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多項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演化、生態係統與(yu) 生態安全、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記者從(cong) 科技部、中科院21日在昆明召開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學術交流會(hui) 議上獲悉,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與(yu) 生物多樣性科考在諸多方麵取得新突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鄧濤在會(hui) 議上介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新發現,將高山櫟的起源時間向前推了近2000萬(wan) 年,證明其在3400萬(wan) 年前已出現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部。”此後,高山櫟沿岡(gang) 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向西擴散,而其向東(dong) 和東(dong) 南方向的擴散在橫斷山地區形成優(you) 勢種群,這充分證明青藏高原對生物多樣性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研究員楊永平說,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氣候持續“暖濕化”加劇了凍土麵積萎縮,沼澤濕地麵積減少和部分生物棲息地退化,但生態係統格局總體(ti) 穩定、質量總體(ti) 提升、功能有所提升,“自然保護地對於(yu)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圍繞人類如何定居和適應高原極端環境,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孔慶鵬介紹,從(cong) 考古和遺傳(chuan) 學視角下的研究發現,古人類在19萬(wan) 至16萬(wan) 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動;現代智人則至少在4萬(wan) 至3萬(wan) 年前踏足高原,並於(yu) 3600年前在農(nong) 業(ye) 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實現大規模永久定居。“在人類定居高原的過程中,基因突變、基因表達、結構變異等在高原生理適應中起到重要作用。”他說。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還圍繞“氣候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驅動二氧化碳排放的機製”“青藏高原隆升與(yu) 植物多樣性進化”“青藏高原地區兩(liang) 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及進化”等進行了交流研討。
科考隊員代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施鵬說:“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逐漸標準化、精細化、數字化,‘智慧科考’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國珠峰科考持續取得新突破
巔峰海拔的冰雪融化、珠峰地區人體生理的特殊反應、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珠峰地區變綠的生態過程……記者從7月12日舉行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獲悉。[詳細] -
西藏舉辦院士講壇係列學術活動
為進一步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提升黨員幹部科學素養,近日,自治區黨委黨校(區行政學院)和自治區科技廳聯合舉辦了院士講壇係列學術活動。[詳細] -
甘肅肅北:綠色繪就戈壁發展底色
天高地闊,勁風撲麵。蔚藍的穹廬籠罩四野,熱烈的陽光遍灑戈壁,綿延的祁連山脈頂端白雪皚皚——這裏是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詳細]