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錦州義縣:村民變股東享分紅“都過上了好日子”

李晛 發布時間:2020-11-09 14:02: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錦州11月9日電 (李晛)帶動遼寧省錦州市199個(ge) 貧困村整體(ti) 摘帽,120餘(yu) 萬(wan) 農(nong) 民整體(ti) 增收近7億(yi) 元,4.89萬(wan) 人徹底脫貧;帶動義(yi) 縣全部消滅“空殼村”,摘掉戴了多年的“貧困縣“的帽子……“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的“三變”改革正激發出錦州鄉(xiang) 村發展新活力,村民由靠天吃飯轉變為(wei) 靠合作社、靠企業(ye) 、靠分紅增收致富。

  沿著綿延數百裏的陰山餘(yu) 脈,從(cong) 錦州市義(yi) 縣縣城驅車近一個(ge) 半小時,即可抵達稍戶營子鎮王景屯村。葡萄大棚、葡萄冷庫……各種和葡萄有關(guan) 的元素遍布村落。村民們(men) 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在當地發展葡萄產(chan) 業(ye) 後興(xing) 建的。

  “經過‘三變’改革後,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一畝(mu) 地的純收入能有13000多元。這都是因為(wei) 我加入了農(nong) 民合作社。”44歲的當地農(nong) 民景璽,膚色黝黑,言談淳樸,是村裏小有名氣的葡萄種植戶。

  景璽所說的“三變”改革是錦州市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和推進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ju) 措。錦州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市,農(nong) 村人口多、農(nong) 業(ye) 比重大,有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生態、氣候和交通等基礎優(you) 勢,但由於(yu) 農(nong) 村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資源較為(wei) 分散,限製了現代農(nong) 業(ye) 集中規模發展和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銷售,成為(wei) 製約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的瓶頸問題。

  為(wei) 此,錦州市把“三變”改革作為(wei) 加快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堅持“有變就變、做活存量,能變則變、做足增量,靈活多變、做大總量,變就變好、做優(you) 質量”的原則,下功夫引導農(nong) 村土地規範流轉,盤活荒山林地等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nong) 民增收。

  尤其是堅持把科學謀劃產(chan) 業(ye) 項目作為(wei) “三變”改革的重中之重。錦州市鄉(xiang) 村兩(liang) 級黨(dang) 組織積極跑市場、找出路,引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適合村級發展的項目,讓“三變”改革有載體(ti) 、能落地;大力培育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建立了縣、鄉(xiang) 、村三級聯動的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服務體(ti) 係和互聯互通的交易平台;積極引導民營企業(ye) 轉型轉產(chan) 投入農(nong) 業(ye) 領域,參與(yu) “三變”改革。

  錦州義(yi) 縣作為(wei) 遼寧省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在決(jue) 勝脫貧攻堅和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曆史階段,加快實施“三變”改革,走出了一條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集體(ti) 受益、農(nong) 民增收的新道路。

  景璽說,實施“三變”改革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樣,守著家裏的12畝(mu) 地,基本靠種植玉米生活,年景好的時候,一年純收入也隻有5000多元。除此之外,還要外出務工,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五口人的基本生活。

  “實施‘三變’改革後,村民都過上了好日子。”義(yi) 縣王景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健告訴記者,王景屯村成立的義(yi) 縣德潤農(nong) 康遼峰葡萄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總投資259.6萬(wan) 元,合作社、村集體(ti) 、村民各占不同比例的股份。村集體(ti) 以基礎設施和機動地入股,合作社以生產(chan) 資料、商標和經營管理入股,農(nong) 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

  景璽用自家12畝(mu) 土地入股合作社,每畝(mu) 土地等價(jia) 為(wei) 一股。短短兩(liang) 年時間,景璽的年收入就漲到了26萬(wan) 元。他說:“隻要你有資源就可以入股。我是以土地入股,有的人用農(nong) 藥、化肥、農(nong) 機具入股,還有人以閑置的宅基地入股。閑置宅基地變成了資產(chan) ,死的財產(chan) 變成活的現金了。”

  在義(yi) 縣,像景璽這樣的股東(dong) 就有2.8萬(wan) 戶。他們(men) 將個(ge) 人的資源包括土地、資產(chan) 、資金、勞動力等,入股到經營主體(ti) ,成為(wei) 股權投資人,參與(yu) 分紅。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基本實現了股東(dong) 全覆蓋。確定“三變”改革的村屯更是做到了村村有特色,村村有項目。

  位於(yu) 義(yi) 縣七裏河鎮的七裏河村成立了“村社合一經營主體(ti) +村集體(ti) +普通農(nong) 戶+貧困戶”形式的存仁花卉種植合作社,總投資720萬(wan) 元,村民以資金、勞動力和308畝(mu) 土地折價(jia) 入股154萬(wan) 元,整合170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入股178萬(wan) 元,以1萬(wan) 元為(wei) 一股,按照各方持股比例進行分紅。

  通過科學管理,精心培育,合作社年產(chan) 鮮花300多萬(wan) 支,暢銷北京、沈陽、大連等地,市場供不應求。股份合作社的成功,帶動了周邊鄉(xiang) 鎮共同發展扶郎花產(chan) 業(ye) ,使義(yi) 縣成為(wei) 東(dong) 北最大的扶郎花生產(chan) 基地。以此形式,七裏河村又成立了肉牛養(yang) 殖合作社和千畝(mu) 生態果園,村民的紅利越來越大。

  “目前村上的花卉種植合作社使七裏河村178戶建檔戶脫貧銷號,寶珠肉牛養(yang) 殖合作社使這178戶脫貧不返貧。目前,整村村民全部入社,一起致富奔小康。”義(yi) 縣七裏河鎮七裏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畢存仁如是說。

  同樣受益的,還有土地流轉麵積達到27000多畝(mu) 的聚糧屯鎮。這裏的種植業(ye) 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村民改變了舊的耕作觀念。聚糧屯村實施“公有製公司+村黨(dang) 支部+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種植地瓜230畝(mu) ;李家台村土壤貧瘠,水源匱乏,通過土地集中到村社,村社投入到公有製公司,公司投入資金興(xing) 辦了100畝(mu) 的育肥牛養(yang) 殖場,預計年出欄200頭;徐三家、羊圈子等12個(ge) 村分別種植了甜菜、辣椒、藥材等經濟作物,運用不同的收益分紅手段進行著“三變”改革。

  此外,為(wei) 加強風險防控,確保集體(ti) 資產(chan) 不流失、農(nong) 民權益不受損,真正讓改革成果惠及農(nong) 民。當地政府強化合同簽訂和履行的法律服務,支持采取“保底分紅+收益分紅”“固定分紅+收益分紅”的股份聯接機製。加大農(nong) 業(ye) 保險的支持力度,針對未脫貧人口實行“脫貧保”,讓貧困人口的脫貧收入有了根本保障。

  借助“三變”改革,義(yi) 縣完成全縣土地確權頒證111萬(wan) 畝(mu) ,流轉土地55萬(wan) 畝(mu) 。全麵激活農(nong) 村各類要素資源,長期製約農(nong) 村發展的資源散、資金散、農(nong) 民散問題,得到有效破解。

  像義(yi) 縣一樣,錦州“三變”改革收到的紅利是全方位的。

  據日前召開的遼寧省“三變”改革現場會(hui) 消息,錦州已有1013個(ge) 村確定了“三變”改革項目,占行政村總數的89.6%;培育816個(ge) 合作社、163個(ge) 家庭農(nong) 場等各類經營主體(ti) ;全市累計發放政策性專(zhuan) 項扶持資金1.71億(yi) 元,引導對接0.75億(yi) 元信貸資金;75家民營企業(ye) 參與(yu) “三變”改革,撬動資本投入5.1億(yi) 元。同時,全市共有3.16億(yi) 元農(nong) 村發展類資金、1.64億(yi) 元村集體(ti) 資金、2.67億(yi) 元農(nong) 民自有資金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ti) ,18萬(wan) 戶、56.4萬(wan) 名農(nong) 民變為(wei) 合作社、企業(ye) 、家庭農(nong) 場的股東(dong) 。

  中共錦州市委書(shu) 記王德佳在遼寧省“三變”改革現場會(hui) 上說,“三變”改革不僅(jin) 使農(nong) 民收入進一步增加且村級集體(ti) 經濟進一步壯大。全市空殼村由2017年年底的560個(ge) 減少到現在的3個(ge) ,下降99.5%,年收入5萬(wan) 元以上的村增加到991個(ge) ,增長206%。同時,農(nong) 村人居壞境也進一步改善。去年以來,錦州市深入實施“千村美麗(li) 、萬(wan) 村整潔”行動,建設美麗(li) 示範村58個(ge) ,黑山縣段家鄉(xiang) 蛇山子村入選“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

  王德佳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提高對農(nong) 村“三變”改革的認識,對標先進、查找不足,總結經驗、突破創新,以更強的擔當、更實的舉(ju) 措、更好的作風,推動農(nong) 村“三變”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