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學作品被搬上屏幕難獲認可 業內專家:不僅是共用故事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高凱)“一個(ge) 影視編劇,或者導演,如果在改編一部文學作品時僅(jin) 僅(jin) 看到其講述的故事,隻拿故事本身,那麽(me) 這一改編可以說就很難成功。”著名編劇全勇先的這一看法,得到了不少同行讚同。
一直以來,文學作品,尤其經典作品被搬上屏幕往往會(hui) 引發關(guan) 注,然而最終獲認可的實屬少數。近日上映的電影《喜寶》係根據香港作家亦舒同名經典作品改編,結果因人物塑造等多方麵不足而引發一片質疑之聲。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日前揭牌,包括全勇先在內(nei) 的多位來自影視界、文學界的編劇、製片人、作家,多維度探討了文學與(yu) 影視的相互聯係。
全勇先認為(wei) ,文學為(wei) 影視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絕不僅(jin) 是故事本身,我認為(wei) 最重要的是人物和人物關(guan) 係,好的文學作品中每個(ge) 人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men) 之間的關(guan) 係也是活的,文學作品的影視化,這些是最該被抓住的,是靈魂。”
對於(yu) 文學作品成功影視化的難點,著名作家、編劇萬(wan) 方指出,作家寫(xie) 作時,隻需要對自己的作品、人物負責,對自己的心靈負責,但影視的創作就完全不同了,“需要編劇、導演、演員、投資方等等,是一個(ge) 集體(ti) 的創作。”她認為(wei) ,這種創作方式的不同令得這兩(liang) 種藝術形式有著天然的巨大差異,因而更需在故事之外尋找作品氣質氛圍上的相通之處。
談及獲廣泛認可的少數名著的成功影視改編,著名影評人毛尖認為(wei) ,“創作環境確實不一樣了,當年的劇版《紅樓夢》,演員們(men) 被集中的時間以年計,在開拍前被不斷要求閱讀原著,絕不是為(wei) 了看明白故事,而是讓他們(men) 去感受文本。”她認為(wei) ,在創作節奏加快的現時,如何以視聽語言傳(chuan) 遞文學作品的文學性需進一步探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