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民七載守護黑頸鶴越冬
“每年10月底,衝(chong) 衝(chong) (黑頸鶴)就陸續飛到我們(men) 村附近的濕地、田裏,平穩過冬後,來年3月飛往藏北,等它們(men) 再回到這裏,‘衝(chong) 衝(chong) 夫妻’可能就帶著一隻小衝(chong) 衝(chong) 了。”59歲的旦增是西藏拉薩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巡護員,他認為(wei) ,黑頸鶴能到村裏落腳越冬,是吉祥的象征。
圖為(wei) 2月23日,旦增在林周縣虎頭山水庫附近為(wei) 黑頸鶴巡護,今年,該水庫周邊有上千隻黑頸鶴在此越冬。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黑頸鶴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唯一生活、繁殖在高原的鶴類,被藏族民眾(zhong) 譽為(wei) “神鳥”。西藏自治區官方發布的信息稱,得益於(yu) 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西藏黑頸鶴種群數量已從(cong) 20世紀不足2000隻,增長至今過萬(wan) 餘(yu) 隻。
2月23日,在旦增所在的拉薩市林周縣卡東(dong) 村附近的虎頭山水庫,中新社記者看到,上百隻黑頸鶴在雪地裏休閑覓食,田間也傳(chuan) 來聲聲鶴鳴。
圖為(wei) 2月23日,西藏林周縣虎頭山水庫附近村莊上空,一群黑頸鶴飛過,遠處白雪皚皚。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旦增照顧黑頸鶴越冬已有7年,他的工作內(nei) 容有三項:巡護、投喂、救助。旦增說,巡護時主要看黑頸鶴的棲息地有無異常,有無流浪狗等攻擊黑頸鶴,另外就是查看黑頸鶴受傷(shang) 、生病等情況。
“我們(men) 家有20畝(mu) 地,主要種些青稞、小麥、油菜等。林周縣農(nong) 田比較多,越冬前兩(liang) 個(ge) 月,由衝(chong) 衝(chong) 自己在田裏覓食。”旦增介紹,每年12月開始,田間殘留的小麥、青稞等被鳥類吃完後,巡護員們(men) 便開始投喂。
圖為(wei) 2月23日,旦增家外有兩(liang) 隻黑頸鶴在田間覓食。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他說,通過觀察發現,黑頸鶴更愛吃小麥,而並不怎麽(me) 吃青稞。每年冬天,林周縣林業(ye) 和草原局會(hui) 給巡護員們(men) 發放小麥,用於(yu) 給黑頸鶴“加餐”。
記者曾和旦增一起投喂過黑頸鶴。他介紹,黑頸鶴警惕性很高,有些孤傲,不像其它動物那般容易靠近。“你拍攝的時候要假裝自己是幹活的農(nong) 民,走一會(hui) 兒(er) 、停一會(hui) 兒(er) ,才更容易接近。”
他補充說,投喂也要技巧,地點一般要平坦開闊,便於(yu) 黑頸鶴觀察。其次位置要相對固定,黑頸鶴養(yang) 成固定的進食習(xi) 慣並不容易。此外,撒小麥時要與(yu) 黑頸鶴保持一兩(liang) 百米距離,“等我們(men) 走了,它們(men) 自己會(hui) 過來吃的”。
虎頭山水庫位於(yu) 拉薩河支流澎波河穀,冬天的積雪覆蓋在四周的山上,黑頸鶴、斑頭雁等不時飛過,景色優(you) 美。
旦增認為(wei) ,黑頸鶴選在卡東(dong) 村和虎頭山水庫越冬,除了食物、水源、氣候合適外,村民們(men) 與(yu) 各種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也非常重要。“為(wei) 了方便衝(chong) 衝(chong) 覓食,我們(men) 翻耕土地的時間會(hui) 晚一點。”他說,村民們(men) 對黑頸鶴的存在習(xi) 以為(wei) 常,保護,但又保持距離。
24日,林周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工作人員羅琴介紹,今年到林周縣越冬的黑頸鶴約有2000至2200隻,大部分集中在虎頭山水庫和卡孜水庫兩(liang) 處,其中虎頭山水庫周邊的黑頸鶴最多,有上千隻。
羅琴說,去年冬季到今年,林周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已向包含旦增在內(nei) 的9位巡護員發放2.7萬(wan) 斤(1斤等於(yu) 500克)小麥,用於(yu) 保障黑頸鶴越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調查顯示:西藏丁青怒江河穀雪豹、金錢豹等大型食肉動物同域共存
記者近日從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獲悉,在該機構與西藏自治區丁青縣林業和草原局合作的怒江河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中顯示,丁青怒江河穀分布有至少六種大型食肉動物,呈現出完整健康的生態係統。 [詳細] -
拉薩市城關區潔達園林公司黨支部召開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工作部署會
為進一步提高職工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態度,2月23日上午,拉薩市城關區潔達園林公司黨支部召開進一步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工作部署會。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