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態底色 守護綠水青山
1月22日,大天鵝在青海省貴德縣境內(nei) 的黃河中覓食。隨著氣溫回暖,位於(yu)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nei) 的黃河成為(wei) 大天鵝的越冬“港灣”,它們(men) 在此覓食、休憩,為(wei) 冬日的黃河帶來勃勃生機。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報告摘登
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麵。全麵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大的決(jue) 心、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ju) 措,守護好大美青海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加快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推動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做好祁連山國家公園設園工作,積極申報青海湖、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加快建設具有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集群;保護好中華水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強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態治理修複,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抓好木裏礦區和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確保按期完成年內(nei) 各項任務;深化生態文明製度改革。
圖景展望
綠色,才是這裏最動人的底色。地處地球第三極的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在全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海省堅決(jue) 把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始終為(wei) “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的莊嚴(yan) 承諾,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
從(cong) 湟水之濱到三江源頭,從(cong) 青海湖畔到祁連山下,全省生態環境正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國家公園試點走在全國前列,三江源、祁連山等區域重點生態工程成效明顯,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五級河湖長體(ti) 係全麵建立,濕地麵積穩居全國首位,可可西裏申遺成功,青海湖水域麵積逐年擴大,裸鯉資源蘊藏量較實施保護前增長38倍,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隻左右……青海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半個(ge) 省全部使用水、光、風等清潔能源供電,讓“綠電”紅利惠及更多百姓和企業(ye) ,推動在三江源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正式啟動清潔供暖示範縣建設,“綠電”給三江源地區的百姓帶來了更大驚喜;
團結公園的沉香塔、北川河濕地公園 的大型雕塑群 、魯青公園 的騎行綠道、寧湖濕地公園的候鳥科 普展板……曆時30多年的南北山綠化改變了西寧的生態大環境,點綴在城市各處的綠地濕地則是西寧市生態改善提質增效的“點睛之筆”。
高原大地,一幅美麗(li) 畫卷
今冬,在海東(dong) 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的黃河水麵上,數百隻大天鵝悠然覓食、棲息,美麗(li) 的大天鵝和清澈的黃河水勾勒出一幅美麗(li) 的冬日畫卷。
“如今在黃河邊的濕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水鳥的影子,它們(men) 成了村裏的新‘村民’。”家住在黃河邊的化隆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村民馬海買(mai) 說,荒山變綠了,河水更清了,家鄉(xiang) 越來越美了。
生長在青海省東(dong) 部湟水河岸邊的省人大代表、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瞿曇鎮河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尹得感慨道:“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提升人居環境質量……這些都是事關(guan) 我們(men) 農(nong) 村、農(nong) 民的大事。作為(wei) 一名農(nong) 村基層代表和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我一定要學習(xi) 好、宣傳(chuan) 好、落實好報告精神,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帶領群眾(zhong) 做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荒山綠化工作,將綠水青山變為(wei) 金山銀山,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轉型,努力把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經濟優(you) 勢和發展優(you) 勢。相信,我們(men) 的家園會(hui) 碧水長流,藍天常駐。”
“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今年“兩(liang) 會(hui) ”的高頻詞。
省政協委員、省委黨(dang) 校副校長李廣斌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2021年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青海必須承擔好“源頭責任”和“幹流擔當”。在生態優(you) 先的前提下,要融合發展、協調發展、一體(ti) 化發展,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guan) 係,確立保護是為(wei) 了發展,發展是積極的保護的理念,努力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國家公園,一個(ge) 好的開始
深冬時節的三江源腹地寒風凜冽,但這並沒有阻擋住生態管護員的巡護腳步。
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薩呼騰鎮的生態管護員布瓊和西哇,依舊行走在縣域道路上沿途撿拾垃圾。他們(men) 不僅(jin) 生活在這裏,更是守護瀾滄江畔的“美容師”,他們(men) 希望能通過自己一點又一點努力的累積,讓草原更美、河水更清、家園更美麗(li) 。
雜多縣,地處三江源腹地,是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深入推進,很多當地群眾(zhong) 變身成為(wei) 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放下牧鞭從(cong) 曾經的草原利用者成為(wei) 生態保護者,肩上擔負的責任重了,保護國家公園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青海省因地製宜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創新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17211名牧民持證上崗成為(wei) 國家公園內(nei) 的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yu) 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省政協委員、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我們(men) 將把保護“地球第三極”作為(wei) 最大擔當,肩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全力以赴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以生態報國理念開創綠色發展新局麵,積極為(wei) 建設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作出“青海貢獻”。
“許你看得見雪山的陽台。”這是一句浪漫的話語,更是人們(men) 心中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舉(ju) 全省之力保護‘中華水塔’,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推動生產(chan) 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主要城市空氣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到90%左右 ……‘十四五’主要目標任務鼓舞人心。”省人大代表、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陶雅琴說:“我們(men) 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國之大者’的使命和職責,紮紮實實做好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保護好我們(men) 的中華水塔,讓我們(men) 的家園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生態更和諧。”
麵向未來,一份責任擔當
如今,三江源地區主要保護對象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涵養(yang) 量逐年增長,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三江源生態呈現總體(ti) 穩定,進入了生態全麵好轉的新階段。
負責海南藏族自治州發展改革工作的省人大代表更登加幹勁兒(er) 也更足了,“‘十四五’,我們(men) 謀劃了236項項目儲(chu) 備,今年力爭(zheng) 在2018年可再生能源基地率先實現千萬(wan) 千瓦級突破的基礎上,率先突破兩(liang) 個(ge) 千萬(wan) 千瓦級,開展第二條輸電大通道前期工作,擴大實證基地建設,推動地熱開發,以綠色發展為(wei) 海南州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省人大代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主任眭曉波說:“海西是一片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寶地,今年我們(men) 將緊抓‘碳達峰’‘碳中和’的清潔能源發展機遇,以‘風光氣儲(chu) 一體(ti) 化’和‘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模式,推動新能源規模化、基地化、標準化發展,為(wei) 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貢獻海西力量。”
而來自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完全小學的賈玉蘭(lan) 委員,從(cong) 事教育工作23年,她聆聽了政府工作報告後,對如何引導孩子們(men) 更好地參與(yu) 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多思考。“保護三江之源,保護中華水塔,我們(men) 責任重大,我期盼每個(ge) 孩子都能通過好好學習(xi) 走出大山去看世界,更期盼他們(men) 學成歸來建設家鄉(xiang) ,建設綠色家園,報效祖國。”賈玉蘭(lan) 說。
一項項務實舉(ju) 措,一項項改革成果,正在沉澱為(wei) 青海省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累累碩果,相信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呈現,大美青海將愈加亮麗(li) 。
記者感言:隻為(wei) 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你從(cong) 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dong) 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er) 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是我們(men) 執著的夢想和希望,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宏圖。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青海而言,這不僅(jin) 僅(jin) 是誓言,更是自覺行動,隻有不斷深化“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堅決(jue) 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青海才能彰顯生態之最、堅固發展之基。
記者在采訪中深深感受著:山水田園間,放下鋤頭的貧困戶支起鍋灶做起“旅遊飯”;草原牧場上,牧民靠著把香甜的犛牛奶製成雪糕,斬斷窮根。依托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青海走出了一條條以生態保護助力脫貧攻堅、以脫貧攻堅促進生態保護的“生態脫貧”之路;
隨著黃河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大天鵝、白鷺、綠頭鴨、白骨頂雞等水鳥紛紛來到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黃河沿岸安家,時而展翅、時而戲水,好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li) 畫卷。
同時,生態也讓青海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迸發活力。
我們(men) 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是為(wei) 了在綠色、低碳和循環的道路上推動更高水平的發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繪好“山水圖”,念好“草木經”,打好生態牌,走好綠色路。
我們(men) 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是為(wei) 了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重大民生工程來抓,使老百姓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並加快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的步伐,以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來促進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優(you) 化,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更直接感受到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金山銀山,在擁有藍天碧水的同時,分享到“生態紅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生態文明體(ti) 製機製更加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堅實穩固,並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一張藍圖繪到底,大河奔騰,山水如畫,美麗(li) 青海,築夢高原,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的美麗(li) 願景正在得以實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分布有9種有蹄類動物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製試點以來,青海片區組織開展了一係列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調查工作。[詳細] -
環保垂改:青海重塑地方生態環境管理體製
自2017年青海被列入全國11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製度改革試點省份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環保垂改任務全麵啟動、深入開展。[詳細] -
湟水流域西寧段水質發生根本性改善
1月15日,記者從西寧市環保局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國控出市境小峽橋斷麵水質從劣Ⅴ類穩定改善至Ⅳ類以上,這標誌著湟水流域(西寧段)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詳細] -
讓大美青海成為最靚麗的綠色名片
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森林覆蓋率由6.3%提高到7.5%;青海湖水域麵積逐年擴大,五級河湖長體係全麵建立;普氏原羚由上世紀末的300多隻恢複到2700多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