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看北京如何“成團”發展 破解兒童看病難

田雅婷 發布時間:2020-08-30 08:12:00來源: 光明日報

  活兒(er) 難幹、人難留,兒(er) 科醫療資源短缺問題愈發嚴(yan) 峻——

  看北京如何“成團”發展,破解兒(er) 童看病難

  自古以來,兒(er) 科就被稱為(wei) “啞科”。由於(yu) 兒(er) 科就診的孩子年齡小,難以準確表達病痛及症狀,加之患兒(er) 不易配合檢查,能給孩子使用的療法及藥物非常有限等原因,給診治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也正是因為(wei) 這樣,很多醫學生畢業(ye) 後都不願意選擇兒(er) 科就業(ye) ,使得看病難問題在兒(er) 科尤為(wei) 突出。

  當下正值夏秋交際,每逢此時都是流感肆虐的季節,今年還有可能麵臨(lin) 新冠與(yu) 流感疊加,兒(er) 科醫療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更加凸顯。

  在北京有兩(liang) 家主要的兒(er) 科專(zhuan) 科醫院,一家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er) 童醫院,另一家是首都兒(er) 科研究所。其他醫院,要麽(me) 沒有兒(er) 科,要麽(me) 有兒(er) 科,卻常存在資源短缺、配置不均衡、兒(er) 科常用藥品不全等種種問題。因此孩子一旦生病,家長通常會(hui) 直接往兩(liang) 家兒(er) 科專(zhuan) 科醫院“跑”,這也使得兩(liang) 家兒(er) 科專(zhuan) 科醫院常人滿為(wei) 患,醫務人員長期超負荷工作。

  那麽(me) ,兒(er) 童看病難問題究竟該如何破解呢?

  日前,記者從(cong) 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媒體(ti) 溝通會(hui) 上獲悉,北京市兒(er) 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曆經近三年探索與(yu) 實踐,已聯合18家擁有兒(er) 科的北京市屬醫院,成功搭建了“醫療協作、科研協同、教學同步”三張共建共享網絡,推動兒(er) 科乘風破浪“成團”發展。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潘蘇彥指出,為(wei) 進一步加快北京市屬醫院兒(er) 科科技創新和學科發展,引導北京市屬醫院由臨(lin) 床為(wei) 主向臨(lin) 床科研並重轉型發展,探索解決(jue) 兒(er) 科醫療資源短缺與(yu) 不均等難題,按照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的統一領導和部署,由北京兒(er) 童醫院作為(wei) 牽頭單位,首都兒(er) 科研究所附屬兒(er) 童醫院作為(wei) 聯合牽頭單位,18家擁有兒(er) 科的北京市屬醫院本著平等自願、共建共享的原則,率先組建成立了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兒(er) 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共同致力於(yu) 建立一套以學科建設為(wei) 主線、協同發展為(wei) 目標、橫向合作為(wei) 手段的兒(er) 科發展體(ti) 係。此舉(ju) 打破醫院“圍牆”、盤活兒(er) 科資源,呈現出加快協同發展、助推科技創新的良好發展態勢和係列發展成果。

  1 機製創新,盤活兒(er) 科資源“一盤棋”

  正所謂“不破不立”。成立兒(er) 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首先要打破的就是醫院的“圍牆”。

  “近三年來,經過日常運行機製和長效發展模式的實踐探索,采取內(nei) 調研、外走訪的策略,協同中心成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製。”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兒(er) 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兒(er) 童醫院院長倪鑫介紹說,我們(men) 形成了“牽頭單位——聯合牽頭單位——成員醫院”的協同合作模式,通過“學術委員會(hui) ——執行委員會(hui) ——綜合管理辦公室”的有效管理,建立工作製度,包括具有北京市屬醫院兒(er) 科發展特色的中心章程、專(zhuan) 項考核方案、經費管理辦法、規範化的信息定期上報和例會(hui) 工作製度等,確保中心高效運行與(yu) 精細化管理。

  據了解,作為(wei) 牽頭單位與(yu) 聯合牽頭單位,北京兒(er) 童醫院和首都兒(er) 科研究所附屬兒(er) 童醫院將學科建設與(yu) 優(you) 勢互補緊密結合,結合各單位的優(you) 勢特色和發展需求,將各醫院兒(er) 科醫療資源整合為(wei) “一盤棋”,主動麵向協同單位成員提供疑難病診治的便捷預約、會(hui) 診、轉診、特殊檢查檢驗等綠色通道,以及提供醫師培訓、科研合作等綜合服務,力求同步提升各院兒(er) 科診療、科研與(yu) 人才培養(yang) 水平,實現京內(nei) 患兒(er) 分散就近就醫、兒(er) 科綜合實力全麵提升。倪鑫說:“我們(men) 希望推動協同建設,讓患兒(er) 不再都湧向兒(er) 童醫院和首兒(er) 所,就近就能享受優(you) 質的兒(er) 科服務。”

  2 醫療協作,織牢兒(er) 科就醫便捷網

  線下,協同中心各成員單位完善兒(er) 科診區建設;線上,依托信息技術構建遠程醫療網絡,協同中心醫療協作網雙線並進,為(wei) 兒(er) 童就近就醫提供了便利,也對兒(er) 科醫療水平整體(ti) 提升提供了支持。

  三年間,兩(liang) 家牽頭單位加強外派人員遴選、考核,以成員單位發展基礎為(wei) 出發點,根據兒(er) 科發展方向及覆蓋區域兒(er) 科就醫需求,製定適宜的學科建設方案,填補成員單位學科、技術以及病種收治等多方麵醫療空白。如今,北京天壇醫院完成新生兒(er) 病區籌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完成兒(er) 科急診籌建、北京世紀壇醫院實現兒(er) 童腫瘤救治能力提升、北京朝陽醫院實現兒(er) 科呼吸與(yu) 皮膚病診治的全麵升級、北京同仁醫院逐步打造完善的新生兒(er) 診療平台……

  2019年,首都兒(er) 科研究所附屬兒(er) 童醫院派往北京朝陽醫院的兒(er) 科主任,開展了兒(er) 童支氣管鏡檢查和灌洗技術,填補了北京朝陽醫院該項技術的空白,同時培養(yang) 該院兒(er) 科醫護人員學習(xi) 和掌握常規操作,進一步提升了常見兒(er) 童呼吸道疾病的診療能力,擴大了服務範圍。截至目前,已完成兒(er) 童支氣管鏡手術21例。

  去年9月,一名胎糞吸入綜合征的新生兒(er) 成為(wei) 該項技術的首位受益者。據了解,該患兒(er) 出生後低氧血症,給予治療後,仍存在呼吸偏快、輕度三凹征,胸部CT提示雙肺大片實變,考慮吸入性肺炎,不除外肺不張,肺內(nei) 可能存在胎糞殘留,順利完成了支氣管鏡灌洗術後,呼吸困難明顯改善。

  不僅(jin) 如此,根據“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指導思想,協同中心還籌建遠程會(hui) 診中心、轉會(hui) 診平台和新生兒(er) 轉運平台,實現患者診療信息院際間實時傳(chuan) 輸,保障轉院接診、收治患者雙向無縫銜接。可以看到,協同單位成員間患者轉診安全、高效、及時,真正實現讓病人少跑路、信息多跑路。

  2020年,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yan) 峻。北京天壇醫院收治免疫性腦炎患兒(er) ,常規治療後病情好轉,但入院14天後,開始出現持續高熱,伴畏寒,咳嗽,肺CT提示右肺炎症,因病情複雜經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會(hui) 診後轉入北京兒(er) 童醫院風濕免疫科,腦脊液檢查提示為(wei) 新型隱球菌感染,後轉入感染科治療。經規範治療,曆時69天病情好轉出院。

  記者還了解到,按照危重新生兒(er) 轉運救治網絡模式,協同中心對成員單位進行了轉運培訓和轉運前的對接共作,截至2020年6月共轉運危重新生兒(er) 1111人次,服務範圍涵蓋婦產(chan) 醫院等10家單位。協同中心還建立了危重新生兒(er) 轉運培訓機製,修訂危重新生兒(er) 轉會(hui) 診相關(guan) 製度及方案,編撰並發放《危重新生兒(er) 轉運實用技術手冊(ce) 》,開辦了危重新生兒(er) 救治、轉運學習(xi) 班,達到規範專(zhuan) 業(ye) 急救服務醫療機構和綜合醫療機構危重新生兒(er) 搶救技術、進一步提高危重新生兒(er) 救治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有效控製新生兒(er) 死亡的目的。僅(jin) 聯合牽頭單位的危重新生兒(er) 轉運數量,就由2017年的351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626人次,增長了78.3%。2020年,協同中心牽頭單位與(yu) 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實現最小胎齡23+5周及體(ti) 重550g危重新生兒(er) 的成功轉運。

  此外,在兩(liang) 家兒(er) 科專(zhuan) 科醫院中,“明星小藥”非常受歡迎,但由於(yu) 是院內(nei) 製劑,不能在市場上流通。為(wei) 此,協同中心根據成員單位兒(er) 童專(zhuan) 科檢查、治療發展需要,打通院際間采供互通平台,積極推動兒(er) 童自製劑院際間調配使用,進而保障臨(lin) 床同質化診療實施,滿足患者就醫需求。

  2019年,北京兒(er) 童醫院自製劑水合氯醛膠漿向清華長庚醫院的調劑,彌補了後者口服鎮靜藥物使用空白;首都兒(er) 科研究所附屬兒(er) 童醫院的膚樂(le) 霜等院內(nei) 製劑,實現了在北京朝陽醫院的跨院調劑使用,此舉(ju) 方便患兒(er) 就近診療,受到患兒(er) 家長的一致好評。“未來,‘明星小藥’的使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這樣,家長們(men) 可以少些奔波,專(zhuan) 科醫院的資源也可以少些占用,” 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兒(er) 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秘書(shu) 長、首都兒(er) 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謝向輝說。

  另據悉,近三年來,協同中心各成員醫院積極開展深度醫療合作,開展聯合查房、疑難病例討論、遠程會(hui) 診,推廣臨(lin) 床診療方案、臨(lin) 床路徑、兒(er) 科質控和培訓等,不斷提升中心成員單位兒(er) 科醫療同質化水平。目前,協同中心正在開展兒(er) 科醫療服務能力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建設,從(cong) 住院綜合服務能力、學科發展均衡性、病種質量、負性事件等方麵對各單位兒(er) 科專(zhuan) 業(ye) 醫療服務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jia) 。

  3 科研協同,搭建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網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兒(er) 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已建立北京市屬醫院“院際間”的兒(er) 科科技資源共享共建模式,努力實現優(you) 質兒(er) 科科技資源的有效利用。

  據謝向輝介紹,牽頭單位北京兒(er) 童醫院和聯合牽頭單位首都兒(er) 科研究所附屬兒(er) 童醫院已共享54台大型科研儀(yi) 器平台設備,成員單位可通過電話預約使用,儀(yi) 器平台整體(ti) 年服務時長達20000小時,服務課題項目達百餘(yu) 項,助力協同成員單位科研水平的提升;對於(yu) 臨(lin) 床高度懷疑遺傳(chuan) 因素相關(guan) ,如先天畸形,遺傳(chuan) 代謝、免疫缺陷、反複感染、神經係統疾病等疾病,可為(wei) 成員單位提供測序服務;已開放共享兒(er) 童樣本庫資源共享平台,中心內(nei) 部實現多中心樣本、標本存儲(chu) ,同時也可以申請查詢樣本庫現存樣本情況;已開通兒(er) 科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如館際互借、文獻傳(chuan) 遞及電子文獻信息資源共享使用等,專(zhuan) 業(ye) 的兒(er) 科方法學團隊定期開展方法學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科研能力整體(ti) 提升與(yu) 專(zhuan) 業(ye) 學科探討交流2個(ge) 方麵舉(ju) 辦多樣化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各類學術交流活動百餘(yu) 場,全方位助力市屬醫院兒(er) 科科研發展,最終實現市屬醫院兒(er) 科“百花齊放,抱團發展”。

  據悉,通過建立“院際間”兒(er) 科科技資源共享共建模式,主打科研“項目-平台-資源”共襄發展。設立“兒(er) 科專(zhuan) 項”科研項目96項,涵蓋重點、一般、創新推廣、管理等多維度立項,重點開展兒(er) 童氣道、兒(er) 童血液/腫瘤規範與(yu) 診治、小兒(er) 先天畸形及常見疑難複雜疾病、兒(er) 童營養(yang) 性疾病、兒(er) 童感染免疫等疾病的高水平多中心臨(lin) 床研究,科研經費投入共計3000萬(wan) 元。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協同中心還主動擔當,積極投身兒(er) 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科學研究工作中,並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牽頭製定專(zhuan) 家共識;共同編製《嚴(yan) 重急性呼吸係統綜合征冠狀病毒2感染兒(er) 童預防20問》;積極開展兒(er) 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專(zhuan) 題公益講座等。

  與(yu) 此同時,首都兒(er) 科研究所附屬兒(er) 童醫院科研團隊還建立了一種操作簡單、快速、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結果可視的RT-LAMP檢測方法,為(wei) 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提供了新的技術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協同中心兒(er) 保團隊關(guan) 注居家隔離防控措施下兒(er) 童的健康成長,提出我國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出現的延遲接種情況及應對措施,指出短期延遲接種或不同疫苗間隔程序對多數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影響相對有限,為(wei) 疫情期間疫苗接種提出指導建議。聯合澳大利亞(ya) 等15個(ge) 國家的權威專(zhuan) 家在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雜誌發表評述,建議在COVID-19流行期間各部門分工合作,促進兒(er) 童的運動、久坐行為(wei) ,尤其減少娛樂(le) 性電子屏幕暴露時間和睡眠的健康水平,進一步促進各國關(guan) 注居家隔離防控措施下的兒(er) 童運動健康。

  4 教學同步,骨幹師資優(you) 質課程全部上網

  學科發展離不開教育。據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科教處處長潘軍(jun) 華介紹,目前協同中心已完成跨院教學專(zhuan) 家庫的建立,包括專(zhuan) 家59人、骨幹師資13人,並將跨院人才培養(yang) 落到實處,先後舉(ju) 辦兒(er) 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18場、兒(er) 科住院醫師能力技能大賽2場、兒(er) 科住院醫師能力考核6場、兒(er) 科住院醫師師資培訓研討班4場,累計2000餘(yu) 人參與(yu) ,兒(er) 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及考核有效提高了住院醫師的崗位勝任力,實現了規培同質化目標,推動了北京市屬醫院兒(er) 科協同發展。

  以協同中心為(wei) 依托,各成員單位聯合完成兒(er) 科專(zhuan) 項《北京市兒(er) 科臨(lin) 床技能培訓體(ti) 係建設》、《兒(er) 科繼續醫學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與(yu) 共享》以及《共建優(you) 秀兒(er) 科師資培訓體(ti) 係》項目的研究;創新兒(er) 科繼續醫學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與(yu) 共享工作,建立了教學資源網絡共享平台。

  早前,住院醫師臨(lin) 床思維能力訓練課程均以線下教學形式開展,協同中心成員單位住院醫師隻能趕往北京兒(er) 童醫院現場聽課,由於(yu) 受距離及工作時間的限製,初期中心成員單位參與(yu) 思維訓練課程的積極性並不高,通過教學資源網絡共享平台的建設,改為(wei) 采用網絡直播方式同步分享,多家中心成員單位組織醫師進行觀看,教學參與(yu) 度和積極性明顯提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常規的教學活動受到限製,協同中心加快籌建線上學習(xi) 平台,挑選各專(zhuan) 業(ye) 優(you) 秀的師資課程,將189條課程視頻上線,為(wei) 各家成員單位建立了獨立的免費網上平台登錄賬戶和密碼,供各成員單位登錄平台學習(xi) 。線上學習(xi) 平台的建立開啟了協同中心新的教學及學習(xi) 模式,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製,解決(jue) 了協同成員單位住院醫師因忙於(yu) 臨(lin) 床工作而無法參與(yu) 集中授課的難題,達到了擴大教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從(cong) 而為(wei) 住院醫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學習(xi) 機會(hui) 。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北京市屬醫院有1747名兒(er) 科醫生,較協同中心成立之初的1482名兒(er) 科醫師,提升了近18%,北京市屬醫院兒(er) 醫團隊不斷壯大。

  對於(yu) 學科協同中心的未來發展,潘蘇彥表示,學科協同中心的建設是開拓性的工作,是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創新管理探索新模式的試驗田。兒(er) 科和消化學科協同發展中心作為(wei) “先行軍(jun) ”,在過去幾年裏,按照規劃建設方案,樹立了協同發展的觀念和視野、明晰了工作機製和發展定位、逐步突破了行政壁壘,同時也全麵鍛煉了管理人才。希望未來,協同中心繼續以需求為(wei) 導向,以合作共贏為(wei) 目的,深入挖掘學科創新點、聚焦學科交叉與(yu) 融合、探索製定精準績效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同步發展信息互聯互通和醫學數據庫建設,以助力兒(er) 科學科取得更大的進步,並最終結出成果轉化應用的碩果。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