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經濟金融發展迎來新趨勢科技賦能、綠色發展、開放共享成關鍵詞

馬玲 發布時間:2020-10-29 18:28:00來源: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今年以來,疫情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式,“無接觸經濟”“線上經濟”“低碳經濟”迎來發展機遇。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在當前形勢下,要倡導綠色金融,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能力。同時,中國經濟和金融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因此要繼續推動新一輪發展和更高水平改革開放。

  進一步擴大金融業(ye) 開放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為(wei) 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jin) 要便利商品和要素的流動,還要推動規則製度型開放,增強製度的競爭(zheng) 力,從(cong) 而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近年來,金融領域先後推出多項開放措施,大幅放寬金融業(ye) 外資股比限製,擴大業(ye) 務範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目前,這些政策已逐步落地見效,並形成了一批示範性實例。

  “進一步擴大金融業(ye) 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認為(wei) ,金融業(ye) 開放不僅(jin) 引入了機構、業(ye) 務、產(chan) 品,增加了金融要素供給,還促進了製度規則的完善,促進了金融製度供給。這有利於(yu)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金融業(ye) 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金融展業(ye) 環境至關(guan) 重要。對此,易綱表示,第一,要全麵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推動開放理念和模式的轉變。第二,要統籌推進金融服務業(ye) 開放、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第三,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提高金融監管的專(zhuan) 業(ye) 性和有效性,使監管能力與(yu) 開放水平相適應。

  金融與(yu) 科技加速融合

  “疫情充當了金融科技催化劑,也是試金石。”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近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hui) 上表示,金融科技成為(wei) 全球抗疫的有效手段,疫情也加速了金融科技的發展,比如中國銀行業(ye) 離櫃交易率已經提升至90%。

  當前,科技帶來的金融變革方興(xing) 未艾。井賢棟認為(wei) ,未來以雲(yun) 計算、分布式數據庫和區塊鏈為(wei) 代表的“雲(yun) 庫鏈”會(hui) 成為(wei) 新金融的技術要件。麵向未來的新金融“獨木難成林”,需要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ye) 的深度融合,雙方的化學反應一定能形成1+1>2的效果。

  複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表達了一致觀點。他認為(wei) ,數字化平台與(yu) 專(zhuan) 業(ye) 的金融企業(ye) 的合作是強強聯合、優(you) 勢互補、資源優(you) 化配置,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黃奇帆表示,合理的數字化平台應能夠通過四種渠道取得效益:一是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運籌、調度,降低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物流成本;二是通過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的應用,提高金融業(ye) 務的工作效率;三是全產(chan) 業(ye) 鏈、全流程、全場景的信息傳(chuan) 遞功能,能夠降低金融運行成本和風險;四是實現數字公司和金融業(ye) 務的資源優(you) 化配置,產(chan) 生優(you) 化紅利。

  未來,符合科學、契合規律的金融科技應當走什麽(me) 樣的發展路徑?“產(chan) 業(ye) 互聯網金融發展前景巨大。”黃奇帆認為(wei) ,產(chan) 業(ye) 互聯網金融以企業(ye) 為(wei) 用戶,以生產(chan) 經營活動為(wei) 場景提供數字金融服務。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更複雜、鏈條更長,目前數字化的比例仍然很低,金融服務還遠未達到麵向個(ge) 人端的數字金融智能化、便捷化的程度,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下一個(ge) 藍海。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主任尚福林也提醒,在數字化條件下,金融風險防控的技術手段、重點環節都與(yu) 以往有所不同。隨著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監管的自動化、實時化水平仍需不斷提高。要進一步加強數據自動化報送處理和實時監控預警,探索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監管中的應用。

  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

  “目前,全球正麵臨(lin) 建設更加美好未來的重大轉型時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張濤表示,在努力抗擊疫情之際,實現更為(wei) 智能、更為(wei) 綠色、更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正成為(wei) 新的全球共識。

  張濤進一步指出,疫情後的大量投資需求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新的機會(hui) ,支持綠色經濟,將在未來數年內(nei) 幫助改善環境,促進增長和就業(ye) 。研究顯示,提高碳定價(jia) ,促進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實行可再生能源補貼措施,都能夠幫助人們(men) 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複蘇和增長。

  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表示,疫情以後,綠色複蘇、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綠色金融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上海具有政策、市場、資金、科技、人才、基礎設施等多重優(you) 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中大有可為(wei) 。

  此外,綠色金融發展尤其是可持續的投資,也可以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王信說,隨著更多人民幣計價(jia) 的綠色產(chan) 品發行,機構投資者配置更多的人民幣綠色資產(chan) ,上海人民幣金融資產(chan) 配置中心的建設也將會(hui) 提速,從(cong) 而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