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河北西舊屯村“脫貧圖”: 一張“紅”圖展 未來可期路

張桂芹 蓋巧琳 發布時間:2020-08-24 14:3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承德8月24日電 (張桂芹 蓋巧琳)“三年前,這張圖還是滿眼綠色。”在國網隆化縣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駐地,有一張十分醒目的“紅”圖。“黃色代表‘一般戶’、綠色代表‘未脫貧戶’、紅色代表‘已脫貧戶’。”河北隆化縣西舊屯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立新稱,這張由“綠”變“紅”的圖,是該村脫貧致富的巨大寫(xie) 照。

  “一張圖”謀劃百姓致富路

  空中俯瞰河北隆化縣舊屯鄉(xiang) 西舊屯村,鱗次櫛比的一色紅瓦房與(yu) 蔥鬱的青山相映成趣。眼下正值上山采蘑的好時節,王恩東(dong) 開辦的蘑菇烘幹基地成為(wei) 當地新鮮野生蘑菇的“集合地”。稱重、分揀,8台電動烘幹機齊上陣,忙得不亦樂(le) 乎的王恩東(dong) 笑著說,每天能收上千斤。

  “西舊屯傍著灤河,依著青山,山上有采不完的蘑菇。”曾是貧困戶的王恩東(dong) 早有靠采蘑菇摘“窮帽”的想法。但成堆的蘑菇全靠人工晾曬,每逢陰雨天,蘑菇便腐爛,“想買(mai) 烘幹機,但囊中羞澀,隻得苦守青山端著窮飯碗。”

  2018年,王恩東(dong) 知道駐村工作隊開展掛圖推進脫貧工作後,萌生了檢測駐村工作隊是否是“光說不練的假把式”的想法。“我除了一把力氣,啥都沒有。就想買(mai) 台烘幹機,收蘑菇,給大夥(huo) 兒(er) 增條致富路。”

  “咱們(men) 先上山。”張立新二話沒說。山林間成片的野生蘑菇,讓兩(liang) 人當即達成意向。“一台太少,既然要幹,咱就讓滿山的蘑菇變成寶。”

  跑辦小額信貸30萬(wan) 、協調場地、布設線路,很快8台電動烘幹機安裝完畢。王恩東(dong) 擼起袖子加油幹,除了收購加工蘑菇,他還盯上了山上野生中藥材。目前,年烘幹濕蘑菇4萬(wan) 多斤,加工各類中藥材40餘(yu) 噸,每年為(wei) 周邊百姓增加收入100多萬(wan) 元。“不僅(jin) 還清了貸款,還幫助近百戶貧困戶脫貧。”

  臨(lin) 時支部築牢基層戰鬥堡壘

  “全村540戶148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48戶、781人,貧困發生率達52%,是全鄉(xiang) 最大的貧困村。”據西舊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關(guan) 中月介紹,以往因村務混亂(luan) ,該村一度成了有名的問題村、落後村。

  2016年,國網隆化縣供電公司工作隊入駐西舊屯村,走村入戶察實情,精準施策定路線,開展“分類管理、精準施策、掛圖推進”專(zhuan) 項行動,對全村540戶進行梳理分類,形成戶類明確、各戶享受政策清晰的村級戶情分布圖,為(wei) 每戶製定戶情明白紙和後續扶持計劃,一戶一策,精準發力。

  街巷全硬化、179戶危房全改造、自來水入戶……如今,走在西舊屯村,有機稻田稻穗金黃飽滿、養(yang) 殖場內(nei) 豬肥牛壯、百畝(mu) 山櫻桃基地果實累累、新建的商業(ye) 樓正對外招租……家鄉(xiang) 的巨大變化,讓16歲就外出打工的趙榮軍(jun) 毅然返鄉(xiang) 創業(ye) 。

  “沒場地,工作隊協調廢棄糧庫;電力不足,立即擴容變壓器。”趙榮軍(jun) 說,他創辦的工廠生產(chan) 樂(le) 器箱包年銷10萬(wan) 餘(yu) 件,解決(jue) 了村裏35名留守婦女就業(ye) 問題,使她們(men) 人均年增收2萬(wan) 多元。

  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隊”

  “我被承德醫學院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錄取了。”剛得知喜訊,王東(dong) 明便把消息告訴了張立新。性格內(nei) 向、乖巧懂事的王東(dong) 明,曾因家庭貧困產(chan) 生輟學念頭,“奶奶有病,家裏就靠父親(qin) 在附近打零工維持生活。”

  在一次入戶走訪時,工作隊得知了他的情況。“讀大學學本領,才是幫助家庭擺脫貧困的長久之計。”很快,張立新幫助王東(dong) 明辦理了“三免一助”。

  如今,破舊的老屋修葺一新。母親(qin) 當上護林員,奶奶吃上低保,父親(qin) 通過技能培訓,到北京幹起了瓦工,家裏有了穩定收入。“我、我的家、我們(men) 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我要成為(wei) 一名基層醫生,紮根鄉(xiang) 村去幫助更多人。”王東(dong) 明高興(xing) 地說。

  截至今年5月,西舊屯村的脫貧攻堅圖上248個(ge) 綠色全部變成紅色。對於(yu) 如何做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做好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西舊屯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hui) 製定了“按勞所得、二次分配”的原則。

  “比如,對於(yu) 每年25萬(wan) 元的村集體(ti) 光伏電站收益分配?”張立新解釋說,無勞動能力的直接分配,有勞動能力的在完成村裏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才能獲得分配,目的就是罰懶獎勤,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機製。

  同時,該村在現有扶貧專(zhuan) 崗、護林員隊伍中,按照村民年齡結構,圍繞特長開展人員培訓,激發群眾(zhong) 自我發展、參與(yu) 發展,共享發展提升內(nei) 生動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一張“紅”圖展,西舊屯村未來可期。(完)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