) 身感受傳(chuan) 遞尊重勞動、節約糧食的理念。2018級微電子學院學生單博遠曾參加過五六次後勤體(ti) 驗活動。過去,單博遠也曾因為(wei) 沒時間或胃口不好沒吃完飯菜,但沒有多想便倒掉了。體(ti) 驗活動中,他看到飯菜被倒進垃圾桶,會(hui) 覺得心裏很難受。之後,他逐步養(yang) 成了就餐時寧可少要一點,也盡可能不浪費的習(xi) 慣。他的室友和朋友聽說他的經曆,也很少浪費食物了。
單博遠認為(wei) ,一些年輕人浪費食物主要是因為(wei) “認識不夠”,建議大學食堂提高宣傳(chuan) 力度,多開展一些有關(guan) 節約糧食的活動。比如引導大學生參與(yu) 食堂勞動,自己做飯給別人吃,“我覺得誰都不希望自己做的飯被浪費”。
中國社科院社會(hui) 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兆陽認為(wei) ,部分50後、60後因為(wei) 體(ti) 會(hui) 過貧窮落後到繁榮富裕的過程,出於(yu) 補償(chang) 心理而追求享受;也有的為(wei) 顯示財力,出於(yu) 虛榮心而鋪張浪費,尤其表現在商務宴請、公款吃喝、會(hui) 議活動、婚喪(sang) 嫁娶等場合,這些是需要嚴(yan) 格控製的浪費。成長於(yu) 物質豐(feng) 富年代的青年很少有補償(chang) 消費的心態,他們(men) 隨著互聯網成長,對新鮮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在餐飲文化上喜歡新奇、炫酷,口味變化大,容易接受新的食材和口味,也容易受外在信息影響。
在孫兆陽看來,當代青年沒有經曆過食物短缺或貧乏的年代,對餓肚子沒什麽(me) 感受,在餐飲習(xi) 慣上會(hui) 按照自小養(yang) 成的習(xi) 慣行事。少數年輕人挑食、浪費不是有意為(wei) 之,而是因為(wei) 他們(men) 在成長中接受的教育。引導青少年節約糧食、拒接浪費,要采取生動、鮮活的表達方式對他們(men) 開展珍惜食物的教育,而不是高高在上、陳詞濫調、古板刻薄的說教;此外,在用餐時簡單地限定飲食數量,也是一種辦法,建議餐館、食堂通過提供更多個(ge) 性化的菜品和菜量選擇,鼓勵青年人按需用餐,養(yang) 成“光盤”習(xi) 慣。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張佳為(wei) 化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