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曆史“包袱” 釋放“青綠”優勢
作為(wei) 青海省屬唯一國有大型農(nong) 牧企業(ye) ,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由國有農(nong) 牧場企業(ye) 和商貿企業(ye) 整合重組而來。2003年三江集團成立之初,擁有大量農(nong) 牧資源,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明顯。然而,集團多家子公司計劃經濟烙印重、市場化程度不高,整合前連續多年虧(kui) 損,一度讓企業(ye) 背上了沉重的發展包袱。
隨著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市場競爭(zheng) 愈發激烈,三江集團傳(chuan) 統的企業(ye) 製度和發展方式難以為(wei) 繼。同時,核心競爭(zheng) 力弱、曆史遺留問題難以解決(jue) 等矛盾日益凸顯。
抓住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契機,三江集團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現代企業(ye) 製度建設,優(you) 化企業(ye) 布局和經濟結構,聚焦主責主業(ye) ,清理包袱負擔,這家國家級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發展龍頭企業(ye) 逐漸走出了一條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革新之路。
青海省三江集團門源種馬場的工人駕駛農(nong) 機在油菜田裏播種(無人機照片)。記者 張宏祥 攝
比學趕超 激發幹事創業(ye) 熱情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四大超淨區域之一,廣袤的高原生長著多種獨特的動植物,同時海拔高、日照時間長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冷涼氣候,為(wei) 青海發展特色農(nong) 牧業(ye)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
經過多年產(chan) 業(ye) 深耕,三江集團擁有控參股企業(ye) 14家,其中農(nong) 牧場6家,現代商貿加工企業(ye) 8家,擁有土地總麵積401萬(wan) 畝(mu) ,基本形成了涵蓋高原牛羊養(yang) 殖和儲(chu) 備、綠色油菜籽、青稞種植、高原飼草種植和繁殖、高原特色馬鈴薯精深加工等全產(chan) 業(ye) 鏈業(ye) 務體(ti) 係。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展以來,三江集團率先出台《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黨(dang) 建先行方案》,破解製約公司黨(dang) 的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性問題,把黨(dang) 的組織優(you) 勢更好轉化為(wei) 競爭(zheng) 優(you) 勢、發展優(you) 勢,把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了治理效能。
如今,在三江集團下屬子公司,黨(dang) 課走入田間地頭和草原牧場成為(wei) 集團黨(dang) 建亮點。三江集團各基層黨(dang) 支部創新學習(xi) 教育方式,按照基層黨(dang) 員“工作在哪裏,學習(xi) 就在哪裏”的理念,廣泛開展“黨(dang) 旗在田間飄揚,黨(dang) 徽在一線閃耀”活動,把學習(xi) 教育安排在生產(chan) 一線,不讓一名黨(dang) 員職工掉隊。此外,在基層黨(dang) 組織學習(xi) 教育中,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基層黨(dang) 支部學習(xi) 教育“曬成績”活動,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xi) 氛圍。
與(yu) 此同時,三江集團推動黨(dang) 建工作與(yu) 生產(chan) 經營深度融合。三江集團下屬的貴南草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種植業(ye) 、草業(ye) 、畜牧業(ye) 為(wei) 主的大型農(nong) 墾企業(ye) ,年產(chan) 青稞、油菜等農(nong) 產(chan) 品數萬(wan) 噸。貴南草業(ye) 公司總經理助理、綜合管理部部長秦國柱介紹,過去,貴南草業(ye) 公司的生產(chan) 計劃調整往往隻需通過管理層討論。“近年來,公司通過完善‘三重一大’決(jue) 策機製等規章製度,把黨(dang) 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嵌入經營管理,通過製度明確黨(dang) 組織的決(jue) 策事項,黨(dang) 組織前置研究重大事項。”秦國柱說,在黨(dang) 建引領改革過程中,公司黨(dang) 委有效參與(yu) 決(jue) 策,充分發揮管大局定方向的作用,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計劃性增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種植品種和麵積,使得產(chan) 業(ye) 結構日趨優(you) 良,產(chan) 品市場競爭(zheng) 力不斷提升。
在貴南草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an) 經營部工作多年的張丙倉(cang) 對公司生產(chan) 經營的變化感觸很深,他告訴記者,如今一線職工有了更多建言獻策的渠道,今年,結合上級決(jue) 策和企業(ye) 基層幹部職工建議,公司及時擴大了油菜等作物的種植麵積。
針對幹部隊伍老齡化、技術水平普遍不高等短板,三江集團成立了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將內(nei) 部培養(yang) 與(yu) 外部引進相結合,一方麵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製和契約化管理,積極搭建企業(ye) 內(nei) 部學習(xi) 提升平台,組織年輕幹部在集團各平台掛職鍛煉,通過競聘上崗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麵,通過校園引才、社會(hui) 化招聘等方式加強人才引用,在全集團形成了一股幹事創業(ye) 、拚搏趕超的良好氛圍。2021年,三江集團招聘錄用專(zhuan) 業(ye) 人才46名,通過人才引進和選人用人製度改革,打破了薪酬製度僵化和部分單位“吃大鍋飯”的現象,調動了一線職工的積極性。
貴南草業(ye) 開發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總經理周文書(shu) 對集團在用人留人方麵的變化感觸很深:“這兩(liang) 年一線員工的收入明顯改善,現在公司每年辭職的員工數量大幅下降,人才隊伍穩定,企業(ye) 的經營效益才能不斷提高。”
三江集團湖東(dong) 種羊場公司的羊群在天然牧場上覓食。資料照片
處僵治困 盤活資產(chan) 2.1億(yi) 元
受曆史原因影響,三江集團旗下全民所有製企業(ye) 曆史遺留問題較多,製約改製的瓶頸突出。國企公司製改革,為(wei) 三江集團卸下曆史包袱、轉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20年啟動的青海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明確提出,要在三年內(nei) 全麵完成國有企業(ye) 公司製改革,即將傳(chuan) 統的全民所有製企業(ye) 改製為(wei) 符合現代企業(ye) 製度要求、規範的公司製企業(ye) 。
根據青海省國資委《關(guan) 於(yu) 全麵完成國有企業(ye) 公司製改革的工作方案》要求,至2021年9月,三江集團全麵完成了對所屬牧工商聯合企業(ye) 總公司、牧草良種繁殖場、門源種馬場等6戶全民所有製企業(ye) 的公司製改革工作,建立起了符合現代企業(ye) 製度的法人治理結構。2194名全民所有製企業(ye) 職工轉換身份,與(yu) 改製後的企業(ye) 簽訂勞動合同,成為(wei) 現代企業(ye) 職工;完成了土地作價(jia) 入賬工作,增加資產(chan) 近71億(yi) 元。
隨著公司製改革的步伐加快,國企員工安置和剝離辦社會(hui) 職能等問題,由於(yu) 牽涉的主體(ti) 和問題較多,成為(wei) 攻堅期的一大棘手問題。作為(wei) 一家畜牧業(ye) 國企,三江集團多家企業(ye) 從(cong) 成立起便接管了員工的一切,牧場農(nong) 田既是生產(chan) 場所,也構成了員工日夜生活的社會(hui) 。
作為(wei) 企業(ye) 管理的一種手段和聯係職工的情感渠道,“辦社會(hui) ”增加了企業(ye) 的凝聚力,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升,這種企業(ye) “辦社會(hui) ”模式曆史遺留問題多,成了三江集團的負擔。
三江集團牧草良種繁殖場有限責任公司位於(yu)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前身是一家農(nong) 墾國有農(nong) 牧場。農(nong) 墾改革之前,牧草良種繁殖場運營管理著兩(liang) 所學校和一家醫院。
“一些小區的房子裏住著的早已不是企業(ye) 職工,企業(ye) 卻還需對水、電等提供補貼;企業(ye) 辦的醫院、學校,受製於(yu) 僵化管理,服務能力低下,卻讓企業(ye) 每年補貼支出近千萬(wan) 元。”牧草良種繁殖場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忠義(yi) 說,企業(ye) “辦社會(hui) ”的直接後果是,企業(ye) 主要精力過多消耗在非主業(ye) 上,無暇顧及生產(chan) 經營。
對此,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近年來三江集團加快解決(jue) 遺留問題的步伐,對所屬企業(ye) 承擔的社會(hui) 職能進行了剝離,為(wei) 企業(ye) 減負。相關(guan)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三江集團累計妥善安置6169戶“三供一業(ye) ”人員、4663名退休人員;6所醫療機構和6所學校實現社會(hui) 化轉型。
青海省國資委企業(ye) 改革處處長田勇說,完成國有企業(ye) 公司製改革,有利於(yu) 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全民所有製企業(ye) 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改製後的公司轉換體(ti) 製機製,與(yu) 市場經濟充分融合,才能使企業(ye) 活力和競爭(zheng) 力得到明顯提高。
2020年,為(wei) 擺脫經營困境,三江集團采取清理處置、重組合並和兼並劃轉等多種方式,將12戶二三級子企業(ye) 列入“兩(liang) 非兩(liang) 資”(非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非主營業(ye) 務和低效資產(chan) 、無效資產(chan) )清理範圍;針對4戶“僵屍企業(ye) ”實際情況,製定了“一企一策”的處置方案,完成了4戶“僵屍企業(ye) ”的處置工作,盤活資產(chan) 2.1億(yi) 元。
“隨著‘兩(liang) 非’‘兩(liang) 資’清理,‘處僵治困’工作進入掃尾階段,集團公司初步形成高質量投入產(chan) 出關(guan) 係,使企業(ye) 得以聚力於(yu) 種植和養(yang) 殖主業(ye) ,進而釋放原本的資源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顯著提升。”三江集團董事長馬榮華說,這為(wei) 三江集團進一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力延伸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鏈條,構建現代化農(nong) 牧業(ye) “種養(yang) 加”產(chan) 業(ye) 化的戰略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cong) 全麵分離“三供一業(ye) ”,到啟動移交市政、社區、消防等公共管理職能;從(cong) 教育、醫療機構移交地方,到探索離退休職工的社會(hui) 化管理……阻礙企業(ye) 發展的“攔路虎”“硬骨頭”被逐一掃除,重塑產(chan) 業(ye) 結構、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空間得以大大拓展。
做強草種 厚植綠色循環底色
推進公司製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必須與(yu) 經營機製、激勵機製改革等措施配套推進,推進國企的公司製改革,更意味著市場化身份的轉變,意味其真正成為(wei) 市場上的微觀市場主體(ti) 。卸下“包袱”的三江集團立足自身農(nong) 牧資源優(you) 勢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逐步開啟了探索引領青海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6年成立的青海迅達冷鏈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起初以單純的冷藏運輸為(wei) 主,由於(yu) 冷鏈資源缺乏整合,經常麵臨(lin) “吃不飽”困境。近年來,通過國有資產(chan) 整合,這個(ge) 企業(ye) 和三江集團優(you) 勢互補,合作打造集商貿和物流於(yu) 一體(ti) 的綠色有機食品輸出平台,實現“雙贏”。
“在近年來的國企改革中,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成為(wei) 青海國有資本布局調整的著力點。”田勇說,通過優(you) 化國資布局、完善公司治理、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等改革措施,是推動國資國企質量變革,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變的必要途徑。可以說,三江集團做了有益的探索。
記者注意到,2016年至2021年,三江集團營業(ye) 收入從(cong) 5.43億(yi) 元快速上升至20.43億(yi) 元,資產(chan) 總額從(cong) 15.8億(yi) 元上升至100.75億(yi) 元。
實際上,三江集團的綠色發展之路,遠不止此。
作為(wei) 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為(wei) 保護和修複三江源生態環境,近年來青海省持續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及人工飼草地建設,催生出了一個(ge) 高寒耐旱、耐堿草種研發和草種產(chan) 業(ye) 市場。三江集團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李向陽介紹,目前,三江集團建成30餘(yu) 萬(wan) 畝(mu) 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年產(chan) 適應青藏高原寒冷幹旱氣候環境的草種近1萬(wan) 噸,占青海全省總產(chan) 量的90%以上,不僅(jin) 保障了全省草地生態建設草種需求,還成為(wei) 西藏、甘肅等周邊數個(ge) 省區生態建設用種的供種基地。
“我國是一個(ge) 草業(ye) 大國,商品草種每年的需求量為(wei) 15萬(wan) 噸左右,但同時也是草業(ye) 弱國,大量草種依賴進口。”李向陽說,做強草種產(chan) 業(ye) ,服務青海生態治理工程,正在為(wei) 三江集團綠色轉型提供持續的動力。
《青海省國有資本“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堅持生態優(you) 先,立足資源優(you) 勢,推動省屬國有資本向生態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集中,構建現代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體(ti) 係,青海將著力打造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據此,三江集團確定,今後一段時期將不斷優(you) 化高寒牧草、青稞、油菜等特色產(chan) 品的育種能力,建立健全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鏈,形成草畜聯動一體(ti) 化、種養(yang) 加工一體(ti) 化等綠色循環模式,將企業(ye) 打造成為(wei) 青海綠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建設的“火車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黃河源頭18年再沒有發生斷流現象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複蘇河湖生態環境”。記者走訪黃河源頭了解到,自2005年至今,黃河源頭連續18年再沒有發生過斷流現象。[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巡回檢察室成立 為國家公園提供司法保障
28日,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獲悉,日前,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人民檢察院駐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巡回檢察室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國家長期科研基地揭牌成立。[詳細] -
把綠色心願鐫刻在雪域高原
為了這個看似簡單的夢想,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林業和草原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紮巴江才已經努力了12年。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