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通過深化醫改破解兒科醫生荒

發布時間:2020-09-30 12:37:00來源: 北京日報

  通過深化醫改破解兒(er) 科醫生荒

  鄭宇飛

  近日,因績效考核過低,某地一家醫院的兒(er) 科醫護人員聯名向院領導提出轉崗。麵對輿論場中的質疑聲浪,院方發布聲明,表示已調整了相關(guan) 績效發放標準,將兒(er) 科醫護人員的績效“傾(qing) 斜”到平均水平。

  以“聯名”才實現“傾(qing) 斜”,靠“傾(qing) 斜”才達到“平均”,坎坷的“維權”過程,折射出的恰恰是當前不少兒(er) 科醫生的現實困境。長期以來,在活多錢少、執業(ye) 環境不佳等因素下,兒(er) 科醫生人才頗為(wei) 緊缺。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每萬(wan) 名兒(er) 童僅(jin) 對應4名兒(er) 科醫生。同時,兒(er) 科醫生還出現大批流失,其中半數以上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力量。隨著“二孩時代”全麵到來,兒(er) 醫資源更加捉襟見肘。每到流感高發季節,兒(er) 科診室人滿為(wei) 患、一號難求竟成常態。可以說,破解兒(er) 科醫生荒已經成為(wei) 一項緊要的社會(hui) 課題。

  兒(er) 科醫生荒為(wei) 何產(chan) 生?一方麵,兒(er) 科科室工作強度大,每天接診百餘(yu) 人的工作量堪稱全院前列;另一方麵,兒(er) 科在業(ye) 內(nei) 常被稱為(wei) “啞科”,孩子陳述不清、家長七嘴八舌,大大增加了診療難度。而孩子看病難免哭鬧,有些家長卻總怪到醫護人員頭上,更有甚者一言不合便惡語相向、大打出手,也導致兒(er) 科成為(wei) 醫療糾紛的“高發地”。工作又難又累,待遇還處於(yu) “末流”,醫學生裏流傳(chuan) 的“千萬(wan) 別幹小兒(er) 科”的“忠告”背後,何嚐不是從(cong) 業(ye) 者的深深無奈。

  兒(er) 科醫生荒隻是表象,深層看還是行業(ye) 改革的推進問題。隨著醫改進程,在“以技養(yang) 醫”而非“以藥養(yang) 醫”的大邏輯下,如何以更專(zhuan) 業(ye) 、更細化的標準衡量醫生的工作量,切實體(ti) 現出他們(men) 的勞動價(jia) 值,顯然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醫院內(nei) 部在薪酬待遇的設立上,對兒(er) 科、傳(chuan) 染科、病理科等地位重要但待遇較差的“邊緣”科室,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傾(qing) 斜。當然,相關(guan) 部門、高校更要在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人才供給上多下功夫,不能總是等畢業(ye) 生進了醫院再“緊急”培訓、調崗轉崗。

  中國兒(er) 科醫學事業(ye) 奠基人之一胡亞(ya) 美院士曾言,“淩晨看到孩子蘇醒過來,睜開眼叫我一聲‘阿姨’或‘奶奶’時,我就會(hui) 覺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我。”醫者仁心,兒(er) 科醫生守護著孩子們(men) 的健康,也守護著未來的希望。全社會(hui) 對兒(er) 科醫生工作的特殊性多些理解,讓他們(men) 獲得更多職業(ye) 尊崇感,也會(hui) 讓每一個(ge) 孩子的童年更加健康。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