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銀發影視創作需要注入更多人文關懷

發布時間:2022-06-15 11:05:00來源: 光明日報

  銀發影視創作需要注入更多人文關(guan) 懷

  【文藝觀潮】

  從(cong) 電影、電視劇到綜藝節目,近年來很多作品把目光投向老年群體(ti) ,致力於(yu) 刻畫老年形象,反映老年群體(ti) 的生存狀況和情感世界,展示他們(men) 日常所麵臨(lin) 的各種挑戰,探討老年群體(ti) 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等問題。這些影視作品在提高老年群體(ti) 的社會(hui) 可見性同時,以輕喜劇的風格獨樹一幟,成為(wei) 市場一種新興(xing) 的藝術類型。

  隨著社會(hui) 老齡化趨勢顯現,越來越多創作者盯上了銀發題材這塊“蛋糕”,銀發創作熱潮來襲。個(ge) 別作品出現過度娛樂(le) 化傾(qing) 向,有的創作者對老年形象進行標簽化、扁平化處理,使老年群體(ti) 淪為(wei) 吸引眼球的工具。銀發題材如何進行形式內(nei) 容的創新升級,從(cong) 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wei) 創作者需要直麵的現實問題。

  貼近時代脈搏,回應各種老齡化社會(hui) 議題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yi) ,占總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5.44個(ge) 百分點。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齡工作遇到不少挑戰。創作者在創作方麵緊扣這個(ge) 社會(hui) 形勢,以不同主題、不同模式的銀發題材作品回應時代課題,探討老齡化問題給老年群體(ti) 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帶來的深遠影響。

  短劇《大媽的世界》雖然風格詼諧幽默,卻在內(nei) 容上觸及保健品騙局、老年群體(ti) 數字鴻溝等當下老年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真實難題;《幸福院》重點關(guan) 注養(yang) 老問題,探討包括“老年人如何更好地養(yang) 老”“如何處理與(yu) 子女在養(yang) 老問題上的觀念差異”等議題;《嘿,老頭!》《忘不了餐廳》則聚焦老年人的疾病、生死問題,在溫暖與(yu) 感動中幫助這一特殊群體(ti) 尋求社會(hui) 的理解與(yu) 關(guan) 愛;《緣來不晚》《愛的選擇》《相親(qin) 相愛》等以婚戀節目的形式,回應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讓人們(men) 看到了老年群體(ti) 的苦惱、困惑、欲望。這些作品盡管模式各異,但都以老年人為(wei) 講述的主角,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中國社會(hui) 老齡化過程中所麵臨(lin) 的各種問題,彰顯了影視作品的社會(hui) 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

  隨著中國社會(hui) 現實的不斷變遷,在不同的老齡化階段,老年群體(ti) 麵臨(lin) 的生存、生活困境也將有所變化。隨著社會(hui) 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需求已經得到了基本滿足。現階段,他們(men) 對陪伴、交流等心理情感層麵的需求,更需要關(guan) 注。隨著老年群體(ti) 的持續增大,以及越來越多子女搬出去獨立居住,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將愈發強烈。很多影視作品以影像的方式緊扣時代發展,展現社會(hui) 關(guan) 懷,提倡社會(hui) 各界多關(guan) 注老人,引導老年人變通觀念,主動融入社會(hui) 。

  回歸真實,打造為(wei) 老年群體(ti) 認同的人物故事

  老年群體(ti) 是社會(hui) 的“寶藏”,他們(men) 的故事值得創作者用心用情用功去刻畫。近年來,以老年群體(ti) 的生活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影視作品,總體(ti) 上呈現數量增多、質量提升的創作態勢。但部分創作者在關(guan) 注老年人生活的同時,卻沒有深入了解他們(men) 的心理,關(guan) 注他們(men) 的訴求,而是用老年人的言行製造話題,吸引眼球,提高收視票房,結果導致劇情嘩眾(zhong) 取寵,內(nei) 容脫離現實,人物刻板平麵。

  有的作品為(wei) 了製造衝(chong) 突而違背現實邏輯。比如,某電視劇的開頭,一位老年人在商場買(mai) 衣服,被導購吐槽“這款衣服是給年輕人設計的”後,又反懟“那也比你年輕啊”。這個(ge) 細節被很多觀眾(zhong) 認為(wei) 是為(wei) 了製造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衝(chong) 突,表現代際差異而刻意為(wei) 之。還有一些銀發題材作品雖然聚焦老年人形象,卻片麵地表現了負麵消極的人物形象。比如在部分老年相親(qin) 節目中,有的嘉賓倚老賣老,有的嘉賓自私膚淺,有的嘉賓蠻橫無理。當然,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這樣的老年人,但這不應該成為(wei) 老年人的主流形象。這種過分誇大老年人負麵特質的橋段被剪輯成短視頻,廣泛傳(chuan) 播,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觀眾(zhong) 對老年群體(ti) 的刻板印象。

  還有一些銀發題材影視作品喜歡將年輕人的價(jia) 值觀、生活方式和興(xing) 趣愛好生硬地嫁接到老年人身上。仿佛隻有這樣,老年人才能告別暮氣沉沉的老年生活,成為(wei) 與(yu) 年輕人毫無差別的弄潮兒(er) 。實際上,代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傳(chuan) 統/新潮、先進/落後的二元對立,更不意味著“新潮就是好”“傳(chuan) 統一定不好”的價(jia) 值判斷。這種以年輕人的標準展現老年人故事的藝術處理方式,看似讓老年人“與(yu) 時俱進”,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年輕人單一的價(jia) 值取向對老年群體(ti) 的強求。因此,在觀眾(zhong) 審美水平不斷提高、觀影口味日益挑剔的今天,如何打造更加符合現實情況、為(wei) 老年群體(ti) 接受認同的人物和故事,是銀發題材影視作品應該進一步著力的方向。

  直視衰老和疾病,理解老年人心理,建構多元的幸福觀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態。影視創作講述了很多成長的故事,卻對老去的過程表現不足。如何帶領觀眾(zhong) 理性地理解衰老乃至死亡,並在此基礎上樂(le) 觀、坦然、不卑不亢地度過“老年”這個(ge) 人生階段,就成為(wei) 銀發題材影視作品應著力思考的問題。盡管死亡對於(yu) 每一個(ge) 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終點,但如何死去、什麽(me) 時候死去卻是一件充滿不確定的事情。接受日漸老去的現實,不論是對於(yu) 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來說都可以成為(wei) 追尋生命意義(yi) 的契機。

  在影視創作中,老去的過程可以延展出很多命題。比如,紀錄片《我隻認識你》、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等向我們(men) 展示了阿爾茲(zi) 海默病患者複雜、迷茫的內(nei) 心世界,以及記憶逐漸淡化的過程。隨著情節的進展,觀眾(zhong) 仿佛也走出了時間的迷霧,並逐漸接受了衰老的不可逆性。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這種直麵問題本質的影視作品還不多,所觸及的深度廣度也比較有限。

  誠然,“如何老去”是一道開放題,沒有標準答案。它可以像《幸福院》裏的老人們(men) 一樣積極嚐試抱團養(yang) 老,也可以像《人世間》裏的周父一樣終生忙碌於(yu) 自己的工作,還可以像大部分影視作品中的老年形象那樣抱子弄孫。但無論是泰然處之、聽之任之,還是扼腕歎息、傷(shang) 春悲秋,這些答案本身應該是符合現實邏輯的、具有社會(hui) 終極關(guan) 懷的。在這一方麵,未來的影視作品還有更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作者:王金禮,係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媒介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