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科技融合將迎來四大關鍵節點
短視頻成為(wei) 互聯網底層應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近2小時,疫情讓大量的行業(ye) 雲(yun) 模式成為(wei) 新風尚,數字創意形態如戰疫愛與(yu) 助農(nong) 成為(wei) 脫貧抓手……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下一個(ge) 5年的起點,文化科技融合將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將在哪些領域出現新的融合形態?
10月23日,在南京舉(ju) 行的第三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發布並解讀了《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0)》,報告從(cong)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形勢、新動力、新特點以及下一個(ge) 5年重點發力的領域切入,係統介紹了我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態勢。
“對於(yu) 新時代的文化科技融合,我們(men) 有幾個(ge) 判斷。這就是數據、算法、網絡、裝備,這是未來文化科技4個(ge) 關(guan) 鍵節點。”宋洋洋說道。
數據是數字時代核心的產(chan) 業(ye) 要素,比如一個(ge) 眼睛建模就需要830萬(wan) 個(ge) 多邊形來處理。目前許多數據還沒有成為(wei) 文化資產(chan) 。但是數據成為(wei) 資產(chan) 後又催生新的壟斷,已引起社會(hui) 關(guan) 注。比如在網絡上刷屏的外賣小哥被算法支配,不得不違反交通規則,這就是數據從(cong) 資源到資產(chan) 過渡到權力之後的結果。
工業(ye) 時代的流水線特點是專(zhuan) 業(ye) 分工、批量生產(chan) ,在數字時代算法成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的新流水線。大規模算法能夠實現多元化、智能化生產(chan) ,實現個(ge) 性化、精準化的匹配。“算法技術的關(guan) 鍵點是需要大量的場景數據進行應用測算,進行不斷的迭代更新,並且算法匹配大數據形成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關(guan) 係到國家安全。”宋洋洋介紹說。
透明通證、萬(wan) 物互聯的未來網絡將成為(wei) 新生產(chan) 環境。傳(chuan) 統文化互聯網無法解決(jue) 可信、評價(jia) 、反饋等問題,基於(yu) 區塊鏈、雲(yun) 計算等技術能加速透明通證的流通,未來萬(wan) 物互聯、泛在生存的生產(chan) 環境下,文化產(chan) 業(ye) 形態將發生巨變,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使用網絡進行信息交換。
在裝備層麵,計算機視覺與(yu) 人工智能參與(yu) 下的硬件升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一大方向。新一代科技應用將促進文化硬件設備迭代升級,包括VR、裸眼3D,包括投影映射、全息投影的出現,無人機、柔索並聯機器人等智能演出裝備廣泛應用,這都是硬件升級帶來的體(ti) 驗效果的升級。
宋洋洋認為(wei) ,站在下一個(ge) 5年的起點,展望文化科技發力的重點環節主要有4個(ge) 方麵:第一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建設,重點是做標準化的采集和關(guan) 聯解構;第二個(ge) 是媒體(ti) 融合,包括全媒體(ti) 的顯示、智能生產(chan) 、傳(chuan) 播和內(nei) 容監測;第三是區塊鏈融入的版權服務,包括確權、交易、保護;第四是在文化安全與(yu) 文化治理層麵,包括主動預警、安全體(ti) 係、信息監管、社會(hui) 治理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