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黎鄉”端穩“旅遊飯”
“世外黎鄉(xiang) ”端穩“旅遊飯”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xiang) 是海南“母親(qin) 河”南渡江的發源地,森林覆蓋率達98%,也是海南生態環境最優(you) 美的鄉(xiang) 鎮。但同時,這裏也是海南最偏遠、最貧窮、最落後的鄉(xiang) 鎮。
守著“綠水青山”的王下人被貧窮困擾了很長時間,始終沒能找到致富路徑。為(wei) 了徹底擺脫貧窮,昌江縣委縣政府貫徹生態補償(chang) 機製,轉變王下人落後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堅持實施教育移民工程,斬斷致貧根源;緊抓生態環境和黎族文化這兩(liang) 張“王牌”,打通“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之路,黎族同胞們(men) 吃上“旅遊飯”,奔向小康生活。
三塊石頭壘個(ge) 灶,四根木樁一張床,一條麻繩全家掛,住茅草房,吃山蘭(lan) 米,這就是王下人曾經的生活。由於(yu) 人多地少,燒山種稻、焚山而獵成了王下人不得已的謀生手段。2003年前後,燒山開荒雖被禁止,但仍屢禁不絕。
三派村村民符春英經營著一家農(nong) 家樂(le) ,“要不是因為(wei) 生態補償(chang) ,我現在還要經常上山砍柴討生活呢”。符春英告訴記者,她的父輩們(men) 一輩子都在山裏謀生活。
2007年前後,符春英拿到政府發放的生態補償(chang) 金,全家5口人每月共165元。符春英說,錢雖然不多,但是從(cong) 那時起,村民們(men) 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再也沒有人燒山開荒了。
為(wei) 了徹底掘除窮根,昌江在王下鄉(xiang) 實施“教育移民”工程,激活內(nei) 生動力,打通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精神末梢”,改變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實現“扶智”帶動“扶誌”的雙贏。“教育扶貧移民工程”實施14年來,王下鄉(xiang) 共有952人走出大山,從(cong) 連續15年沒有高中生到如今123人考上大學、500多人接受中等職業(ye) 教育。
“2014年我從(cong) 昌江職業(ye) 學校汽車應用與(yu) 維修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在北京找了份工作,每個(ge) 月有6000多元收入。如果沒有教育移民,我可能還在大山裏混日子。”王下鄉(xiang) 村民韓建鵬說。
今年5月1日,王下鄉(xiang) “黎花三裏”旅遊項目麵世,5天內(nei) 接待遊客3萬(wan) 多人。項目包括“詩裏畫裏”三派村、“時光裏”洪水村、“酒裏歌裏”浪論村,一步一裏各有風情,一草一木都記錄著“中國第一黎鄉(xiang) ”的生動畫麵。據介紹,“黎花三裏”旅遊項目以黎族文化為(wei) 魂,在就地取材、不亂(luan) 拆遷也不亂(luan) 造景,保護好當地生態文化、生態環境、黎族文化的前提下,逐步實現村民生活旅遊化、村民生活場景景區化。未來,這裏還將逐步開啟美麗(li) 鄉(xiang) 村遊、美麗(li) 鄉(xiang) 村深度遊等,讓百姓能夠真正在文化助旅過程中端穩這碗“旅遊飯”。
昌江縣委書(shu) 記黃金城介紹,“王下鄉(xiang) 現在是農(nong) 民變演員、田園變公園、民屋變客房。這裏不僅(jin) 有橡膠林、黃花梨等資源,還有鄉(xiang) 村旅遊、林下養(yang) 殖、黎族特色產(chan) 品等產(chan) 業(ye) ,這些都是重要財富。下一步,王下鄉(xiang) 在加快完善‘黎花三裏’項目一期工程的同時,紮實做好二期項目規劃建設,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努力將‘黎花三裏’旅遊項目打造成王下人的‘聚寶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