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牛!大爺耗時10年繪長卷,比《清明上河圖》長近四倍

堯欣雨 發布時間:2020-11-12 08:43:00來源: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客家既是一個(ge) 漢族民係的稱謂,更是文化層麵的概念。成都一位65歲的大爺徐新華,為(wei) 宣揚傳(chuan) 承傳(chuan) 統客家文化,前後花了10年時間,自學國畫,用多年時間研究洛帶當地客家文化,繪製出一幅長達20米的工筆淡彩絹本《洛帶古韻圖》,比《清明上河圖》長近4倍。在學界、藝術界、坊間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被譽為(wei) “當代客家文化版《清明上河圖》”。

  栩栩如生!20米長卷囊括3500餘(yu) 人

  徐徐展開《洛帶古韻圖》,從(cong) 龍泉桃花至田間風光,再到古鎮景象,3500餘(yu) 個(ge) 不同的人物和古樸建築紛紛躍然紙上。古鎮上“四大會(hui) 館”、雜耍、趕集、抖空竹、舞龍、舞獅、嫁娶等如走馬燈般掠過,清末民初春節期間客家人民玩樂(le) 、喜慶的場麵仿佛就在眼前。

  徐新華介紹,雖然《洛帶古韻圖》描繪的是整個(ge) 客家小鎮,但其中最為(wei) 精彩的是他費心最多的四個(ge) 部分,客家婚嫁、舞獅、川劇和舞龍,也分別代表了四種中華文化中比較典型的表現形式。“龍是我們(men) 中國的一種圖騰文化,客家人非常崇拜龍,舞龍的意思是希望五穀豐(feng) 登,來年豐(feng) 收。洛帶古鎮的‘劉家龍’就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了,每年都要在洛帶古鎮進行火龍表演。此外,客家人還很擅長和當地的文化進行融合,川劇就是其中之一。”

  與(yu) 洛帶結緣 深入研究客家文化

  徐新華今年65歲,重慶客家人,1998年搬來成都,原師從(cong) 四川美術學院杜泳樵教授,後從(cong) 四川教育學院美術係油畫專(zhuan) 業(ye) 畢業(ye) ,退休前是靈龍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

  徐新華的《洛帶古韻圖》的原型是成都洛帶古鎮。洛帶古鎮被稱為(wei) “西部客家第一鎮”,鎮內(nei) 85%以上都是客家人。有一次徐新華帶學生到洛帶古鎮寫(xie) 生時,被洛帶古鎮裏濃厚的客家文化所吸引,於(yu) 是萌發了畫洛帶古鎮的想法。“剛開始我畫得很簡單,就畫了一個(ge) 7米長的鋼筆畫,隻畫了洛帶古鎮的建築。”

  2000年,洛帶古鎮作為(wei) 世界客屬第二十屆懇親(qin) 大會(hui) 核心分會(hui) 場之一,徐新華受邀將自己7米長的客家建築鋼筆畫拿到現場展出,引起了很多客家人濃厚的興(xing) 趣,大家紛紛稱讚徐新華用美術弘揚客家文化的形式。“當時的龍泉驛區文化館副館長熊傑建議我用國畫的形式來反映洛帶古鎮的麵貌,他說這樣更全麵、更有中國味。”徐新華回憶。

  “我是學油畫的,但是油畫和國畫就像中醫和西醫的區別,對我來說太困難了。20米的長卷,裏麵很多人物、建築、民俗風俗,都要去深入研究它。”但為(wei) 了傳(chuan) 承客家文化,徐新華下定決(jue) 心,把這個(ge) 任務接了下來。

  前後曆時10年 完成“當代客家文化版《清明上河圖》”

  最開始本來計劃畫10米左右的徐新華,沒想到後來越畫越長,最後《洛帶古韻圖》的成品達到了20米之長。從(cong) 2000年開始準備,到2010年完成,徐新華前後一共花了十年。

  萬(wan) 事開頭難。為(wei) 了“吃透”當地風俗民情,除了大量翻閱古籍、文獻,徐新華幾年內(nei) 往返洛帶古鎮上千次進行寫(xie) 生、收集資料,把洛帶古鎮重點的建築采用速寫(xie) 的方式畫下來,幾年內(nei) 畫了近千張速寫(xie) 。“客家建築是很有特點的,你看它的鏊尖,它和川西建築不一樣,它兩(liang) 邊是鏊尖,中間有個(ge) 蓮花。每一個(ge) 蓮花的建築裝飾是不一樣的,要仔細觀察。每一棟房子都不一樣,這就是它的特色。”一提起客家文化,徐新華整個(ge) 人神采奕奕。

  收集好資料後,徐新華十分苦惱如何把這些元素組合起來。“我在畫第一張畫時,使用的是正麵的場景,構圖太過於(yu) 死板,後來我的老師給了我一張俯瞰視角的草圖,場景十分宏大,給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於(yu) 是他開始大量地研究《紅樓夢》連環畫,還參閱了兩(liang) 三百遍《清明上河圖》,從(cong) 中去研究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然後再結合、插入了一些現代的元素進行創新,如素描的陰影元素和簡單的色彩元素。“我還加入現代變形元素把原本平直的屋簷進行了變形,屋簷彎曲如水波,這使原本死板的建築群看起來更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我當時畫到一半都不想畫了,真的是太困難了。”回憶起當時的困難,徐新華搖了搖頭,“收集資料、畫草圖、白描、覆絹、再白描、上墨、上彩……其實這個(ge) 過程是十分漫長和枯燥的。而從(cong) 油畫到工筆,我也是練了非常多的線條,通過好多年的積累才將畫法轉換過來。”

  隨著繪畫的時間越來越長,徐新華心中要把客家文化傳(chuan) 承下去的責任感越來越強烈,這種動力促使了他最終把這幅畫完成。“原來我的視力是1.5,畫完這幅畫就隻有0.8了,眼睛都看不清楚了,再讓我畫一次肯定是不行的了。”

  《洛帶古韻圖》被譽為(wei) “當代客家文化版《清明上河圖》”,徐新華聽到後十分開心,“《清明上河圖》是我們(men) 中國的國寶,實際上我也從(cong) 中吸收了許多精華,我這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發展和創新了。”

  心在傳(chuan) 承 希望向世界推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2018年,曾有一個(ge) 香港的房地產(chan) 商想以600萬(wan) 元買(mai) 下《洛帶古韻圖》,被徐新華拒絕。“這幅畫我畫了10年時間,它就像我的小孩一樣。我畫它是為(wei) 了傳(chuan) 承傳(chuan) 統客家文化,並不是為(wei) 了掙錢,將來我打算將它留給後人或捐給博物館。”

  2018年,徐新華還在洛帶古鎮舉(ju) 辦了客家文化專(zhuan) 題展覽,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客家文化傳(chuan) 承下去。而現在,徐新華的《洛帶古韻圖》也在長期洛帶古鎮的客家土樓裏以電子化的形式循環播放。

  “有機會(hui) 我還是想把這幅畫推出去,讓世界了解我們(men) 中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了解中國的客家文化,這也是我畫《洛帶古韻圖》的初衷。”徐新華說,“特別是現在的小孩,他們(men) 大多都是受西方文化作品的影響長大,我希望今後可以以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青少年進行教育,讓我們(men) 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下去。”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