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遷出大山天地寬 聚焦生態促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4 14:46: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青海省尖紮縣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結合處,人們(men) 依山而居、依山而耕、依山而牧,藏族民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方式相對落後,脫貧任務異常艱巨。

  德吉村作為(wei) 尖紮縣依黃河而建的一個(ge) 易地搬遷安置點,找準脫貧攻堅與(yu) 生態保護的契合點,走出一條民族地區易地搬遷脫貧和生態保護發展雙贏的致富新路。

  易地搬遷,自然環境成亮點

  2015年,尖紮縣按照“山上問題山下解決(jue) ”的思路,在全縣7個(ge) 鄉(xiang) 鎮30個(ge) 村中,選擇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yan) 重滯後、就地無法脫貧的251戶946名貧困群眾(zhong) ,將其集中搬遷到生存條件和發展空間相對優(you) 越的昂拉鄉(xiang) 河東(dong) ,並將當地命名為(wei) “德吉村”。

  之所以選擇德吉村所在地,尖紮縣有著眾(zhong) 多考慮。據德吉村村支書(shu) 拉毛卓瑪介紹,相較於(yu) 山區,德吉村海拔較低、交通便利,更為(wei) 重要的是自身具備優(you) 越的自然環境條件。

  德吉村旁,黃河寬闊清澈,碧波蕩漾的河麵倒映著對岸的高山。而遠處的山間,西北最大跨徑的黃河斜拉橋——青海海黃大橋宏偉(wei) 矗立。站在岸邊,藍天白雲(yun) 、陽光沙灘、綠水青山一覽無餘(yu) 。

  “優(you) 美的自然環境能給村民帶來足夠的幸福感。”拉毛卓瑪如此介紹選址的用意。對於(yu) 當前的居住環境,村民們(men) 也讚不絕口,從(cong) 山上賈加鄉(xiang) 搬遷過來的村民吉合太加說:“麵對這樣的自然環境,每天都很舒心。”

  借力綠化,苗木種植助增收

  “那座山,就是我們(men) 村合作社培育樹苗的地方。”德吉村村民達巴指著遠方,向記者介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均是齊腰高的苗木。

  尖紮縣屬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溝壑縱橫,植被稀疏,地質環境破碎,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植樹造林任務艱巨。

  德吉村抓住青海省造林綠化工作的契機,根據尖紮縣自然資源局的部署,因地製宜引導村民創辦苗木種植合作社,推動苗木種植產(chan) 業(ye) 培育和發展。據德吉村第一書(shu) 記洛加才讓介紹,合作社當前吸納20戶村民,共計流轉40畝(mu) 土地用於(yu) 苗木培育,主要出圃青海雲(yun) 杉、油鬆等苗木。2020年,合作社在坎布拉鎮多加片區承包種植苗木400餘(yu) 畝(mu) ,每戶年收益達2.7萬(wan) 元。

  “合作社的發展,既有利於(yu) 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同時也為(wei) 我縣今後國土綠化提供了穩定的供苗渠道。”尖紮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永鵬高度認可苗木種植合作社發揮的作用。

  生態旅遊,發展保護兩(liang) 手抓

  “搬遷隻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要致富先就業(ye) ,隻有樂(le) 業(ye) 才能安居。”洛加才讓介紹道,“德吉村基於(yu) 當地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優(you) 勢,發展鄉(xiang) 村生態旅遊,目前村內(nei) 有30戶農(nong) 家樂(le) 。”

  據了解,尖紮縣扶貧、旅遊、交通、水利等部門通過“多個(ge) 渠道注水,一個(ge) 池子蓄水”的辦法整合資金,對德吉村發展旅遊給予支持。實踐中,德吉村規劃建設獨具民族風格的藏式住宅,實施了休閑廣場、民俗風情園等文化旅遊後續產(chan) 業(ye) 項目,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遊黃河風光”的遊覽模式和格局。

  德吉村還積極組織業(ye) 務技能和綜合素質培訓,提高村內(nei) 旅遊服務水平。達巴表示:“村裏組織的培訓,讓我掌握了尖椒肉絲(si) 等菜品的做法,我的農(nong) 家樂(le) 菜品實現了漢、藏結合,更有競爭(zheng) 力。”

  大力提高旅遊服務水平的同時,德吉村也不忘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洛加才讓告訴記者,德吉村村幹部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除去每月巡河外,村幹部每周還要組織鄉(xiang) 村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以及村民誌願者清掃河道垃圾、宣傳(chuan) 水汙染防治。

  當地村民也非常重視生態環保工作,“生態環境保護是藏族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yu) 生態環境保護我們(men) 舉(ju) 雙手讚成。”吉合太加說道。

  李運康是一名來自西寧的遊客,近年來他每月都要到德吉村小住幾天。“這裏旅遊產(chan) 業(ye) 發達,生態環境還維持得如此好,真讓人流連忘返。”談到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時,他豎起了大拇指。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