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山水資源變發展優勢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山水資源變發展優(you) 勢
“背靠岵山,麵朝丹江,村裏路、電、通信樣樣不通,全村69戶328人被‘堵’在水庫邊,人均6分薄田填不飽肚子。”談起過去,緊鄰丹江口水庫的老城鎮下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應偉(wei) 感歎:“鄉(xiang) 親(qin) 們(men) 守山守水守著窮呀!”
下灣村的貧困狀況,正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貧困狀況的縮影。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同時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河南省深度貧困縣。截至2015年底,全縣15個(ge) 鄉(xiang) 鎮,有159個(ge) 貧困村2.8萬(wan) 多戶9.7萬(wan) 多人處於(yu) 貧困線下。其中深度貧困村就有98個(ge) 。
“我們(men) 肩負水質保護和脫貧攻堅重任,立足縣情,確立‘短中長’三線產(chan) 業(ye) 結合的綠色發展路徑,讓綠水青山成為(wei) 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淅川縣委書(shu) 記盧捍衛介紹,縣裏因地製宜,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作好短線、中線、長線規劃。短線發展中藥材、大閘蟹等短平快產(chan) 業(ye) 集群,確保短期可脫貧;中線發展軟籽石榴、薄殼核桃、杏李等生態林經套種產(chan) 業(ye) 集群,確保中期可致富;長線依托生態和人文旅遊資源,做大做強旅遊業(ye) ,確保長遠可持續小康。
2016年春,淅川縣引進生態農(nong) 業(ye) 公司,在下灣等村發展軟籽石榴,下灣村268畝(mu) 坡地全部流轉。公司從(cong) 村內(nei) 招工,負責林果管護、采摘。
王應偉(wei) 介紹,在推進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縣裏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ti) 、三權分置、利益共享”模式,土地所有權歸集體(ti) 、承包權歸農(nong) 戶、經營權歸公司,農(nong) 戶實現“一地生三金”:土地500元/畝(mu) 流轉給公司,農(nong) 戶得“租金”;公司把栽好的果樹反租倒包給農(nong) 戶,每畝(mu) 720元,農(nong) 戶拿“薪金”;果樹收益時,農(nong) 戶和公司按1∶9分成,農(nong) 戶拿“股金”。
在軟籽石榴種植基地務工的貧困戶王文亮給記者算了筆自己的“收入賬”:土地流轉費每年近4000元,公司務工每年3.6萬(wan) 元,再加上到戶分紅,“每年僅(jin) 果園收入就有5萬(wan) 元”!
淅川縣縣長楊紅忠介紹,在推進高效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縣裏出台多項政策,在基地建設、生產(chan) 設施、信貸支持、資金扶持等方麵給予補貼,積極整合農(nong) 業(ye) 、林業(ye) 、水利、交通等項目資金,使項目跟著基地走、服務跟著產(chan) 業(ye) 走。
在與(yu) 下灣村一江之隔的滔河鄉(xiang) 東(dong) 鬧裕村,貧困戶周玉慶正在為(wei) 魚塘增氧。“寒露過後,氣溫漸降,會(hui) 對魚類生長造成影響,通過改良塘內(nei) 水質,為(wei) 魚類安全過冬做準備。”周玉慶一副專(zhuan) 家範兒(er) 。
“東(dong) 鬧裕村的優(you) 勢也在山水,咱得把山水資源變成致富資本。”滔河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本貴介紹,“我們(men) 在山上栽果樹、種中藥材,在河兩(liang) 岸發展優(you) 質淡水養(yang) 殖,讓鬧裕河的優(you) 質水源成為(wei) 致富的源頭活水!”
在鄉(xiang) 鎮幹部的協調下,一座投資180萬(wan) 元的公路橋橫亙(gen) 兩(liang) 岸,一條長22公裏的柏油路連通東(dong) 鬧裕村與(yu) 山外的世界;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荒山上長滿了核桃樹,林下套種黃薑、迷迭香千餘(yu) 畝(mu) ;在村組群眾(zhong) 的努力下,河兩(liang) 岸開挖優(you) 質淡水養(yang) 殖塘55畝(mu) 。村裏成立了合作社,讓貧困戶以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分紅……
受益於(yu) “短線”產(chan) 業(ye) ,2019年,東(dong) 鬧裕村108戶貧困家庭享受產(chan) 業(ye) 獎補90餘(yu) 萬(wan) 元,65戶享受淡水養(yang) 殖分紅2000元,75戶享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當年,103戶47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1%。
對於(yu) 靠近景區、水庫的貧困戶,淅川縣以創建丹江湖國家5A級景區為(wei) 龍頭,構建環丹江湖旅遊圈,設立旅遊發展基金,製定農(nong) 家樂(le) 賓館獎勵扶持辦法,把貧困戶嵌入旅遊鏈條,讓好風景變“好錢景”,使貧困戶精準受益。截至目前,全縣建成鄉(xiang) 村旅遊示範村36個(ge) 、鄉(xiang) 村旅遊示範園40家、農(nong) 家樂(le) 和特色民宿500多家,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3萬(wan) 多人。年接待遊客達到500餘(yu) 萬(wan) 人次,2019年實現旅遊業(ye) 綜合效益36億(yi) 元,帶動人均增收1500元。
如今的淅川,山越來越綠,“水源”“林海”“果鄉(xiang) ”“藥庫”“勝地”等特色生態品牌初步打響;水越來越清,6年持續向京津冀豫4省市輸水340億(yi) 立方米,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19座大中城市5310多萬(wan) 居民受益,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以上;鄉(xiang) 親(qin) 們(men) 越來越富,全縣貧困戶產(chan) 業(ye) 扶貧參與(yu) 率達100%,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10.66%降至2019年底的0.9%,今年2月,淅川縣正式脫貧摘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楊振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