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滇金絲猴的樂土
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yu) 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chan) 的核心腹地,跨金沙江和瀾滄江兩(liang) 大流域,總麵積281640平方公裏,以滇金絲(si) 猴為(wei) 主的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森林生態係統、板塊碰撞帶等地質遺跡為(wei) 其主要保護對象。
保護區成立於(yu) 1983年,現已發展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滇金絲(si) 猴保護區,研究滇金絲(si) 猴的首選地,同時也是冷杉屬樹種的薈萃之地。保護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34個(ge) 熱點地區之一。
在保護區設立之初,滇金絲(si) 猴的數量估計不足500隻;1995年,調查的數量約800隻至1000隻;2004年為(wei) 1200隻左右;2010年,監測數量為(wei) 1500隻左右。目前,保護區內(nei) 的滇金絲(si) 猴數量已達2300餘(yu) 隻,占全國滇金絲(si) 猴種群數量的70%以上,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樹立愛猴護猴意識
“我起得比猴早,睡得比猴晚,這樣的日子已經15年了。”家住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塔城村響古箐小組的村民餘(yu) 小德說,“除了觀測猴群變化、還要勸導大家愛護生態環境,有時還要配合科研人員和誌願者開展科研調查,記錄猴子的行為(wei) ,比如動作、飲食、地位變化、繁殖等等。”
護猴人、管理員、護林員,像餘(yu) 小德這樣多重身份的村民有28名,大多住在塔城村響古箐小組。響古箐地處白馬雪山滇金絲(si) 猴保護區內(nei) ,這裏是人類目前唯一能夠近距離觀察野生滇金絲(si) 猴群的“窗口”,有10多個(ge) 科研、保護機構在此工作。
村民餘(yu) 建華今年69歲,已跟了猴群28年。“20年前,滇金絲(si) 猴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最開始一見到人就跑,大家跟了10多年才和猴子建立起‘友誼’。保護區剛建成時,村民的保護意識不強,我們(men) 挨家挨戶做工作。通過多年努力,村民開始理解,逐漸樹立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現在,公園內(nei) 共有69隻滇金絲(si) 猴,由9個(ge) 家庭組成,每個(ge) 家庭都配有一個(ge) 護林員。大家的工作除了保證猴群的生活環境穩定,還要觀察記錄猴群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說到響古箐猴群,餘(yu) 建華如數家珍。
從(cong) 過去猴群見人就跑,到如今猴群下山來覓食,響古箐的村民和滇金絲(si) 猴群的距離不斷拉近。“好幾次遇到上山采藥的人,他們(men) 都說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砍樹,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這種猴子,那時我心裏就特別自豪。”餘(yu) 小德說。
野外種群數量顯著提高
2021年8月,響古箐猴群迎來了新成員。“按照猴群習(xi) 性,每年的1月到5月是猴群的生育高峰,2021年8月20日才出生的小猴來得有些晚,所以我們(men) 叫它‘晚來’。”滇金絲(si) 猴國家公園管理員餘(yu) 秀珍笑著說,“‘晚來’的降臨(lin) 對我們(men) 來說是件喜事,這說明猴群的生存條件和營養(yang) 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也說明我們(men) 的工作有了成效。”
保護區建立最初的20多年裏,滇金絲(si) 猴2年至3年才會(hui) 生育一次,因嬰猴成活率低,野外種群數量發展十分緩慢。通過近幾年培養(yang) 村民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給村民家中安裝太陽能,發放高效火爐,解決(jue) 砍樹燒水做飯的問題後,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同時,加大法律法規宣傳(chuan) ,提高遊客和村民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物的意識。此外,科研和工作人員對猴群疾病防控、科學管護等領域的探索和經驗積累,使野外猴群的種群數量有了明顯提高。
近年來,迪慶州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森林撫育等重大林業(ye) 生態建設工程,加大造林綠化力度,推進了全州境內(nei) 尤其是動植物保護地的生態係統治理與(yu) 修複,森林覆蓋率提升到了去年的77.63%,極大改善了野生動植物生長棲息環境,為(wei) 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了條件。
“林子多了密了,對滇金絲(si) 猴保護來說無疑是好事,保護滇金絲(si) 猴不僅(jin) 是保護一個(ge) 物種,也是保護一條生態鏈,甚至整個(ge) 生態環境。拿猴子喜歡的食物——冷杉上的長鬆蘿來說,前些年隻有在海拔高的落葉林中常見,它還能‘監測’環境,稍微有點汙染就不能存活。現在生態改善後,長鬆蘿的分布越來越廣,猴群的分布也隨之改變。”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救助站站長賴建東(dong) 介紹,以響古箐猴群為(wei) 例,從(cong) 2009年到2019年,共有77隻嬰猴降生,成活68隻,成活率達88%。
群眾(zhong) 參與(yu) 探索發展新路
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維西片區涉及6個(ge) 鄉(xiang) 鎮、24個(ge) 行政村、170個(ge) 村民小組共4萬(wan) 餘(yu) 人,這裏交通不便,生產(chan) 方式落後,村民對森林資源依賴程度高。
2009年,保護區工作者們(men) 開始探索一條建設和諧自然保護區的新路子——社區共管,通過社區群眾(zhong) 參與(yu) 保護區管理,促進保護與(yu) 社區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最終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讓保護區內(nei) 的村民們(men) 成為(wei) 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同頻共振的最大受益者。
為(wei) 提高社區自身發展能力,切實解決(jue) 村民生計問題,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通過自籌資金和外部援助,在塔城鎮保護區及周邊的29個(ge) 自然村(保護區內(nei) 6個(ge) 、周邊23個(ge) )開展了多種社區共管、保護生態項目。其中,減少木材利用的項目有普及白芸豆稈替代木柴、發放鐵絲(si) 網柵欄、推廣節柴爐、水泥瓦替代木頭板,以及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沼氣池等。
“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滇金絲(si) 猴及它們(men) 的棲息地,我們(men) 在村裏開展各種培訓和講座,如野生動植物識別、紅外相機的使用、社區巡護方法、社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中草藥種植、養(yang) 蜂技能等,把村民實用技能‘請進來’。此外,組織社區村民‘走出去’,探索發展之路,先後組織塔城村的村民10餘(yu) 批200餘(yu) 人到昆明、大理、保山、西雙版納等地學習(xi) 取經,現在這些村民基本成了致富領頭人。”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維西分局局長鍾泰介紹。
“在實踐中我們(men) 體(ti) 會(hui) 到,社區共管歸根到底還是需要社區自己來主導,致富路還是要村民自己來闖,才能實現村民自願開展保護行動。”鍾泰總結,“不僅(jin) 如此,作為(wei) 保護區管理部門,我們(men) 還要持續關(guan) 注社區發展,為(wei) 社區提供必要的資金、物資、技術等幫助,同時為(wei) 社區製訂科學的發展計劃,製訂相應的規範和製度,讓社區群眾(zhong) 在參與(yu) 保護的過程中受益。隻有做到生態保護與(yu) 社會(hui) 經濟發展協調統一,社區共管這一保護區管理模式才能永遠具有生命力。”
目前,社區共管的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逐步顯現出來。例如,保護區在塔城托落頂推廣了36台太陽能熱水器,每年直接降低森林資源消耗144立方米、節約農(nong) 村勞動力720個(ge) 、節約資金3.6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祁連山南麓798個“問題圖斑”完成整治,推進礦業權處置
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798個“問題圖斑”全部完成整治、推進自然保護區85宗退出礦業權收尾、推進全省曆史遺留礦山生態修複……記者14日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詳細] -
探秘雪域高原的“詩和遠方”
如果要用“極致”形容一個地方,相信很多人會因為壯麗神奇的自然景觀選擇西藏。雪山冰川連綿起伏,野生動物自由奔跑,高原湖泊湛藍動人……[詳細] -
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自然保護區)是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地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