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防範風險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實施並擴大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取消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RQFII)投資額度限製;探索建立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liang) 位一體(ti) 管理框架;開辟外匯政策綠色通道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十三五”時期,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化外匯領域改革,擴大金融市場開放,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不斷提升外匯管理服務實體(ti) 經濟健康發展能力和水平。
落實“放管服”改革 增強市場主體(ti) 獲得感
樂(le) 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是樂(le) 金顯示集團在華投資成立的專(zhuan) 業(ye) TFT-LCD製造商,2019年1月31日起成為(wei) 全國首批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企業(ye) 。該公司財務部部長陳綺雲(yun) 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參與(yu) 試點讓公司免去大量單證流轉,對外付匯時間從(cong) 每筆約35分鍾縮短至10分鍾,一年可節省財務成本100萬(wan) 元以上,資金周轉效率更高。
為(wei) 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2019年1月2日,外匯局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市和浙江省開展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隨後將北京、山東(dong) 、江蘇、寧波、海南、江西、甘肅、遼寧納入試點。2019年10月,試點從(cong) 貨物貿易擴大至服務貿易項下。截至2020年10月底,試點範圍已擴大至19個(ge) 地區、63家銀行及413家企業(ye) ,共辦理試點收付匯業(ye) 務19萬(wan) 筆,金額1202億(yi) 美元。
外匯局相關(guan) 人士表示,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寓管理於(yu) 服務中,引導銀行真實性審核從(cong) 形式向實質、從(cong) 事前向事後轉變,逐步形成“主體(ti) 越誠信,手續越便利;銀行越合規,審核越自主”的信用約束和政策激勵機製,使銀企共得實惠。
不隻是跨境貿易獲便利,2019年10月,外匯局發布12項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其中6項涉及跨境投融資。例如,擴大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便利企業(ye) 使用資本項目外匯收入及其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進行境內(nei) 支付。外匯局還進一步便利中小企業(ye) 等市場主體(ti) 跨境融資,分別於(yu) 2019年3月推出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2020年3月擴展外債(zhai) 便利化試點,精準幫扶中小外貿企業(ye) 和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ye) 跨境融資。同樣在2020年3月,外匯局與(yu) 人民銀行聯合發文,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企業(ye) 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yu) 額上限隨之由原來淨資產(chan) 的2倍提高至2.5倍,從(cong) 而有助於(yu) 中小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nei) 多渠道籌集資金。
事實上,“十三五”時期,惠民利企的外匯領域改革還有很多。例如,一方麵,更好滿足個(ge) 人真實合規用匯需求,助力“足不出戶”辦業(ye) 務。2020年以來,通過線上渠道辦理的個(ge) 人外匯業(ye) 務筆數超過九成。另一方麵,釋放政策紅利,更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貿易新業(ye) 態發展。2020年5月20日,外匯局發布9項相關(guan) 政策,主要惠及小微企業(ye) 和個(ge) 人等貿易新業(ye) 態市場主體(ti) ,降低綜合成本,提升跨境結算效率。
推動雙向開放 提升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
2018年以來,我國金融業(ye) 對外開放明顯提速。外匯局多措並舉(ju) 推動金融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努力在開放的環境中適應開放。
自2002年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製度、2011年實施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製度以來,QFII/RQFII製度成為(wei)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最重要的製度之一。2018年,外匯局取消QFII/RQFII匯兌(dui) 限製。201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外匯局取消QFII/RQFII投資額度限製,RQFII試點國家和地區限製也一並取消。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wei) ,這標誌著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取得重要進展,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有助於(yu) 建設一個(ge) 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2019年10月,人民銀行、外匯局推出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zhai) 券市場的新舉(ju) 措,並自11月15日起施行。2020年,境外機構投資者新政再出:5月,人民銀行、外匯局明確並簡化QFII/RQFII境內(nei) 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要求;9月,外匯局與(yu) 人民銀行和證監會(hui) 聯合發文,統一QFII/RQFII資格要求,降低準入門檻和擴大投資範圍,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在境內(nei) 證券投資運作。
不僅(jin) 如此,2020年9月,外匯局啟動新一輪合格境內(nei) 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發放,涵蓋基金、證券、信托、理財子公司等多類型機構,更好滿足境內(nei) 投資者全球資產(chan) 配置需求。據悉,外匯局今後將穩步推動QDII額度常態化發放。
除了在金融市場便利境內(nei) 外投資者,“十三五”時期,外匯局還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出台,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外資管理新模式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外匯管理方式;取消FDI前期費用額度和賬戶有效期等限製;配合外資企業(ye) 年報“多報合一”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另外,外匯局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特殊區域在外匯管理創新方麵先行先試,為(wei) 市場化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積累經驗。
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 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十三五”時期,外匯局在深入總結近年來我國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liang) 位一體(ti) 管理框架,成功應對外匯市場高強度衝(chong) 擊,有力維護了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外匯局相關(guan) 人士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下一階段,外匯局將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要求,加快完善與(yu) 國家治理體(ti) 係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liang) 位一體(ti) 管理框架。
一方麵,以加強宏觀審慎為(wei) 核心改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和響應機製,采取必要的數量和價(jia) 格工具,逆周期、市場化調控外匯市場主體(ti) 的順周期行為(wei) ,防止大規模跨境資本流動引發係統性金融風險。以銀行、重點企業(ye) 等係統重要性跨境投融資機構為(wei) 抓手,豐(feng) 富針對各類交易主體(ti) 的全覆蓋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工具箱,研究在改革開放政策設計中嵌入宏觀審慎調節機製。同時,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國際溝通和政策協調。
另一方麵,以轉變監管方式為(wei) 核心加強外匯市場微觀監管。保持外匯管理政策和執法標準跨周期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通過行為(wei) 監管維護外匯市場競爭(zheng) 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通過創新微觀審慎監管工具防止外匯市場主體(ti) 過度的風險承擔行為(wei) ,維護外匯市場健康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麵對疫情期間企業(ye) 外匯收付的急迫需求,外匯局開辟防疫外匯綠色通道,支持“特事特辦、急事速辦”,簡化業(ye) 務流程和審核材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並切實便利湖北等地企業(ye) 跨境融資。
“‘十四五’時期,外匯局將在宏觀層麵,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在微觀層麵,著力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外匯局相關(guan) 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說,展望未來,外匯局將繼續提升外匯服務水平,更好促進市場主體(ti) 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