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水林田草生命共同體 讓三江源扛穩“野生動物樂園”大旗
20世紀80年代,整個(ge) 青藏高原僅(jin) 存藏羚羊約7萬(wan) 隻。如今經初步測算,青藏高原藏羚羊現存約30萬(wan) 隻,增長率在世界絕無僅(jin) 有,這是我國保護野生動物、保護三江源顯著成效的最佳映照。
雖然春的腳步已踏入青藏高原,但長江源頭第一條冰川薑古迪如仍是浩瀚雪山冰川覆蓋下的白色世界。今年3月,春季長江源科學考察小組,從(cong) 青海省西寧市啟程,向著目的地——長江源頭出發。科考小組首席專(zhuan) 家、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北高原生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在微信朋友圈也開始實時發布出行動態和考察發現。
這次考察是西北高原生物所、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水利廳、青海極地生態環境有限公司聯合對三江源區可可西裏,長江源區當曲、布曲、旦曲、沱沱河等進行的綜合科學考察,科考隊員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對三江源區河道湖泊、水環境、水生態、野生動植物采集取樣,考察長江源頭冰川、冰板、冰塔林、水溶洞等演化形成和冰川末梢退縮情況。
此前,隨著野生動物保護的加強,生態環境的改善,三江源無人區野生動物數量成倍增長,引發了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擔心可可西裏將不堪重負。4月26日,趙新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zhuan) 訪時表示,從(cong) 此次科考的情況來看,盡管野生動物數量比20年前增加了2到3倍,但目前野生動物數量仍在草地合理承載力範圍之內(nei) ,我國對三江源生態的保護是成功而卓有成效的。
青藏高原冰川退縮,長江源生態敏感脆弱
科考之行第一站,便是探訪長江源頭第一條冰川。趙新全介紹,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dong) 雪山是由21座雪山組成的雪山群,海拔高6621米,是唐古拉山脈的主峰。在格拉丹東(dong) 雪山周圍發育有69條現代冰川,最著名、也是最大的要數沱沱河源頭的薑古迪如冰川,它也被公認為(wei) 長江源頭。
科考隊員發現,逐漸變暖的全球氣候,使這條冰川表層正發生液態變化。“這裏是冰雪世界、長江源頭,也是野生動物的樂(le) 園、牧民世居地,全球變暖及人類活動對該區域產(chan) 生著深遠的影響。管理好冰川上的草地,使其上的野生動物數量處在合理範圍之內(nei) ,事關(guan) 大局。”
科考隊張永研究員表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之下,整個(ge) 青藏高原的冰川幾乎都在退縮。雖然通過遙感觀測發現,從(cong) 物質平衡角度看,長江源頭冰川補給在增加,但冰川退縮也在增加。而冰川持續退縮會(hui) 帶來嚴(yan) 重後果,短時期看河流徑流會(hui) 增加,隨著退縮加劇,最終導致河流徑流減少甚至斷流,造成土地沙化。
“這裏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因此我們(men) 有責任把長江上遊生態環境保護好,認識冰川、考察冰川變化是我們(men) 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步。”趙新全說。
可可西裏整體(ti) 變綠,野生動物成倍增長
科考隊伍抵達趙新全團隊兩(liang) 年前在可可西裏建設的長期監測樣地時發現,圍欄內(nei) 外植被覆蓋度、種類組成、地上生物量差異不顯著,這也預示有蹄類野生動物牧食在合理承載範圍之內(nei) ,遙感資料也證實可可西裏在變暖變濕,野生動物數量增加背景之下,可可西裏正整體(ti) 變綠。
神秘的可可西裏,是一片與(yu) 世隔絕的獨特生態係統,其演化揭示了青藏高原生境狀況。由沱沱河(唐古拉山鎮)出發返回格爾木途中,生物考察小分隊與(yu) 往年一樣,進行采集動物糞便及其他生物樣品,測定不同草地類型地上生物量等工作。一路有蹄類動物隨處可見,科考隊員表示,這裏的野生動物越來越“野”。
趙新全介紹,約百年前,青藏高原藏羚羊數量為(wei) 100萬(wan) 隻,20世紀80年代藏羚羊數量曾跌入低穀,可可西裏及周邊地區藏羚羊僅(jin) 存2萬(wan) 隻,整個(ge) 青藏高原僅(jin) 存約7萬(wan) 隻。如今經初步測算,青藏高原藏羚羊現存約30萬(wan) 隻,增長率在世界絕無僅(jin) 有。20年內(nei) 一種野生動物種群恢複數量達3倍之多,是我國保護野生動物、保護三江源顯著成效的最佳映照。
但三江源無人區野生動物數量的成倍增長亦引發了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的擔憂,這一趨勢是否會(hui) 引起草地過載?趙新全表示:“目前野生動物數量仍在草地合理的承載力範圍之內(nei) 。也曾有人擔心青藏高原沒有大型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會(hui) 大量繁衍,可可西裏將不堪重負。但近兩(liang) 年來,狼、熊數量增加,據研究統計,三江源國家公園目前約有1萬(wan) 隻狼,這證明了保護區內(nei) 生態係統正在經曆自然調節的過程。”
兼顧生物資源多樣性,提升草地生態價(jia) 值
野生動物不斷增多,屢屢與(yu) 家養(yang) 動物“爭(zheng) 草場”。對此,科學家們(men) 正通過考察有針對性地解決(jue) 這一問題。
趙新全介紹,草地是長江源主要生態係統,是山水林湖田草沙冰中間體(ti) 、聯合體(ti) ,是植物、動物、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場所,是自然生態係統向人類生態管理係統的過渡。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要將景觀草地、放牧草地、栽培草地在區域中結合起來,發揮區域耦合優(you) 勢,形成山水林田草生命共同體(ti) 。
此次科考發現,三江源野生動物與(yu) 家養(yang) 動物重疊地區的草地依然在退化。趙新全統計發現,家養(yang) 動物數量約是野生動物的4至5倍。這就意味著,三江源各類有蹄類野生動物和家養(yang) 動物一樣吃草,藏野驢、野犛牛、藏羚羊、黃羊這4類野生動物和家養(yang) 動物生活在同一生境。
草地管理核心是野生和家養(yang) 動物的牧食壓力。基於(yu) 科考資料,趙新全提出了“多功能管理目標和框架”,即協調、兼顧草地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多樣性,集成現代科技成果與(yu) 高新技術,提升草地生態係統的生態價(jia) 值、生產(chan) 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統籌區域生態資源、氣候資源、草畜資源,構建資源空間優(you) 化配置及耦合的綠色發展模式,最終實現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發展的管理目標。
“在自然保護地內(nei) ,草場局部超載後,首先要考慮減輕家養(yang) 動物放牧活動,給野生動物更大空間。”在趙新全看來,高海拔脆弱帶應逐漸減少放牧幹擾,在保護國家公園脆弱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基礎上,促進整個(ge) 區域牧民生活、畜牧生產(chan) 和生態係統的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江源生態係統中,牧民以及牧民的放牧行為(wei)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減少家養(yang) 動物放牧,意味著牧民生產(chan) 、生活將受到影響。為(wei) 此,三江源國家公園創新“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員製度,使園區內(nei) 1.7萬(wan) 戶牧民放下牧鞭保護公園。但當地畜牧業(ye) 生產(chan) 活動不能完全停擺,趙新全表示,江河源頭自然保護地內(nei) 畜牧業(ye) 生產(chan) 應該屬於(yu) 非商業(ye) 活動,牧民不能因此而返貧,必須進行生態補償(chang) ,要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地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加大生態補償(chang) 。另外,要把過剩生產(chan) 功能向保護地外轉移必然有損失,這也需要通過生態補償(chang) 去解決(ju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司法守護讓生態底色更鮮亮
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詳細] -
編譯三江源頭的“生態密碼”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地區,保護生態責任重大,建設生態使命光榮。[詳細] -
三江源腹地瑪沁多措施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
記者25日從青海省果洛州委宣傳部獲悉,在日前召開的果洛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瑪沁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陽海濤表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