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路上,等一等老年人
開欄的話
移動互聯網時代,就醫越來越便捷。然而,老年人麵前卻多了一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掃碼難、就醫難、支付難、辦事難,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對社會(hui) 產(chan) 生脫節感、失落感。老年人如何適應信息化浪潮,誰來幫助老年人?從(cong) 今天起,本報推出“聚焦智慧助老”欄目,通過記者實地探訪、專(zhuan) 家解讀等形式,展現老年人就醫現狀及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呼籲全社會(hui) 形成敬老助老的友好氛圍。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活變得越來越數字化、智能化。但不少老年人卻因為(wei) 不會(hui) 上網、不會(hui) 使用智能設備,被“數字生活”關(guan) 在門外。
不會(hui) 用手機,看個(ge) 病都難
11月,初雪過後的北京寒風刺骨。一大早,北京某三甲醫院的門診大廳已熙熙攘攘。74歲的趙阿姨手裏提著從(cong) 老家帶來的檢查資料,坐在靠牆的小馬紮上焦急等待。
“侄女去約CT了,讓我在這兒(er) 等她。多虧(kui) 了兩(liang) 個(ge) 孩子幫忙跑前跑後,我才能來這兒(er) 看上病。”趙阿姨是山東(dong) 濰坊人,頭一天剛從(cong) 老家趕來。平時智能手機用得不多,預約掛號、異地醫保辦理都是兩(liang) 眼一抹黑。“女兒(er) 和侄女都在北京工作,工作忙,平時盡量不想麻煩孩子。可要是沒有家屬的幫助,連看個(ge) 病都難。”說著,趙阿姨歎了口氣。
過了一會(hui) 兒(er) ,趙阿姨的侄女李女士拿著檢查單氣喘籲籲地回來了。“現在醫院都追求電子化,別說老年人了,連我們(men) 都得研究半天,好多叔叔阿姨對著機器發愣。分診部的醫生都說技術更新太快了,對於(yu) 老年人來說就更困難一些。老年人身體(ti) 不好,想盡量縮短就醫時間,可這樣的設置花費的時間有時比排隊還久。”李女士說。
記者現場嚐試了一下網上預約掛號。從(cong) 下載醫院App,到注冊(ce) 、關(guan) 聯就診人、預約掛號,全程用了10分鍾以上,其間還經曆了3次誤觸而退出重來。
“如今不接觸網絡,連去醫院掛號都難。”家住北京的吳大伯說,盡管醫院有互聯網掛號步驟說明,但這次記住了,下次又不會(hui) 了。“如果有可能的話,盡可能給老年人開一個(ge) 特殊的通道。導醫員很忙,老年人來看病都很著急,這點能夠解決(jue) 就會(hui) 好一些。”
夕陽再晨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近期開展的老年人智能社會(hui) 融入調查顯示,僅(jin) 有不到10%的老人獨立上網預約掛號,超過一半的老人由家人、朋友幫助代為(wei) 預約,近四成的老人依然選擇自己去醫院人工窗口掛號。一邊是不斷加速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一邊是日益嚴(yan) 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如何讓2.5億(yi) 老年人共享智能技術的便利,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迫切需要找到答案。
超六成老人沒有觸網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5億(yi) ,占總人口的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8億(yi) ,占總人口的12.6%。其中,超過1.8億(yi) 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就醫成為(wei) 這部分老年人的“剛需”。
那麽(me) ,有多少老年人是網民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9月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yi) ,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10.3%。簡單計算可以得出,老年網民為(wei) 9682萬(wan) ,不到2.5億(yi) 60周歲及以上人口的四成。換句話說,超六成老人碰到網上預約掛號、手機支付等場景時,可能不會(hui) 操作。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超六成的老人沒有上網呢?《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製和設備不足是非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平時孩子不在身邊,即使在身邊,一大早就出門上班,也指望不上他們(men) 。”“學也不是不行,但我更想把時間用在娛樂(le) 、體(ti) 育上,不想花太多精力學手機。”采訪中,不少老人有類似的想法。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shu) 長趙辰昕表示,我們(men) 既要歡迎智能技術有效推廣應用,同時要合理保留老年人以及相關(guan) 群體(ti) 熟悉的傳(chuan) 統服務方式,以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習(xi) 慣的人們(men) 特別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一個(ge) 都不落下”
專(zhuan) 家指出,讓老年人等相關(guan) 群體(ti) 更好地融入智能社會(hui) ,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行動。深圳大學數字代溝與(yu) 數字反哺課題組周裕瓊認為(wei) ,在推動各種數字化便民製度的同時,要給出“非數字化”的代替選項,為(wei) 主觀上不願意或客觀上沒條件上網的老年人留下傳(chuan) 統窗口和通道。同時,家庭成員要做好老年人數字生活的“帶路人”,幫助他們(men) 體(ti) 會(hui) 數字化生活的樂(le) 趣。
事實上,很多醫院都為(wei) 老年人保留了人工窗口,滿足老年人現場掛號的需求。但是,僅(jin) 有這些還不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李曉北認為(wei) ,細節可以不斷優(you) 化、改進,但解決(jue) 老年人就醫的“數字鴻溝”難題,最根本的是要針對各類與(yu) 老年患者相關(guan) 的疾病群,建立一套完整的救治體(ti) 係,形成閉環的醫療服務。
“三甲醫院在這個(ge) 體(ti) 係中扮演一個(ge) 重要角色,但並不能扮演所有角色。很多老年性疾病都是遷延的、慢性的、長期的,對這些疾病的治療要有一個(ge) 完整鏈條,相互之間不能分割。”李曉北說,三甲醫院應作為(wei) 核心醫院,帶動周邊的二級醫院、社區醫院,組成一個(ge) 聯合體(ti) ,把醫療資源更合理地利用起來,讓老年人不用有一點病就跑大醫院。
一些醫院已在這方麵發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與(yu) 社區醫聯體(ti) 形成聯動機製,有掛號看病需求的老年患者可通過所在社區聯係醫院預留號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也開通了社區預約轉診功能,方便老年患者就近預約掛號。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dong) 透露,下一步,將在全國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在醫療機構中推動形成友善的管理、服務、文化和環境。同時,充分發揮全國老齡辦職能,大力開展智慧助老行動。通過建立機製、加強培訓、宣傳(chuan) 推廣等措施,讓老年人能夠用得上、用得好智能技術。“絕不能讓一位老年人因為(wei) 智能技術的運用而掛不上號、看不成病、辦不了事。”
還有專(zhuan) 家呼籲,互聯網平台要開發“適老化”新媒體(ti) 產(chan) 品,從(cong) 操作界麵、使用步驟等考慮老年人的實際感受。記者了解到,工信部將重點推動與(yu) 老年人、殘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網站、手機App的適老化改造,鼓勵企業(ye) 在智能設備上提供“老年模式”“長輩模式”等。同時,央行引導金融機構用好智能技術,指導市場機構從(cong) 界麵、操作等方麵入手,提升支付產(chan) 品的便利性。交通運輸部則提出,在醫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場所推動設置出租汽車停靠點、臨(lin) 時候車點以及臨(lin) 時叫車點,並且提升網約車的便捷程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