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國夢·黃河情】邂逅若爾蓋 觀黃河生態發展之變

佟明月 鄭亮 發布時間:2020-09-23 14:10:00來源: 中國網

  中國網訊(記者 佟明月 鄭亮)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甘。站在若爾蓋的土地上,眺望那廣袤無垠的遠方,靜謐的母親(qin) 河,似乎在訴說著曆史的壯歌。“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四川阿壩州若爾蓋縣,直擊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腳踩黃土,切身感知黃河兒(er) 女在黃河生態發展之路上的所思、所感、所為(wei) 。

  黃河九曲第一灣,因黃河而興(xing) 的文旅聖地

  黃河九曲第一灣,位於(yu)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古鎮,此處是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她發源於(yu) 巴顏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黃河,流經四川省境內(nei) ,在若爾蓋縣唐克鄉(xiang) 索克藏寺院旁形成著名景點。九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滔滔黃河水哺育了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奔騰不息的河水負載著這個(ge) 古老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希冀與(yu) 憧憬。她蜿蜒環繞在廣袤無際的原野,以一百八十度的優(you) 雅風姿形成了“黃河九曲第一灣”的壯美景觀。

  “雄鷹唱著古老的歌謠,翱翔在藍天白雲(yun) 間,天下黃河那第一灣,像一曲牧歌悠揚婉轉,七彩家園在天邊,是我們(men) 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家園,七彩家園、濤香花海,是我們(men) 若詩若畫若爾蓋。”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解說員熊婧飛用歌聲唱響他心中的黃河之情,清脆嘹亮的聲音在美輪美奐的景色下讓人如癡如醉。

  熊婧飛向記者團介紹:“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參觀遊玩,平均一天要往返四五次為(wei) 遊客講解,他個(ge) 人也借助自媒體(ti) 、短視頻的形式展現黃河九曲第一灣的人文景觀和地域文化,吸引了不少粉絲(si) 。”

  文化旅遊是一個(ge) 地方的明信片,黃河九曲第一灣儼(yan) 然在發展中成為(wei) 若爾蓋“走出去,走回來”的文化載體(ti) 和傳(chuan) 播支柱。依托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門票銷售所支取的生態生計補償(chang) 費用,也有力地助推了若爾蓋縣的經濟發展。

  唐克鎮白河社區,“吉祥娃娃”助力脫貧攻堅戰

  唐克鎮是一座位於(yu) 若爾蓋大草原的小城鎮,距離黃河九曲第一灣不遠,是黃河岸邊的民族小鎮。唐克鎮白河社區書(shu) 記張慧玲介紹:“由於(yu) 觀念落後,人們(men) 僅(jin) 靠放牧維持生計,食不果腹,人們(men) 紛紛外出務工才能維持一個(ge) 家庭的正常開支。”如何讓家鄉(xiang) 人脫貧致富?如何讓走出去的人回來?如何讓越來越多的人共同致富?帶著這些問題,張慧玲帶領著社區居民開始探索“集體(ti) 經濟”道路,采用了支部引領+股民入股+合作社經營+定期分紅模式,推動集體(ti) 創收與(yu) 群眾(zhong) 增收同頻共振,讓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實現“有錢辦事、有能力服務”的華麗(li) 轉身。

  白河社區社員們(men) 製作的吉祥娃娃將傳(chuan) 統草原文化和現代創新設計相融合,打造富於(yu) 唐克鎮本土特色的產(chan) 品。吉祥娃娃在藏族中有一個(ge) 特別的名字——“亞(ya) 一則則”。這些娃娃們(men) 個(ge) 頭嬌小,形狀大小相差不大,但仔細一看就能發現它們(men) 的衣著甚至神情都各有特色。結合當地特色民族服飾文化和精湛的純手工工藝,吉祥娃娃目前遠銷到日本、荷蘭(lan) 、瑞士、澳大利亞(ya) 等國,被形象地稱為(wei) “草原小精靈”。

  從(cong) 單獨打拚到集體(ti) 經濟,白河社區在發展中壯大,抓民生,促經濟,以實際行動為(wei) 老百姓改善生活。

  轄曼鎮西倉(cang) 村沙化治理,與(yu) 沙化爭(zheng) 奪綠色家園

  若爾蓋是長江、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生態安全大局中占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若爾蓋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部,屬高寒生態脆弱區,受全球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和人為(wei) 幹擾等生物因素影響,全縣草原沙化、濕地萎縮情況嚴(yan) 重。據全國第五次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若爾蓋縣沙化土地麵積達到80308.18公頃,占草原麵積的9.9%,涉及7個(ge) 鄉(xiang) (鎮)、場,32個(ge) 村。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為(wei) 了與(yu) 沙化爭(zheng) 奪綠色家園,若爾蓋全縣幹部群眾(zhong) 於(yu)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沙化治理。該縣林草局生態修複股助理工程師塗勝,一邊用手扣了一把沙土,在手中輕撚,一邊說到:“這裏原來是一條‘故’河,下麵都是沙土,現在你看,流沙固定下來了,而且上麵還能生長雜草樹木。”

  “三分治理七分管護”,經過30多年不斷研究和創新,他們(men) 總結出適合高寒流動沙地的治理技術。主要以“編製高山柳沙障+補施有機肥+灌草複合種植+圍欄封禁+綜合管護”的治理技術,將高原紅柳編織成2米寬、4米長的方框,方框固定後,撒施牛羊糞和有機肥,對土壤進行改良;然後披堿草、老芒麥、燕麥草進行撒播,促進植被的恢複;最後通過栽植高山柳扡插苗,設置網圍欄進行三年的封禁管護。

  通過“一年阻風固沙,兩(liang) 年植被恢複,三年苗木成活,五年灌草結合”的治理措施,有效遏製住了土地沙化趨勢,減少了水土流失,達到了“種樹見林、種草見綠”的效果。

  花湖生態保護區,草原海子的美麗(li) 蛻變

  花湖生態保護區位於(yu) 若爾蓋縣西北部之熱爾大草原腹心,是熱爾大草原上的一個(ge) 天然海子。花湖是熱爾草原上最美的湖,草與(yu) 水、水與(yu) 天,交相呼應,映入眼簾的是水天一色的蒼茫藍海,雲(yun) 朵錯落有致地漂浮在無垠天邊,將大片斑駁的影子折射在湖麵上,波光粼粼……如果要覓一處人間仙境,花湖可以說當仁不讓,清風徐來,走在漫長的棧橋上,聆聽風聲、水聲、萬(wan) 物之聲,恰似一場與(yu) 自然的告白。

  若爾蓋濕地既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又是黃河、長江兩(liang) 大河流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有著黃河“蓄水池”“中國西部高原之腎”的美稱,是黃河流經四川唯一的地方,是國家自然遺產(chan) 、國際重要濕地。

  花湖生態保護區是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實驗區”的一部分,核心區麵積6.74平方公裏。湖內(nei) 及湖泊周邊植被豐(feng) 富,湖內(nei) 生長著高原鰍等15種瀕危魚類,周邊棲息著黑頸鶴、玉帶海雕、大天鵝、小天鵝等十餘(yu) 種珍稀動物。這裏也是全國最大的黑頸鶴保護區,2005年被授予“黑頸鶴之鄉(xiang) ”的稱號,2008年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wei) “中國最美的濕地”。

  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介紹:“近幾年,通過采取‘治沙還濕’‘種草還濕’‘滅鼠還濕’‘填溝還濕’‘濕地生態效益補助試點’‘濕地生態資源管護’等方式保護濕地生態係統,共計投入5968萬(wan) 元用於(yu) 濕地保護和恢複工程的實施。”

  “花湖是我家,保護靠大家。”這是花湖巡護員如科的心聲,他把家搬到花湖保護區,守護這片濕地近12年,初心未改,如今,守衛花湖是牢記在他心中的使命。

  這片美輪美奐的人間仙境,是大自然給予我們(men) 的珍貴禮物,也是一代代守湖人精心嗬護的家園。這裏體(ti) 現著人與(yu) 自然的愛與(yu) 被愛、共生與(yu) 永恒。花湖的美景,美在“景”、美在“人”、美在“心”。保護花湖生態保護區自然生態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需要每一個(ge) 踏上這片土地、領略這番美景的人共同努力。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