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原行,一生青海情!
春節前,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結直腸疝外科李鵬副主任醫師結束第二期援青之旅,回到濱州。
與(yu) 第一次援青隻身匹馬不同,這次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妻子王玲君。兩(liang) 人的老家都是博興(xing) ,漢孝子董永故裏。在他們(men) 老家,董永與(yu) 七仙女歌唱著“夫妻雙雙把家還”,而李鵬與(yu) 妻子,則演繹著“夫婦雙雙赴祁連”,為(wei) 高原人民送去健康福祉。
從(cong) 渤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cong) 帶著初心和使命出征,到滿載榮譽和情誼歸來,李鵬,在詮釋著“醫者仁心”的責任和擔當。
高原上有了肛腸中心
開創山東(dong) 醫療援青新局麵
2020年5月,時年45歲的李鵬,作為(wei) 山東(dong) 省第四批援青醫療隊隊員,來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的土地。
李鵬,濱醫附院一名肛腸專(zhuan) 家,援青,是他的理想,也是情節。“我父親(qin) 是博興(xing) 縣的一名退休幹部,在我小時候,他有一個(ge) 援藏的機會(hui) ,但那時候,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其他種種原因,沒有成行。這也成為(wei) 他一生的遺憾。”李鵬說。
父親(qin) 的遺憾,在李鵬身上得以夢圓。
2020年初,山東(dong) 省第四批援青醫療隊征集專(zhuan) 家醫生,李鵬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層層篩選,成為(wei) 當批次援青醫療人才中的一員。盡管新冠疫情肆虐,這一年濱州援青幹部在幾經推遲之後,仍然踏上了雪域高原。
初到祁連,李鵬感受到了壓力,也更覺肩上的擔子重了。
李鵬所在的祁連縣醫院,隻有百餘(yu) 名工作人員,規模較工作的醫院小,醫療專(zhuan) 業(ye) 人才少,可以開展的診療技術種類少,日常住院病人也少。
祁連雖然人口密度低,但是由於(yu) 特殊的高原環境勞作方式和飲食結構,肛腸疾病的發病率並不低。當地的群眾(zhong) 一旦患上肛腸疾病,習(xi) 慣於(yu) 拖著靠著,實在拖不下去了,才翻山越嶺到張掖或更遠的西寧、西安等地診治,同時大大增加了治療的費用。
一方麵是群眾(zhong) 看病貴看病難,一方麵是當地病源外流,本院病人較少,來到高原的李鵬立下誌願,決(jue) 心用自己所學,去克服這個(ge) 困難,為(wei) 祁連百姓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
李鵬積極與(yu) 組織聯係,向前方濱州援青幹部人才管理組和後方濱醫附院,建議在祁連縣成立肛腸微創診療中心。同時,他發動身邊同行、朋友,號召愛心企業(ye) ,捐贈捐獻醫療器材,盡可能減少耗材成本。
2020年8月4日,在山東(dong) 濱州援青幹部人才管理組、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和濱州市衛健委大力支持下,李鵬主導運營的濱祁(魯青)肛腸微創診療中心終於(yu) 揭牌運營。中心的成立,讓祁連人不用東(dong) 奔西跑去看肛腸疾病了,加上李鵬爭(zheng) 取到的無償(chang) 援助肛腸耗材,使得在肛腸微創診療中心做手術,比同質量手術費用降低至西寧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這不但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還省去了患者舟車勞頓之苦。
縣醫院來了省外的大專(zhuan) 家,還建起了肛腸中心,消息逐漸在祁連百姓中間傳(chuan) 開。2021年春節之後,肛腸中心迎來了第一個(ge) 就診高峰,病房出現前所未有的床位預約局麵,病人的增加帶來工作量的增加。整個(ge) 祁連縣醫院外科,從(cong) 護士到醫生都結束休假,全員上崗,加班加點。5個(ge) 護士,2個(ge) 麻醉師,就是科室全部力量。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外科實現了多日手術量達6台/天,其中肛周手術量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4台/天,而在原來,祁連縣醫院日均外科手術還不到一台。
“能夠得到人們(men) 的認可,就是對我們(men) 工作最大的肯定。”李鵬笑著說,他的付出終於(yu) 有了成效。
對於(yu) 醫療援青,李鵬有自己的認知:自己肯定會(hui) 有離開的一天,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留在青海,注重當地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的培養(yang) ,為(wei) 當地打造技術過硬的醫療團隊。在他做手術時,都會(hui) 讓年輕醫生上陣,自己放手不放眼、做助手進行指導。他組織在院裏每周兩(liang) 次業(ye) 務研討會(hui) ,手把手傳(chuan) 授經驗,經過一年的強化培訓和手把手帶教,現在的肛腸中心徹底完成從(cong) 輸血向造血轉變,已經具備一支人才梯隊合理、設備先進、技術嫻熟的肛腸專(zhuan) 家隊伍,完全具備獨立開展各種肛腸專(zhuan) 科醫療服務的能力,不僅(jin) 僅(jin) 服務於(yu) 祁連縣,輻射到海北四縣,已經開始惠及全州及周邊縣市百姓,開創了山東(dong) 醫療援青的新局麵。
夫妻雙雙赴祁連
夫唱婦隨情灑雪域高原
按照原定計劃,李鵬在2020年底就已完成支醫任務,但當時肛腸中心剛成立不久,在服務能力方麵還有短板亟待解決(jue) ,李鵬擔心如果自己就這麽(me) 回到濱州,別人一時間不熟悉情況,不好開展工作;同時祁連方麵醫生短缺,後背人才不足,李鵬有意繼續留下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返回濱州前,祁連縣衛生局也流露出希望李鵬能留下來的意思,考慮再三,李鵬主動提出申請援青工作往後延期一年,希望組織上予以同意。經山東(dong) 援青幹部管理組、濱州市衛生健康委和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批準,李鵬留下來了。
這次李鵬不僅(jin) 自己留下,還把自己的妻子王玲君帶到了祁連。
王玲君是濱州市婦幼保健醫院的一名婦產(chan) 科醫生,她從(cong) 李鵬的言語中了解了,祁連縣嚴(yan) 峻的醫療狀況。尤其是得知當地婦幼醫生匱乏,且難以迅速緩解,以及廣大農(nong) 牧民熱切希望加強婦幼醫療資源建設的現狀,王玲君萌生了援青的想法。
李鵬對妻子的決(jue) 定雖然左右為(wei) 難,一邊是“無法在老人身前盡孝”的遺憾和愧疚;另一邊是“大愛無疆、大孝有為(wei) ”的責任和情懷。
“醫生意味著奉獻,入黨(dang) 20多年,要對得起黨(dang) 的教育培養(yang) ,要對得起這件沉甸甸的白大褂,這裏的情況更需要我們(men) ,必須要舍小家顧大家。”在作出艱難決(jue) 定的時候,李鵬用這樣的感悟說服了自己。王玲君則安慰丈夫道:“這叫夫唱婦隨吧!”
同時,王玲君也獲得了濱州市婦幼保健院的大力支持。經過積極申報、層層選拔,王玲君成功入選山東(dong) 省第五批援青醫療隊,2021年4月,夫妻兩(liang) 人相聚祁連縣人民醫院。
初到祁連的王玲君,被高原艱苦的自然條件給了一個(ge) “下馬威”。雖然早有準備,初到高海拔地區,王玲君仍然受到了失眠、嘴唇幹裂、鼻衄,心慌胸悶,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等一係列挑戰。不同於(yu) 其他科室的工作,作為(wei) 婦產(chan) 科醫生,王玲君知道,她的工作時間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沒有適應的時間,她便和其他援青隊員一起,放下背包,立即投入到“戰鬥”之中。
在最初一個(ge) 月的時間裏,王玲君便主刀手術9台,並成功搶救一例子宮破裂並失血性休克的孕婦。同時,她還不忘與(yu) 科室醫生交流技術,探討學術,為(wei) 醫院婦產(chan) 科醫療技術水平提高,作出貢獻。對此,王玲君深入科室熟悉現狀,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專(zhuan) 業(ye) 經驗和優(you) 勢,做好科室發展規劃,堅守一線崗位開展診治,積極開展手術,盡可能對急危重症做到每例必到,24小時隨叫隨到。
麵對群眾(zhong) 渴望感激眼神
所有艱難困苦煙消雲(yun) 散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麵積1.4萬(wan) 平方公裏,轄4鄉(xiang) 3鎮45個(ge) 行政村,總人口5萬(wan) ,藏、蒙、回等少數民族人口占79.2%。
提到祁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高山牧場,藍天白雲(yun) ,處處都是一幅美麗(li) 畫卷,但對於(yu) 來自平原地區援青的人員來講,卻是高原、缺氧、寂寞、思念。
“在這裏,走平地還行,稍微有點坡度,就會(hui) 氣喘、心慌。因為(wei) 是高原地區,氣壓低,食物都煮不熟,飲食適應也是一個(ge) 問題。”李鵬說,“幹燥也是每天要麵對的問題,在這裏,哪怕是剛下過雨,空氣也是幹的,我的鼻子經常出血。再就是睡眠,在祁連,我每天隻能睡五個(ge) 小時,早睡著早醒,晚睡著晚醒,反正每天就是五個(ge) 小時,挺煎熬的。”
李鵬說,每當看到群眾(zhong) 渴望的眼神、真摯的笑容和感激的表情,所有的艱難困苦都煙消雲(yun) 散了。
“在這裏,我們(men) 收獲了絕對的尊重和信任。”李鵬說。
在到偏遠村落義(yi) 診時,牧民們(men) 招待醫療隊拿出了最珍貴的物品。“在祁連,牛羊肉很普遍;再尊貴一點的客人,主人會(hui) 拿出青稞麵,隻有最最尊貴的客人,才會(hui) 拿出青菜,因為(wei) 在這裏,青菜是最珍貴的。”
晚上,醫療隊住在帳篷裏,因為(wei) 氣溫低,有的隊員睡不著,牧民執意讓出自己居住的房子給隊員,而自己則住進了帳篷。
“牧民們(men) 那種熱情和感激的眼神,讓我們(men) 覺得如果不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對不起醫生這份職業(ye) 。”李鵬說。
“這裏的群眾(zhong) 特別懂得感恩,在祁連,我經常會(hui) 被自己治療過的病號認出,有的超市售貨員、肉鋪菜店老板說什麽(me) 也不收我的錢;有的我買(mai) 了東(dong) 西,說啥也要多給我一些,雖然都被我拒絕了,但能感受到發自內(nei) 心的情誼。”李鵬說。
在祁連,李鵬和妻子得到了這裏同行和百姓們(men) 的一致認可,也讓自己有了堅持下的勇氣。“當地百姓、醫院領導和同事非常尊重援青醫療技術人員,包括院長在內(nei) ,無論職位高低,對我們(men) 均以‘老師、主任’相稱。雖然許多時候,住院病人來自邊遠牧區,因為(wei) 語言的關(guan) 係無法經常交流,但他們(men) 臉上綻放的笑容是對我工作最好的肯定。”李鵬說。
祁連縣醫院院長馬海霖對此的解釋,讓援青人員更舒心:“各位援青老師拋家舍業(ye) ,背井離鄉(xiang) ,不遠千裏來祁連支醫,服務我們(men) 祁連百姓,生活上提供體(ti) 貼入微的照顧的同時,在工作中還要給予援青醫生提供廣闊的發揮空間和充分的自主決(jue) 斷權,讓他們(men) 能夠更加自如地施展拳腳,盡快提高醫院醫療技術水平,讓各位援青醫生工作舒心順心更要開心。”
懷揣夢想而去
收獲人生寶貴財富
“援青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感恩援青工作對我的鍛煉和磨礪,這是我一生中的寶貴財富。”李鵬說。
兩(liang) 年前,李鵬接受組織重托,懷揣援青夢想,第一次踏足青藏高原;兩(liang) 年間,他認真學習(xi) ,努力工作,完成醫院首例手術30多例,參與(yu) 完成手術200餘(yu) 例,積極培養(yang) 培訓醫療護理團隊,使以前祁連縣人民醫院的大手術、難手術、沒有見過的手術變成常規手術,把開啟外科的鑰匙留在了祁連,讓技術在祁連落地生根發芽。
“一次高原行,一生青海情。感恩祁連。”李鵬說。暖暖的話語,是魯青兩(liang) 地深深的兄弟情,是中華民族血濃於(yu) 水的一家親(qin) 。李鵬和王玲君這對夫妻檔,用自己的醫術,書(shu) 寫(xie) 了奮鬥在雪域高原的動人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手足情深 守望相助——湖北襄陽援藏工作隊傾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這是湖北省襄陽市援藏工作隊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基層延伸的又一舉措。[詳細] -
醫療援藏 情滿高原
近年來,各援藏醫療工作隊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我區醫療健康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