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共藝術促進城市文化生長
用公共藝術促進城市文化生長(城市更新,藝術何為(wei) ?)
城市建設的獨特性,與(yu) 城市特有的文化息息相關(guan) 。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氣質所在。可以說,中國的城市轉型發展正在步入“美學時代”,人們(men) 對“美的城市”的追求、對藝術化生存方式的探索從(cong) 未停止。
隨著城市發展越來越強調城市整體(ti) 設計的關(guan) 鍵作用,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藝術為(wei) 門徑的城市設計實踐也日益增多。“藝術導向的城市設計(AUD)”和“軟城市”理念的提出,便旨在用藝術思維和城市設計激活、優(you) 化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以“藝術塑造城市”為(wei) 指向,構建怡人的、豐(feng) 富多彩的人文活動空間體(ti) 係,彰顯城市品格,活躍城市人文氛圍,激發創新活力。
講述故事 傳(chuan) 播記憶
公共藝術,是將藝術植入公共生活土壤、對城市文化有生發作用的“種子”。
以《北京·記憶》為(wei) 例。這件公共藝術作品,位於(yu) 北京地鐵八號線南鑼鼓巷站站廳層。作為(wei) 北京地鐵線網的重點站,其公共藝術創作必然要彰顯城市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在重現鮮活的北京記憶的同時,更加注重藝術的延展價(jia) 值,讓作品講述城市動人故事,傳(chuan) 承城市創新精神,綻放城市友善表情。《北京·記憶》由4000餘(yu) 個(ge) 琉璃鑄造的單元立方體(ti) 拚貼而成,用剪影的形式表現了富有老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場景。每個(ge) 琉璃塊中都珍藏著由生活在北京的人提供的一個(ge) 老物件,它可能是一枚紀念徽章,一張糧票,一個(ge) 頂針,一條珠串,一張黑白老照片……一個(ge) 個(ge) 時代縮影,在不經意間便勾起人們(men) 對北京的溫暖記憶。創作者還在臨(lin) 近的琉璃塊中加入可供手機掃描的二維碼,大眾(zhong) 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閱讀關(guan) 於(yu) 該物件的介紹及其背後故事,讓城市記憶以動態的方式保存、流傳(chuan) ,喚起人們(men) 的情感共鳴與(yu) 回憶,激發市民的自豪感、責任感和歸屬感,讓各地乘客愛上這座城市、留下美好記憶,使大眾(zhong) 成為(wei) 藝術的參與(yu) 者。
南鑼鼓巷站公共藝術的呈現,比結果更為(wei) 重要的是老物件的采集過程,在這個(ge) 一直持續的開放式征集過程中,眾(zhong) 多零散的個(ge) 體(ti) 記憶被集合,最終升華為(wei) 城市的集體(ti) 記憶,並通過作品的多元傳(chuan) 播延伸成“傳(chuan) 遞性回憶”。
再如位於(yu) 鄭州東(dong) 風渠濱河公園裏的一組火車主題雕塑“1904公園”。“1904”本是一個(ge) 年份,用它來命名,具有特殊的意義(yi) ——自從(cong) 1904年第一輛蒸汽機車駛到這裏,小小鄭縣便逐步發展成交通樞紐鄭州,是火車為(wei) 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參考當年鄭縣車站的老照片,運用現代的鋼架體(ti) 複原的車站輪廓,成為(wei) 一個(ge) 框架,框架周圍有許多趕車、等車的人,一如1904年的鄭縣站。這些寫(xie) 實雕塑,把觀者帶到那個(ge) 年代,與(yu) 曆史對話。這裏也有很多與(yu) 大眾(zhong) 互動的有趣雕塑,比如鐵軌上的《軋道車》、火車頭雕塑等。係列主題雕塑,如同一條記憶長廊,將鄭州的曆史與(yu) 現在連接在一起,讓人們(men) 記住鄭州這段曆史,望向充滿活力的未來。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公共藝術應進一步強化地域識別性和互動參與(yu) 性,將公共空間、大眾(zhong) 和藝術聯結成一個(ge) 新的場域,成為(wei) 集藝術、公共文化、社會(hui) 話題、市民互動、媒體(ti) 傳(chuan) 播於(yu) 一身的新型藝術載體(ti) 。
美育空間 人文滋養(yang)
公共藝術激活的城市空間,堪稱承載美育功能的“美術館”——藝術作為(wei) 紐帶,連接人們(men) 的生活,使城市文化具有生長性,不僅(jin)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大眾(zhong) 審美水平,還以人文精神滋養(yang) 民族品格。
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公共藝術整體(ti) 規劃的目標,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美術館”。“人文機場”的建設是曆史賦予的重托。作為(wei) 彰顯人文機場最直觀、最顯現的載體(ti) ,公共藝術的延展價(jia) 值在於(yu) 培育機場的文化創新力和文化生長力,塑造機場獨特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內(nei) 涵,從(cong) 而提升機場美譽度。
人文機場的營造,采用藝術+交互(公共藝術)、藝術+功能(藝術化設施)、藝術+計劃(遺產(chan) 活化)、藝術+平台(天空美術館)的方式,讓新機場充滿人性關(guan) 懷、擁有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與(yu) 機場空間和建築緊密結合,成為(wei) 既反映傳(chuan) 統文化又注重人文精神的場所——
當你點擊《舷窗》屏幕上的圖標,可以實時觀看中國美景;當你經過國際到達通道,兩(liang) 幅體(ti) 現宋畫意境的數字長卷《歸鳥集》上的鳥兒(er) 會(hui) 起飛、跟隨,迎八方來客,作品畫麵還會(hui) 隨季節、天氣變化;當你在《意園》采用亞(ya) 克力管製作的“竹林”旁遊走,明暗隨時間漸變,似穿林驅霧,激活遊園體(ti) 驗;當你抬頭遠望,會(hui) 看到兼具遮陽功能的藝術化設施《花語》,隨著音樂(le) 律動開合,根據日照實時調整大小,自動調節光線……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二期規劃,還將呈現“天空美術館”,其定位是成為(wei) 中國藝術展示的窗口、信息資源共享的平台、展現文化自信的舞台。
公共藝術的建設,是一種精神映照下的社會(hui) 行為(wei) ,它不僅(jin) 僅(jin) 包括物理形態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還強調藝術的孵化作用和生長性,並力求對城市文化品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帶來富有創新價(jia) 值的推動。公共藝術之所以是“公共”的,也絕不僅(jin) 僅(jin) 因為(wei) 它的設置地點在公共場所,而是因為(wei) 它把“公共”的概念作為(wei) 一種對象,針對“公共”提出或回答問題。公共藝術不僅(jin) 是城市空間中的物化的構築體(ti) ,它還是展演、計劃、節日、偶發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化劑。
公共藝術是植入城市的文化“種子”,大眾(zhong) 是公共藝術“萌發”“生長”過程的參與(yu) 者。公共藝術代表了藝術與(yu) 城市、藝術與(yu) 大眾(zhong) 、藝術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一種新型取向。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希望更多城市通過一麵牆、一座雕塑、一條街道,讓城市的曆史長河流動起來,讓人感受到城市文化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希望公共藝術播下的種子,伴隨著城市文化的拔節聲,發芽、生長。
(作者為(wei)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